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毅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绩效优化路径研究
帅毅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推进,将市场观念融入高等学校的办学当中已经逐步成为高校的发展趋势。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开源节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推动高等学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大多数高校根据内部收入制定办法,允许创收单位在规定的范围内自主管理、自行安排创收所得。这种财务管理方式的高效发挥的前提条件是合理规定创收单位与校内津贴的份额,然而,我国高校大都通过变相提高创收单位的所得,减少学校所得,导致高校提供资金的能力与职责处于一种失调的状态,无力兼顾创收能力弱的单位。这种追求局部利益的做法弱化了校内分配功能的发挥,降低了高校财务管理的绩效。
我国高校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校就添加了大量的教学楼、食堂、图书等固定资产设备,但是在高校的内部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共享与管理机制,各部门配置“小而全”的固定资产设备,甚至为引进人才单独配置实验室,这种不良的做法导致高校固定资产长期处于一种积压状态,利用率极低。
1.预算提前期限短,影响了预算的执行。财政部推进部门预算改革10年过程中,预算编制时间不断提前,预算编制周期从6个月延长到9个月,高校预算下达时间太晚,严重影响学校当年的预算的执行情况。
2.预算存在多级分配,率较低。多级预算分配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学校将经费分配给学院,学院再根据自身情况自行细分分配;其二学校将经费分配给职能部门,再由职能部门将经费分配给使用单位。这种多级预算分配容易导致二级分配的部门和学院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利,不将预算经费一次性分配,不容易达到责权利对等的效果。因此,这种多级、多层次的预算分配方式不断加大了工作量,而且加长了预算下达时间的时间,预算效率极其低下。
要提高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绩效,高校各级领导必须以全局的高度,认识到高校财务管理绩效的重要性,向管理要经费、要效益,把财务绩效最大化作为高校财务活动的根本目的。同时树立起高等教育成本意识,以现代的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为基础,建立起全校教育成本与控制评价制度。
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最根本的就是体制问题,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已经逐步形成,学校正从单一的事业型管理逐步向多元化管理过渡,各类经济活动复杂,财务管理也日益复杂,学校应建立起健全的经济责任制,建立起“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财务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是学校经济活动的前提与依据,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关系到学校财务状况与发展能力,因此,预算管理应做为高校财务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为此,可以通过强化责任机制、建立起激励机制,将校内的经费预算与工作绩效挂钩、预算的执行随工作绩效浮动的预算管理模式。
学校内部应建立起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模式,打破原有的仪器设备的封闭式管理。首先,高校仪器设备属于国有资产,学校只有管理与使用权,在共享模式下,仪器设备采取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统一使用;其次,高校应建立起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统一使用“共享管理平台”,将分散仪器设备组织起来,形成功能齐全的开放系统,在学校内部跨学科、跨学院、跨单位使用。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各部门预算资金使用的评价仅仅考察资金是否按照预算规定进行使用与执行,至于预算的资金使用的效率与效果如何则无人关心。因此,应根据高校的目标,采取科学的评价指标与方法对高校预算支出的效率与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明显使用不当、评价效率与效果低下的,应根据具体情况对部门责任人进行问责,给予一定的行政处罚。
高校财务管理者的素质与财务管理的效率与效果紧密相关,应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转换“重核算、轻管理”的思想,不断更新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与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保证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财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