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探析

2011-02-22 00:45王小聪
职教论坛 2011年22期
关键词:表现性课程目标价值

□王小聪 郭 岚

市场经济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探析

□王小聪 郭 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发展呈现新的发展态势。文章通过阐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内涵,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从实质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剖析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探讨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以此来完善高职教育课程理论,深化高职教育课程改革。

市场经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

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关注的核心与重点,而课程目标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和首要问题。因此,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进行探讨,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精神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全社会正确认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价值的客观需要,有利于课程理论研究本身的繁荣与创新,有助于指导高职院校办出高职教育特色,对高职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反思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分析

价值取向属于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问题时所采取的行动准则和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它对主体的价值选择起决定性作用。[1]课程目标是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因此,课程目标也就有一定的价值取向。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可以从实质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解读。明确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有助于提高制定课程目标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有利于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实质取向解读

学科、社会和学生是课程目标形成的依据和源泉。确定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应整合学科、社会、学生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是高职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体现,因不同维度而具有不同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当前,影响较大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知识本位价值取向。所谓知识本位价值取向,即以知识为中心,关注文化的传承、知识的创新和学术研究与探索,倡导“知识就是力量”,主张通过课程教学来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课程目标主要反映学科的固有价值,强调学术性的知识在课程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学术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体现其高等性,学术的发展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注重学术有利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要体现这一价值取向,重视学术性,重视知识的价值与作用。

2.社会本位价值取向。所谓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即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作为课程价值的基本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观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设计教育活动的一切,这种价值取向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服务。课程目标主要反映课程的社会性价值,强调课程的中心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社会问题,重视对社会需要的完全满足和优先满足,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规划并付诸于社会行动。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定位于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强调培养适应社会的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3.学生本位价值取向。所谓学生本位价值取向,即学生是课程的基本着眼点和中心,倡导学生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要从促进人的发展的角度开设课程,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课程目标主要反映课程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来开展课程,课程的核心是认知、情绪、情感和态度与学生行动的整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定位于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出发点,构建能够促进人的全方位发展的课程,“坚持育人为本,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高职院校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培养出既有技术又有文化、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精神、既会工作又会生活的和谐发展的人”。[2]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形式取向解读

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把课程目标形式取向归结为四种,即“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其课程目标存在后三种比较典型的价值取向。

1.“行为目标”取向。“行为目标”(behavioral objectives)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程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3]“行为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便于安排、评价和控制教学过程,可以较好地表现能力目标,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具备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行为目标”取向以对行为的控制为核心,表现出对“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的追求,追求有分解的行为构成要素组成整合的行为能力,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性质,关注行为的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2.“生成性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4]“生成性目标”注重过程,强调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强调教师、学生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出对“实践理性”的追求,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处理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学生需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获得与提高。伴随着高职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与主题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生成性目标”取向重视通过活动过程来培养学生获得能力。

3.“表现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追求学生反应的多元性,关注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形式,具有个性化、开放性的特点。[5]“表现性目标”取向表现出对“解放理性”的追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道德与品质等综合素质,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观。随着终身教育思潮的推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高等职业教育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表现性目标”旨在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市场经济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跟随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走向未来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也将呈现若干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特点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单一性向多元化变迁。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劳动组织形式的急剧变革,岗位变化加快,选取单一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目的的要求。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取向多元化,越来越表现出融合与超越的趋势,“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有机整合,使之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2.现实性和未来性相结合。受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高职课程目标的定位应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一方面,立足现实,满足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实事求是地分析各方面需要,确定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另一方面,面向未来,考虑未来社会的需求、学生生存发展的需求,从终身发展的角度,给学生奠定一个较为宽厚的基础,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社会性和人本性相统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个性化和社会化统一的过程,那么社会性和人本性也应该是一个统一的过程。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温家宝总理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要密切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

(二)市场经济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

1.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有机融合。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三种课程目标实质取向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三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统一的过程。知识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之间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是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通过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推进社会发展,同时社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育为载体,通过知识的传递,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选择涉及到一定的历史与社会文化背景、学科与知识发展、职业发展、个体对社会及儿童发展的认识等等,因此决定课程的价值取向也是多元的,应有全局和整体观念,合理统筹,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新发展。

2.“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多元整合。“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向各有其优缺点与适用范围。三种课程目标取向虽然内涵不同,但在实践应用中并不相互排斥。就高职教育而言,“行为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生成性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表现性目标”则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探究能力以及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个性品质等综合职业能力。[6]选取哪种取向的课程目标,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建设涉及方方面面。高职课程目标的确立可以从社会、经济、教育与就业等多角度进行考虑和分析。高职课程目标的确定单一依附于某一价值取向,不利于高职课程建设的整体和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选取课程目标取向时应具有多元整合的观念,针对不同的问题情境,根据高职办学特色,选取适合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整合模式,促进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实施。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领域,对整个教学课程活动起着定向和调控作用。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具体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有机融合与多元整合,还有待深入探讨。

[1]伍世昭.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价值取向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徐生.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9):124.

[3][4][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56,174,178.

[6]郑晓梅.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19):42.

G71

A

1001-7518(2011)22-0075-03

王小聪(1978-),男,江西于都人,贵州铜仁学院教务处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郭岚,女,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刘扬军

猜你喜欢
表现性课程目标价值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基于不同主体的课程质量综合评价
——以“交通运输规划”课程为例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数感的表现性评价维度与评价任务的开发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