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知识的转化与教师培训的策略研究

2011-02-21 17:03陈林元高俊民
职教论坛 2011年7期
关键词:物化显性隐性

□陈林元 高俊民

隐性知识的转化与教师培训的策略研究

□陈林元 高俊民

隐性知识是教师培训工作中容易忽略的一个方面,作为教师技术知识的一个关键所在,隐性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教师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从隐性知识的基本内涵出发,对如何实现隐性知识的转化与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培训质量和效率,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隐性知识;教师培训;转化;策略

一、隐性知识的基本内涵

隐性知识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显性知识是我们可以通过视觉观察到的,比如语言、文字或者图象等,这些我们都可以用感官直接去感觉,显性知识具有方便人们交流和传递的特点。比如一些数据或者公式,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直接进行探讨和交流的。而隐性知识,则与显性知识不同,他一般不能用所谓的文字或者语言来进行表达,且不能以直接交流的方式来获取。隐性知识更多层面的意义则是通过行动示范证明其存在,它具有高度的个性,也具有比较深刻的内涵。具体来说,隐性知识更多地表现为技能、技艺、技巧、专长、办法、创意、才智等。[1]英国哲学家波兰尼首次提出“隐性知识”这一概念,我们又把“隐性知识”(Tacit Know ledge),称为缄默知识、默会知识。

将隐性知识引入到职业院校培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很多职业院校主要强调对外在的显性知识的培训,而忽略了对隐性知识的培训,从而导致职业院校教师在培训过后其自身的水平得不到明显的提高,原因就在于显性知识比较容易掌握,但是却不具有理解性、个体性,从而使教师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水平。因此加强对显性知识的转化,注重隐性知识的培训十分重要。

二、隐性知识的本质与特征

(一)隐性知识本质上是理解力

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比较当中,我们可以发现,显性知识具有一定的客观存在性和公共实用性,就是说显性知识的获取可能是不需要付出任何思维活动和能量的。而隐性知识,则是一种需要思维活动获取的理解力,这种理解力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而且即使有,也可能各有特点。因此,隐性知识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也具有一定的个性因素,个体对隐性知识的理解包括对认知目标和与目标相联系的情境的认知。

(二)隐性知识是行动的知识

显性知识是一种可以用视觉或者其他知觉去感觉的知识,它或许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逻辑性,因此可以说是语言知识。这种语言知识,可以通过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无障碍的交流,也可以用一些公式来进行说明。而波兰尼所强调的隐性知识则是一种内在于行动的知识,或构成行动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隐性知识是程序性的,与行动密切相关的,是以行动为基本导向的知识。

(三)隐性知识是属于个体的知识

人类的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于显性知识来说,通过一定的语言表达和传播就可以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享和传递。但是在现实的世界当中,还存在很多个人的东西,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对某种事物的理解,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并最终成为属于个体的知识。

三、职业院校教师培训隐性知识转化策略分析

(一)个体与物化知识传递与转化的培训

个体与物化知识的转化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化的隐性知识通过一定的程序转化为职业院校教师的知识;二是物化的显性知识通过一定的程序转化为职业院校教师的隐性知识。个体与物化知识之间进行流动和转化是个体获取隐性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获取隐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在职业院校当中,物化的隐性知识通常隐藏在一些设备、工艺以及创新产品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一些具有物化性质的知识进行理解,探究其中的结构和原理来获取隐性知识。[1]

物化的隐性知识的获取方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可以通过对物化知识的重构和开发,来实现知识的转化,比如职业院校的教师可以借助有关产品的说明书去了解这些产品的构建原理以及结构关系。职业院校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去分析要研究的物化对象。二是通过身体技能的运用去获取物化的知识,隐性知识可以通过身体的操作或工具的使用来进行转化,比如职业院校教师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机器运转去亲身感受各种力量、总结经验,从而获得物化知识。

(二)个体与个体隐性知识传递与转化的培训

个体之间也可以实现隐性知识的传递,当然这个过程是复杂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隐性知识的转化包含了正式的与非正式的传递与转化。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个体与个体隐性知识外化的培训策略。第一,面对面的交流与对话是隐性知识培训的一种方式,在培训的过程中,培训教师与参训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的交流,来实现隐性知识的转化,通过对话与民主平等的思想交流,职业院校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以在分享知识的过程中获取隐性知识。对话教学还可以通过创立情境以及构建良好的学习愿景,来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切实感受到体验教学所带来的乐趣,从而获得隐性知识。第二,可以利用互联网来实现个体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从而获得隐性知识。职业院校的培训往往时间不是很长,因此就要受到学习地点和空间的限制,为了更好的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工具比如网络这个平台来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最终实现非正式的隐性知识的传递和转化。网络是一个广阔的平台,也是一个多样化的进行隐性知识转化的平台,通过文本、图片以及其他工具可以实现隐性知识的转化与传递。职业院校教师隐性知识的非正式转化需要以网络文化为载体,通过教师积极参与的方式来实现。第三,可以通过直观的方式来实现隐性知识的传递。比如培训老师可以将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些具体实例应用到一些具体的实践操作当中,可以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这些操作规范。利用不同的方法或素材,比如声音以及语音等,给参加培训的教师以真实感觉,从而引发他们的关注和兴趣,达到无形中把隐性知识传达给他们的目的。

2.个体与个体隐性知识社会化的培训策略。隐性知识还可以通过编码来进行处理,从而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培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这些知识,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利用现代学徒制功能。首先我们要对学徒制在培训当中的地位和价值进行一个新的评估,然后采取措施,把学徒制作为个体与隐性知识传递和交流的主要渠道。在职业院校接受培训的过程中,通过与师傅的个性接触,可以潜移默化地获得理论与技能两个方面的隐性知识,甚至师傅个人的逻辑推理方式、思维方式都将对教师产生重要的影响,应该说学徒制是针对参与培训教师特点,实现个体之间隐性知识传递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其次,在参与培训的教师认真提高其自身的技术水平时,个体之间需要一定的形式进行技能的转化与传递。有句话,身教大于言传,所以培训教师更多的应该是采取动手实践操作的方式,来让参与培训的教师进行模仿。示范——模仿是参与培训教师的初级学习阶段,该阶段最主要的工作是双方能够进行良性沟通和交流。[2]最后,在培训过程中,权威老师应该发挥一些关键作用,通过权威性的示范,来加深参与培训教师对于某个技术动作的整体性理解。因此来自一线的具有高素质和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工程师和技术专家应该受到职业院校特有的重视。第二,不断丰富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职业院校教师培训课程建设也是提高隐性知识传递与转化的重要内容。在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生产行动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情感、直觉、态度等个体知识。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是将工作过程的每个职业或职业群稳定的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内在结构,工作过程课程模式下获得的工作过程知识,是一个整体,既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也包括职业感情、态度、经验等价值观部分。第三,实施项目或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是学习经验和诀窍最有效的方法。参训教师通过实际项目工作,边干边学,经过思考、体验将其转化为个体内在的经验和技术诀窍。项目教学的实施是将总体项目进行分解,拆分为独立的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子项目。案例法是通过创设情境,以直观的方式为参训教师的学习提供实例,参与培训的教师可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进入到特定情境,分析蕴含在情境背后的背景知识。

(三)个体与学校隐性知识传递与转化的培训

1.参与——反思培训模式。在对参与培训的教师的培训过程中,情境创设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引导参与培训教师在不同的情境下去理解各种活动、案例的各种解决方案,并不断地通过反思来获取背后隐藏的隐性知识,然后再用这些隐性知识去进一步思考这些案例的解决方案,如此反复,就会实现参与培训教师的自我提高和发展。

参与——反思培训模式是提高培训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内容主要是通过培训教师精心策划、反复地进行教学设计来达到教学与培训的目标。参与——反思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必须通过有效的案例设计让学生能够参与进来,要让参与培训教师既有反思的空间,也有反思的效果。要让教师在反思中发现错误,并且能够从错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提高隐性知识传递的深刻性和效率。

2.课题研究也是隐性知识进行传递和转化的一个主要方式,科研过程是一个获取和共享隐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课题研究方式也是我们在培训当中经常采用的一个隐性知识传递和转化的方式。

3.建立教与学的共同体。沟通和分享是隐性知识进行传递和转化的重要方式,没有沟通和交流就没有提高,也达不到隐性知识共享的目的。在培训当中应该切实结合参与培训教师的个人特点以及所具有的文化特点,创造良好的可以交流和沟通的氛围。交流和沟通可以减少由于技术知识保护所带来的隔阂,也可以增加大家对隐性知识的关注和兴趣。由此看来隐性知识的传递是一个需要在制度、创设情境以及沟通和交流方面下功夫的过程。如果参与培训教师个体之间能够通过良好的交流和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形成能够进行隐性知识传递和转化的良好氛围,则不但有利于教师隐性知识获取效率的提高,而且能让他们从获得隐性知识中感受到快乐。[3]

(四)个体与企业隐性知识传递与转化的培训

在培训当中获取了隐性知识之后,培训个体的隐性知识必须得到现实的验证和升华,故个体与企业之间的隐性知识传递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而设计的。通过个体隐性知识的外部表现以及显性化,就可以让个体的隐性知识得到进一步的纠正和升华。应该说个体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隐性知识进行传递与转化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具体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培训个体可以在真实的环境当中去验证所获取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隐蔽性,所谓隐蔽性就是不容易被人发现,因此在一个具体的真实环境当中,隐性知识必然会得到释放的空间和表现的机会。在具体的真实环境当中,在一个自然的状态下,个体所具有的理性思维和隐性知识一般会充分地发挥,通过真实环境对个体隐性知识的表现的反馈,个体就可以进一步挖掘出现实环境对个体隐性知识的要求程度和标准,通过长期的个体与环境之间不断作用与反馈的过程,个体的隐性知识的内容与层次就会得到丰富和提高。具体来说,个体通过与企业具体的生产环境相互作用与反馈,个体就会对目前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进行深层次地思考和认识,从而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获取企业所给他带来的隐性知识。

2.工作岗位培训模式。工作岗位培训是参与培训的教师获取隐性知识的另一重要方式。在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当中,“访问工程师”是工作岗位培训的一个新形式。企业的生产与管理环境隐藏了丰富的隐性知识,我们必须以一定的手段来进行开发并最终实现隐性知识的传递和转化。企业拥有一些具有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研究开发人员,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能,通过这一模式,就可以让参与培训的教师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来获取隐性知识。岗位培训不仅可以实现减少知识技能迁移的目标,而且对于实现技术的创新以及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文化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加强校企合作,共同负责项目研发。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的一个主要特点。其主要核心内涵是通过不同的主体之间具有的优势结合来达到各方多赢的局面。在当今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每个主体都不能独自完成一些比较庞大的工程和项目。强强联合,成为人们比较关注的话题。职业院校通过与企业建立联合的研究与开发的合作机构,可以为教师隐性知识的获得和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方面职业院校教师可以利用参与研究开发项目的机会,充分地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项目当中去,让本身所具有的隐性知识得到升华。另一方面企业的在职研究人员具有比较强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与他们合作,职业院校教师可以获取更多的隐性知识。特别是关于技术创新的项目,通过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实现隐性知识零距离的传递与转化。

[1]闻曙名.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2]刘伟民.隐性知识与高职教育的关系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8(5):60-62.

[3]蒋玉霞.职业教育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4):28-30.

陈林元(1963-),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农业大学人事处处长,高级政工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俊民(1978-),男,河北唐山人,河北农业大学讲师,高校辅导员,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G715

A

1001-7518(2011)07-0060-03

责任编辑 刘扬军

猜你喜欢
物化显性隐性
高炉混合喷吹煤粉的物化性能研究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综合物化探在招平断裂带中段金矿深部找矿的应用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物化-生化工艺处理页岩气采出水的工程实践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在Oracle数据库中实现物化视图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