韩丽峰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 政治学教研部,浙江 杭州310008)
领导干部对思维创新能力的认识及提升途径探析
韩丽峰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 政治学教研部,浙江 杭州310008)
思维创新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领导干部普遍认识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有着强烈的创新冲动。但是创新知识的不足、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的不完善等制约了领导干部的思维创新。为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领导干部创新思维技能的专业训练、完善创新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以提升领导干部的思维创新能力。
领导干部;思维创新能力;提升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提高领导干部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领导干部只有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加强对重大问题的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思维是什么?研究表明,左右一个人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思维模式,不在于智商的差异,而在于思维和观念,思维和观念是控制成功的核心密码。培养一个人的思维创新能力是受益终生的头等大事,一个具有良好思维能力的干部才能成长为真正的领导干部。思维能力决定领导能力。作为领导思维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创新思维是人类各种思维中最具活力和最能发挥创造性的一种思维活动,是领导干部开拓进取、进行各种创造性活动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是各种创新能力的核心所在。同时,领导干部创新思维能力也是开创新认识的思维活动能力,它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出新”,它涉及对现有思维观念、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的超越和创新。
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是我国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现实国情决定的,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靠自己的创造性智慧才能很好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因为领导干部直接管理着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掌握着重大事项决策权、政策制定权和执行权、社会事务管理权和监督权。领导干部思维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工作成效,甚至影响党的事业成败。就当前而言,领导干部的创新思维能力直接影响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影响应对后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影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更影响着我国“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因此,提高领导干部的思维创新能力已迫在眉睫。
目前关于领导干部思维创新能力的调查研究成果仍不多。如何评判领导干部创新能力的高低,也没有衡量的标准和指标。为此,笔者通过调查的方式了解领导干部对思维创新问题的认识,评价其思维创新能力的高低。调查采用研讨式和个别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对领导干部提出问题,让他们自己思考并探讨。
为了确保调查群体的覆盖性、分布性和典型性,我们的抽样调查以中共杭州市委组织部的阶段性调干培训的领导干部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主要为在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培训的各层次领导干部,涉及全市各行各业的局级、县处级、科级干部,其主体是处级干部。参加讨论干部的年龄构成上大多数居于35岁到50岁之间,50岁以上和35岁以下干部比例均不足5%。每次调查的规模一般在40—50人,分4—5个小组进行开放式的研讨,先小组讨论,再小组间交流,共涉及21个班次,900余人次。开放式研讨的侧重点放在影响领导干部思维创新的障碍因素上。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很容易引起领导干部的兴趣。此外还涉及以下内容:领导干部思维创新的意识、动力、环境和氛围、机制、以及如何提高思维创新能力等。
1、有创新的冲动,但顾虑重重。在调查中发现,领导干部对自己的工作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服务人民、造福社会,尤其年轻的干部希望通过工作中的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是现实工作中,思维创新受到现行干部考核机制和干部选拔机制、上级领导态度、创新实践的机会、创新环境和机制、创新方法的掌握程度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尤其创新机制不完善,使创新成为一种高风险的行为,使领导干部可能因为创新(除非有领导授意的创新)而职位不保,创新则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样,许多领导干部在创新活动中瞻前顾后,顾虑重重,层级结构的存在使级别越低的干部创新时顾虑越多。这样一来,“要不要创新”成为困扰领导干部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如何进行创新的技术层面的问题尚显得微不足道。
2、缺乏创新思维的专业技能和训练。我国基础教育中缺乏创新思维的训练课程,高等教育中,这方面的课程也凤毛麟角。加上领导干部接受培训的时间和机会有限,在党校听了思维创新课后,很多领导干部谈到,有生以来第一次接受到专门的思维训练,获益匪浅。
总体上看,在领导干部的思维创新活动中,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机制尚不健全,创新的环境和氛围还不够浓厚,尚未形成全社会创新的良好局面、创新动力尚显不足。从年龄来看,年纪大(50岁以上)的领导干部的思维创新的意识不太强烈。但是,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的领导干部(45岁以下)有强烈的创新冲动,愿意通过自己的创新服务于人民和社会。我们应该为这种思想和实践创造良好的机制和环境,使之推动我们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兴旺发达。
通过调查发现,领导干部普遍感觉到创新很难。在影响领导干部思维创新的障碍因素的问题上,领导干部找到了很多因素,其中主要涉及自身的主观原因和外在的客观因素两大方面。主观原因主要包括智力、阅历、经历、学历及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思维习惯、思维定势(尤其是权威定势、从众定势、经验定势)、观念等的影响;客观上思维创新主要受到现行的政治体制、干部考核和选拔机制、教育体制以及我们的文化环境和氛围等方面的制约。
在主观因素方面,领导干部特别强调了由于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和“枪打出头鸟”等观念的影响,使自己不想创新,所以在很多时候宁愿从众,这样做风险小,不至于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其实这反映出领导干部怕风险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状态。在客观因素中,几乎所有的领导干部都认为干部考核与选拔机制以及创新机制的不完善是影响干部不愿意创新或不敢创新的最大障碍。多数领导干部认为自己有创新意识,但是缺少创新实践的机会,认为创新思维在头脑里可以思考,但是难以实践。因为创新是有风险的,创新的结果很可能是失败,领导干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一旦创新失败,就可能会失去职位升迁的机会。目前我国尚缺乏完善的创新机制,尚未形成容忍或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使创新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衡量利弊后,领导干部认为不主动去创新会给自己的仕途带来更大的稳定感,这使得领导干部的创新小心翼翼,实际上造成对创新想的多,做的少,或者干脆不想创新。
宽容失败机制的缺乏使领导干部的创新瞻前顾后,不愿冒风险。近一半的领导干部认为目前创新缺乏激励机制,这样一来,即使创新成功也难以带来成功的收获和喜悦,导致干部缺少创新的动力。此外,在调查中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干部认为创新需要激情,激情需要激励;近三分之二的干部认为创新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为后盾。由此可见,应建立合适的激励创新机制,以增强领导干部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近60%的领导干部把“责任感”视作影响思维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创新的机制和环境不够完善,但是当现实需要创新时,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促使下,领导干部认为自己也会去冒着风险去创新。这反映了领导干部有着“视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可贵的开拓创新的精神。有一半以上的领导干部把“领导意图”作为影响思维创新的重要因素,并希望自己有一个比较开明和民主(能够支持创新)的领导,认为在创新前需要先了解领导的想法,看自己的创新性想法是否迎合领导意图,如果与领导想法不一致,则创新难,即使创新成功也不能得到领导认可,就不必创新;若领导授权,则创新易。关注领导意图,决断自己是否要创新和创新的方向成为大多数基层领导干部的实际选择。可见,一个开明和民主的领导能够支持创新,是深受创新者欢迎的领导。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前所未有的创造性实践。已有的理论和经验未能完全概括创新的方法、做法与技巧。创新思维的理论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为此,领导干部应该投身到实践活动中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思维的真知灼见,在创新的实践活动中丰富发展创新思维的理论。
一个有创意的想法,如果仅仅局限于思维的领域而不付诸于实践,就难以产生实效,是不完整的创新。创新思维的最终目的在于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创新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所以,创新思维应该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完善。这要求领导干部要勤于参加创新实践,以把自己的创新思维通过创新的实践得到检验并造福于社会。
对领导干部而言,想不想创新、能不能创新,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关键。尤其单位“一把手”领导的创新意识直接影响着本单位、本部门的创新环境。调查发现,许多领导干部认为“领导意图”是影响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工作部门内部,部门最高领导——“一把手”是否具有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本部门的创新环境和氛围,以及创新的成效。一个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强的领导会支持和鼓励创新,并会为创新创造一定的条件。反之,一个安于现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领导,缺乏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对本部门的创新也不会给予支持和鼓励,反而会抑制或压制创新,影响属下的创新积极性,使这个部门缺乏创新的动力。所以,要着力培养“一把手”领导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尤其是要培养其思维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不仅自己要创新,更重要的是要鼓励自己的属下创新,能为本部门的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一把手”领导的带动效应会使其部门的创新环境为之改变。
当今时代,创新能力是领导干部的核心能力,而人的行动受思维活动的支配,创新活动受创新思维的控制,所以,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出新”,而产生新见解、新思路、新办法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创新思维的一般规律和各种创新方法,有助于提高创新的效率。不了解、不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就很难在思维创新活动中灵活有效运用这些方法,从而影响创新的过程和成效。为此,领导干部应该了解思维学这门学科,掌握创新思维的一般规律,并能灵活运用常用的思维创新方法,这也是新时期对领导干部创新素质的基本要求。
在教育经历中,不单单是领导干部,我们成人普遍缺乏思维学尤其是创新思维的专门训练。为此,每一位有意于创新的领导干部应该主动学习创新思维的知识,各级干部培训机构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合于领导干部的创新思维课程的培训,以有效提高领导干部的思维创新能力。
体制和机制是创新思维的良好保障。为有效促进创新活动,把思维创新的成果尽快应用到实践中去,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创新机制。首先,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激励可分为物质和精神激励,领导的赞同和支持可起到良好的精神鼓励作用,激励着创新者勇往直前、大胆创新。所以领导者应重视精神和物质激励并用,使领导干部的创新有充足的动力。其次,建立宽容失败的容纳机制。创新是有风险的,为此,要使领导干部打消创新失败的后顾之忧,即使创新失败也不会受到打击或惩罚,而是受到应有的保护。只有降低创新的风险,才能打消创新者的顾虑,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创新。再次,建立通畅的干部流动机制。我国基层领导干部大多在一个单位或部门工作很多年,岗位流动性欠缺。长久以往,形成职业疲劳,导致解决问题倾向于经验化,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多、思路不广。因此,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的领导干部强烈呼吁加强岗位的流动性。如杭州的领导干部71%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历,大专学历的领导干部占27%,大专以下领导干部仅占2%。大多数领导干部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和系统的专业训练。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干部任免上,任用的干部与其所学专业往往相去甚远,专业不对口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个现象的存在导致领导干部难以进行思维创新。因此,应实行干部任职交流和内部轮岗,建立正常的干部流动机制,让干部“流”得动。
[1]李枫、舒静庐.与官员谈科学与创新思维[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
[2]李明忠.创新型国家视野下的领导干部创新能力提升[J].管理科学文摘,2008,(3).
[3]吕昕.论领导干部创新思维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4]陈劲.创新的地平线创新的地平线[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
[5]王健.创新启示录:超越性思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黄克亮
D262
A
1003—8744(2011)02—0052—04
2011—2—23
韩丽峰(1974—),女,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领导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