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2011-03-17 02:00李天杰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12期
关键词:巴曲达拉溶栓

李天杰

江苏宜兴市中医院神经内科 宜兴 214200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三大主要疾病(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而脑梗死约占脑血管疾病的60%~80%。2008-06~2010-12我院神经内科对收治的90例已失去溶栓机会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进行了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和单独应用巴曲酶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证实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入选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在72 h以内,病例入选标准:(1)首次发病或曾发病但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者;(2)发病时间错过了溶栓时间窗或由于其他原因不适宜溶栓治疗者;(3)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分、<20分。排除标准:(1)年龄<18岁及>80岁; (2)血压>180/120 mm Hg;(3)昏迷;(4)有出血倾向、消化道溃疡病史;(5)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或全身严重并发症;(6)过敏体质者。

所有入选病例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 RI检查确诊。随机分为2组:(1)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组(联合治疗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52~78岁,平均65.7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14.5±7.8)分;(2)巴曲酶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50~79岁,平均66.3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14.1±8.1)分。2组性别、年龄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2组均应用他订类调脂药,并在巴曲酶治疗结束后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并对合并症和并发症给予相应治疗。2组巴曲酶(北京托毕西药业有限公司)治疗均为首次10 BU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滴,隔日5 BU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滴(2次),总剂量20 BU。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江苏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滴,2次/d,共14 d。1.2.2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 d、14 d进行NIHSS评分。

1.2.3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thel指数(BI)评定: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 d、治疗后90 d进行Bathel指数(BI)评定。

1.2.4 观察项目: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5 d、14 d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每次使用巴曲酶前均监测凝血功能。

1.3 统计处理 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及自身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2组NIHSS评分治疗后7 d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14 d与治疗前比较(P<0.01),均呈显著性降低;14 d时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巴曲酶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Bathel指数(BI)比较 2组治疗前Bathel指数(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4 d、治疗后90 d较治疗前Bathel指数(BI)均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14 d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d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Bathel指数(BI)

2.3 不良反应 2组治疗过程中每次使用巴曲酶前均监测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1.3 g/L作为终止巴曲酶治疗指标。2组患者治疗后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指标均正常,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出现3例及2例轻度皮疹、瘙痒,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未见出血及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在发病4.5~6 h内可选用r-tPA或尿激酶进行积极的溶栓治疗。而临床工作中常遇到许多错过时间窗或不适宜溶栓的患者,则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纤等抗栓治疗方法。巴曲酶作为降纤治疗药物,是一种提纯于蛇毒的单链蛋白酶,它选择性地作用于血纤维蛋白原,将其最终分解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通过降低血栓形成底物浓度而抑制血栓形成,但对出血、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大量临床试验证实,巴曲酶对发病72 h之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安全有效[2]。依达拉奉作为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可清除脑内具有多种细胞毒性的羟自由基,刺激前列环素的生成,减少炎性介质白三烯的生成,减少缺血半暗带的面积,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的死亡。依达拉奉具有较高的血脑屏障通透率(约60%),并抑制缺血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抑制缺血性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依达拉奉不影响出血、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浓度,因而不增加出血风险[3]。

本研究结果表明2组NIHSS评分治疗后7 d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14 d与治疗前比较(P<0.01),均呈显著性降低;14 d时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巴曲酶组(P<0.05)。Bathel指数(BI)治疗后14 d、治疗后90 d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14 d、90 d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由此可见,巴曲酶与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治疗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两药联合应用通过降纤、抗栓、改善微循环、清除自由基、脑保护等多种作用机制发挥作用,且两药联合不增加出血风险,适宜于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1]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21-129.

[2] 刘黎彪.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 2006,27(6):924-925.

[3] 顾学兰,丁新生,狄晴,等.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5,24(2):113-116.

猜你喜欢
巴曲达拉溶栓
巴曲酶治疗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及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巴曲酶在不同类型突发性耳聋治疗中的应用
十天记录达拉维佳能EOS 5DS印度行摄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
沉潜迷醉达拉湾
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