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中的华彩——对前苏联干部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2011-03-18 00:17肖小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井冈山343600
探求 2011年5期
关键词:党校苏联领导

□肖小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 井冈山343600)

我国作为一个与前苏联同宗同源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干部教育方面受其影响十分深刻。在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前苏联解体20周年之际,认真总结前苏联的干部教育经验,反思其教训失误,对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战略的实施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

一、前苏联一贯很重视干部教育

苏共在缔造和建设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干部教育,并得到了各个时期领导人的高度关注。

1924年斯大林接任列宁的领导权后,提出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和技术专家的意识形态教育。指出要“把党的干部的政治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对干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帮助所有工作部门中的干部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3]他还指出,前苏联的专家都应是通晓马克思主义学说原理,明确党和国家的政治目的,具备广泛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精通自己专业。20世纪30年代初,前苏联开始全面实现集体化,为适应中心工作的需要,培养大量具有马列主义理论水平的农业干部,苏共各共产主义大学和苏维埃党校改为共产主义农业大学和高级共产主义农业苏维埃党校。到1933年,前苏联已有256所苏维埃党校,培养学员5万人。[4]到了40年代中期,前苏联进一步完善了干部教育体系,理顺了中央高级党校、加盟共和国、州高级党校以及中央直属干部培训机构的职能,明确了各级培训机构的培训对象、学制、培训内容。二战结束后,为了补充因战争而损失的干部,培养更多的具有马列主义理论的干部,更好地恢复国民经济,苏共决定建立联共(布)中央社会科学院,制订了《关于培训和重新培训党和苏维埃领导干部》的决议,决定在联共(布)中央委员会之下设立高级党校,专门培养省、边疆区、加盟共和国以及党和苏维埃的领导工作人员。除中央党校外,各地还建立了地方党校。之后,为了培训党的理论干部,还成立了联共(布)中央社会科学学院。斯大林执政期间,除加强党校建设外,还十分注重系统培养。在1925年的红色经理培训基础上,相继成立了海运学院、工业学院、煤炭学院、石油学院,对系统内的干部进行专门培训。

1953年赫鲁晓夫执政以后,一如既往地把干部教育摆在党的建设的重要地位。1956年6月,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培训党和苏维埃干部的措施》的决议,决定在三年制的地方各级党校的基础上建立了30所四年制的跨州和跨共和国的高级党校,学员接受高等的党政教育,苏共中央高级党校函授班改为苏共中央高级函授党校,学习期限为五年。

1964年勃列日涅夫执政以后,苏共领导已经注意到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对干部教育的重视更是空前的。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期间,苏共中央和前苏联部长会议作出的有关专门决议就达20个左右。每次党代表大会都反复强调要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业务能力和思想理论水平”,要大力改进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工作。[5]1966年,苏共党的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决定,凡党和苏维埃干部每五年必须参加一个月的进修。1975年在苏共二十五大上,勃列日涅夫明确提出要把培训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意识形态战线上的领导干部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1976年苏共中央重新组建了党校教育系统。在苏共中央高级党校、苏共中央社会科学学院和苏共中央函授高级党校的基础上,新成立了苏共中央社会科学学院,它是前苏联干部教育的教学、科研和教学方法的领导中心。此外,还成立了直属中央社会科学院的党和苏维埃干部进修学院,随后加盟共和国际、加盟共和国、州际、州也相应成立了类似的干部进修学院。这样上至加盟共和国、州、边疆区党和苏维埃机关的领导干部,下至村、镇苏维埃主席都必须到相应级别的培训机构进修。除此之外,勃列日涅夫期间还进一步加强了系统内培训。1967年前苏联通过了《关于完善工业、建筑业、运输业、邮电业和商业系统的领导人和专家进修制度》的决议。根据这个决议,各部、委设立了干部进修系统、进修分院、进修班,在高等院校还附设进修系。1978年,前苏联又成立前苏联国民经济学院,它直属前苏联部长会议,为各部和部门以及其它国民经济领导机关培训干部。如果说前苏联的干部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于30年代,那么完善则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前苏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分工明确、等级分明、覆盖各个领域的干部教育网络。

1985年戈尔巴乔夫继任苏共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便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和全面改革的任务,并设想通过干部教育来贯彻、推动他的这一思想。1987年苏共中央书记拉祖莫夫斯基在苏共中央关于培养和培训党、苏维埃和思想理论干部会议上,提出目前“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努力改善对党的干部的马列主义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6]

二、对前苏联干部教育的反思

苏共政权丧失、前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原因,也有自身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们不能因为前苏联的解体而否认前苏联在长期的干部教育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同时,前苏联的解体和苏共政权的丧失,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前苏联干部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在总结其干部教育的经验时,我们也不能无视前苏联干部教育的问题与教训。从某种意义上说,前苏联干部教育的问题和教训,对我们更有警醒作用。

(一)前苏联干部教育实践积累的经验

1、服从和服务于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从总体上说,前苏联培养领导人才走的是四步图式,即革命素质、大学文化素质、一般管理素质、领导决策素质。[7]这四步图式充分反映了前苏联的干部教育培训与党的中心工作是“亦步亦趋”的。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党的中心工作由政权建设转为经济建设,于是列宁提出了依靠管理技术、治国经验和经济经验的人才治国的论断。斯大林在完成与布哈林的斗争之后,为统一全党的思想,对领导干部加强了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及斯大林文集、小册子、文章和讲演为主要内容的斯大林思想体系教育。苏共二十三大后,为完成向经营管理体制的过渡,勃列日涅夫要求领导干部掌握领导经济的方法。《现阶段党的建设》一书明确指出,在广泛依靠经济方法进行管理的新经济体制条件下,要求工作人员很好地懂得经济规律和部门经济的规律,掌握精确的科学计算和具有进取精神。纵观前苏联的整个干部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苏共在不同时期的干部教育有不同的培训目标和内容,不同的执政时期有不同的干部培训制度和要求,这说明前苏联的干部教育至少在形式上始终是服务和服从于党的中心工作的,是为党的战略目标服务的。

2、把提高干部的业务能力作为培训的重点。列宁曾多次重复这样一种思想,就是必须向苏维埃共和国输送能熟练领导国家经济和文化、积极贯彻党的政策、在政治上和业务上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前苏联领导干部的培训主要通过两个系统进行。第一个系统是党和苏维埃的领导干部培训系统。这主要由苏共中央社会科学学院及其附属的党和苏维埃领导干部进修学院,15所州与州或州与共和国合办的地方高级党校以及州或共和国办的党和苏维埃领导干部常设进修班等培训机构来完成,培训内容除讲授政治理论外,还讲授国民经济、科学文化的实践问题,一些地方党校还组织各种学习班,举办各种专题理论和实践讨论会等,以提高党政干部的工作能力;第二个系统是经济领导干部培训系统。前苏联曾规定,经济领导干部每五、六年至少要进修一次,受科技变革影响较大的部门则每二、三年要进修一次。培训的主要内容是讲授经济管理知识,以提高学员在运用现代管理方法、运用经济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方面,在组织生产和编制计划方面的业务能力。

我国中高职衔接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形式上的接轨,主要是学制上的外延式的衔接,以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衔接为关键的内涵式衔接尚显薄弱。

3、社会实践锻炼是培训的重要方式。前苏联的干部教育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党校系统就把课堂实践和教学实习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教学方式。经济类干部在实践课上,要根据具体企业的统计报表,分析企业的生产状况,然后提出该企业党组织决议的草案。而教学实习则主要是组织学员前去工矿和农业企业总结某一方面的先进经验(仍坚持类别原则)。另外,对后备干部的培养也坚持这一原则。前苏联的见习制曾受到苏共中央的高度好评,被认为是培养后备干部的好形式。即被组织确定的后备干部在正式任职前必须到对口单位见习,在那里担任副职、常委或临时代理正职,从中学习先进经验或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锻炼,以不断丰富实践经验。

4、实行分级分类培训,注重培训的针对性。一是按党政干部、经济管理干部两大类别进行培训,这一点在前面已作阐述。二是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干部培训制度,即不同级别的干部进入相应级别的培训机构。如市、区党委书记,大型基层党组织书记主要是进入加盟共和国高级党校接受培训;而村、镇苏维埃主席只能进入州干部进修学院接受培训。三是与学员的职业岗位紧密相关。如加盟共和国高级党校主要按党的组织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党的经济领导工作、苏维埃的组织工作四大类进行分班调学培训;直属中央社会科学院主要按党的组织工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经济建设工作、外交和对外联络工作四大类分班调学培训。不同类别的学员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另外,苏共十分强调后备干部的培训。对他们的培训也严格按按未来工作的性质分类进行:准备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送党校及其附设的党和苏维埃领导干部进修学院或进修班学习;准备担任国民经济领导工作的,送国民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学院、各部主办的干部进修学院和各高等学校附设的干部专修班学习。

5、集中教育和在职自学相结合。在加强培训机构建设,不断完善干部教育网络的同时,苏共十分强调干部的在职自学,把干部的自学作为干部提升素质的主要途径。为此,苏共在许多党校和干部进修学院成立了函授部和夜大学,为干部的自学提供方便。联共中央在1938年《联共党史简明教程》出版时曾明确指出:苏联党政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基本学习方法是自修布尔什维克党的历史和理论。这一决定说:“必须打破一种有害的偏见似乎只能在小组中学习马列主义而实际上自学是研究马列主义的主要和基本的方法”。当时仅在莫斯科一地自修政治和理论的就在十万人以上。[8]但前苏联干部的在职自学并不是放任式自学:一是这种自学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的。党组织要负责调查自修者的要求,帮他们选择适当的课程,挑选解答人,组织研究组,布置图书室和督促学习等等;二是这种自学有明确的任务要求,也就是说自学者是带着一定任务去自修的。因为任何领导干部的在职自修都要制订学习计划、写学习心得、写概要;三是个人自学与集体讨论相结合。讨论会上每个自学者都需要发言;四是建立了学习帮扶制度。党的组织在经过谈话了解了自修者的情况之后,就决定挑选若干解答人和怎样的解答人来帮助自修者的学习。[9]

(二)前苏联干部教育的教训与启示

前苏联干部教育的问题之一是指导思想摇摆不定。苏共的党纲和党章都明确规定苏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的党,党的全部活动都要“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因此,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领导下的干部教育的指导思想,应是题中之义。但从前苏联党的指导思想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出,左的思想长期占主导地位。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又突然转向右。从斯大林执政起,苏共的干部教育指导思想就开始摇摆不定,他把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片面地理解为暂时性的、退却的权益之计,而将其抛弃,推出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理论,片面强调公有制愈大愈公愈好,在完成与布哈林的斗争之后,对领导干部加强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及斯大林文集、小册子,文章和讲演为主要内容的斯大林思想体系教育。苏共二十大之后,赫鲁晓夫又提出了向共产主义更高阶段过渡及“三和两全”的理论主张(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全民党、全民国家),主张不留余地的客观反映历史,重新编写了苏共历史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把《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弄得名誉扫地。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又以民主的、人道主义取代马列主义,以多党制和指导思想多元化取代共产党的领导和指导思想的马列主义一元化,导致了人们思想的混乱。

前苏联干部教育的这一失误启示我们,不管任何时期任何年代,干部教育都必须坚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为全国干部培训第二批教材作的《序》中指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把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中心内容,着力引导广大干部准确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成果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并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自觉地把这一指示精神落实到具体的工作措施中去,主动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统领各项工作。

前苏联干部教育的问题之二是政治理论教育活力不够。虽然对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一直是前苏联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苏共做了许多工作,如出版了大量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举办了无数讲习班和讲座,成立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着手编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据统计,截止到1986年,前苏联仍积压着1969年—1983年间出版的勃列日涅夫和其他党政领导人的著作共221部、321.9万余册和127.6万册苏共纲领。[10]但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苏共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在形式上局限于简单的“灌输”式教育,停留在背诵经典教义的阶段;在内容上则把马克思主义机械化、封闭化、教条化,马、恩、列的某些结论,被视为千古不变的教条。没有把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世情、国情的变化结合起来,也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教育失去生命力。有些干部言必称马列,热衷于在教科书和普及读物中大谈共产主义,但对现实中提出的问题却避而不答。可以说,苏共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虽然轰轰烈烈,但最终没有入领导干部的心和脑。同时在模式化教条化的笼罩下,前苏联的思想理论建设走上一条封闭的道路,否定除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之外的一切思想理论成果,特别是对待资本主义的思想理论成果方面,长期缺乏客观、认真的分析,而一概加以否定。冷战年代,苏共更是把干部培训工作作为加强思想控制和抵制外来思想的重要手段,甚至一些党校在各部都开设了专门课程“反宣传的理论、方法和组织问题”。

前苏联在干部教育中的政治理论教育僵化、机械、封闭的教训,从反面证明干部教育必须具有时代性,立足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而学以致用,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是我党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经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根本要求。新时期的理论教育如何与实践相结合,做到既读原著,又不囿于经典名句,既以基本原理作指导,又积极回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是干部教育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前苏联干部教育的问题之三是政治培训与业务培训相分离。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列宁提出“管理俄国”的任务,强调“要管理就要内行”;提出“要管理国家,要建设国家,就应当拥有具备管理技术、治国经验和经济经验的要才”。[11]斯大林在1928年召开的共青团代表大会上号召:现在需要大批大批的、成千上万能够在各种知识部门中成为行家的新的布尔什维克干部。随后又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口号。应该说,随着苏共的身份的转变和党的中心工作的转移,这些口号的提出是正确的,是符合时代的发展。但苏共在干部教育中未能把提高领导者的政治素质与专业素质结合起来,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在培养干部的政治素质上,虽然看起来十分重视,但由于流于形式主义,加上培训内容思想僵化、内容陈旧,使得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而在专业知识培训上,由于培训内容符合培训者的需求,有一定的针对性,所以其效果要比政治培训好得多。加上前苏联在干部选拔上,过多地注重知识化、专业化(“布尔什维克必须精通技术!”),而忽略了革命化,从而导致苏共“锻炼和培养出了一批‘单纯执行’型号的干部,虽有精深的专业管理才干,不失为是行政事务的好办事员,调度生产的好管理员,但是缺乏政治远见,没有独立思考和首创能力”。[12]

干部教育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党的事业顺利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干部教育的这种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干部教育必须始终坚持把政治培训放在第一位。前苏联在干部教育中把政治培训与业务培训本末倒置的重大失误,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进入新时期,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的形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出现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形式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局面。形势和环境的变化,更加要求我们的干部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务必恪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勤政为民的职业道德。这些要求和变化也凸显了干部教育政治培训的重要性。

前苏联干部教育的问题之四是其形式主义严重,实效性差。一是由于僵化体制和官僚腐败削弱了干部教育的实效性。由于言行不一,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从而使得苏共的干部教育最终失去了事实依托;二是干部使用上的不正之风,导致干部的提拔、使用在实事上没有与干部的培训结合起来,从而损害了干部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一些培训机构教学水平低,师资力量弱,把培训变成了“生产会议”,把理论“简单化、表面化和公式化”,对现实生活“缺乏深刻分析”,使得培训有数量、没质量。[13]

前苏联干部教育中上述问题在我国当前的干部教育领域也或多或少的存在,因而这一教训更加具有警醒作用。为此,各级干部培训机构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主动适应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围绕新时期党对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开展培训,在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和有效性真正下功夫。

[注 释]

[1]徐悦舫.前苏联重视对干部的培养[J].俄罗斯研究,1988(Z1).

[2][4]林秉申.前苏联党校的历史沿革[J].国际观察,1981(3).

[3]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1-462.

[5][13]肖桂森.前苏联领导干部的培养工作[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82(6).

[6]姜秉新译.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的培养工作[J].理论前沿,1988(23).

[7]许孟飞.论现代领导人才的培养[J].党政论坛,1986(2).

[8][9][12]王红霞.建国初期前苏联干部教育著作的引进及对我国的影响[EB/OL].中国领导研究网,http:// ccpash.cn/articles/2008/06/13/20080613091002410480. html.

[10]叶书宗.苏共思想教育工作的失策与前苏联剧变[J].探索与争鸣,2006(9).

[11]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19.

猜你喜欢
党校苏联领导
央企党校党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中共第一所党校成立于何年何地?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协助党委创办高中学生业余党校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实现党校科研工作“四个服务”目标的几点思考——以昌吉回族自治州党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