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雪锋
农村成校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顾雪锋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村成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成校需要持续发展,但存在着诸多的矛盾,主要有多任务要求与单部门支撑之间的矛盾、高工作强度与低薪资待遇之间的矛盾、新教育理念与旧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需要政府重视、群众支持和成校自身的努力。文章以慈溪市为例着重从加强学校自身建设方面,提出了寻求教育与市场的结合点、教育与服务的突破点和教育与改革的创新点三个对策,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
农村成校;持续发展;对策;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们慈溪市的农村成人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是市(村)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日渐凸显,国家对农村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这就迫使农村成校转型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慈溪市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据09年统计数据显示,慈溪市已经迈入人均GDP 9000美元的行列,并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经济百强县前十位。但慈溪市农村成校面临着从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的压力,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成校管理机制看统筹力度不足。成校是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下的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但是,现在成校往往还承担着本行政区域内的社区教育任务,增挂社区教育中心牌子,但社区教育工作往往涉及到组织、宣传、外口、社区(行政村)、企业等有关单位。由于管理权限的不同,对社区教育中专业性较强的相关培训项目如(特殊工种、行业专业技能等)难以实施业务指导和体现封闭性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希望多部门资源统筹,终因体制问题难有着落。然而对成人学校的要求,却大大超出了学校的承受力。事权和财权的不匹配,导致了虚假现象的出现。
2.从成校运行机制看权限不够。按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目前除市社区学院为市教育局直属管理外,其他各镇(街道)成人学校的日常经费都有地方政府承担,教育局只负责业务上的指导。在这样的体制下,不仅各类教育资源缺乏跨地区的整合,而且成校对社区教育中众多的培训项目也难以进行市场化操作和开发,大大制约了成校的创新和发展。
3.从成校培训范畴看师资不足。目前成校教师配备标准是每万常住人口配两名教师。然而现在成校承担着从婴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覆盖人一生中除接受正规教育外的所有培训。不谈成人教育的师资质量,仅总人口万分之二的师资数量就无法去满足庞大的社区教育需求。
说起成校的工作往往会联想到空、闲、散,看不到成校工作的多任务型、复杂性和艰巨性。案例一:慈溪市115位成教工作者,在09年完成市级下达的劳动用工培训、企业职工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六大类培训136316人次,在市民学分银行完成注册学员12.2万人,成立家庭学习点331个。这还不包括市、镇(街道)临时分派的任务,工作量的巨大可见一斑。
成校教师高工作强度,缺乏相应的激励制度,造成很多教师感觉前途渺望,直接影响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加班多,休息少。成教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别人下班时我上班,别人空闲时我忙碌。一般成校开设的培训项目考虑到学习者的工学矛盾,往往放在休息日或晚间进行,这就造成了教师的休息时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平时需要做好学员的发动、开班的准备、教材的征订、经费的结算等等工作,因为人手偏紧,因此也不能调休。长此以往,造成教师身体素质的下降。
2.职称待遇无保障。《教师法》第十六条:国家实行教师职务制度;第十七条: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根据《教师法》目前不设置成人教育职称系列,对教师的人事管理缺少完备性和封闭性,教师个人应有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如某省对成校教师的职称评审在06年以前是挂靠在中学教师系列,06年开始可以参评研究员系列,但是这个系列却又不属于教师岗位,而是属于管理岗位。对现在能否享受教师护士的10%上浮和退休时能否享受全额工资,造成一定的困惑。
3.经济待遇差距大。成校按照市教育局规定是初中编制,成教工作者应该具有初中以上教师资格证书、本科以上学历,由市教育局单独发文任命。但由现行的薪酬制度看,又不属于义务阶段的,因此成校教师既没有省定的农村任教补贴,也不能参加义务教育阶段的绩效工资改革,从而拉大了与义务段教师的收入水平。以后的养老金和住房补贴等都为此受到影响,造成了教师对成校的离心力。
1.领导重视不够。新教育理念要求成校承担起从婴幼儿到老年一生的教育,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建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生力军。这就要求领导具有宏观的教育观,重视农村成人教育、社区教育,重视农村成校的可持续发展。但部分领导并不重视。由于政府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只重视正规教育,忽视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因而不少地方领导缺乏对农村成人学校功能的全面认识,将依附于政府、服务于政府的成人学校排斥于政府的工作范围之外,致使农村成人教育长期以来扮演了一个“灰姑娘”的角色。
2.社会理解不足。新教育理念提倡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终身学习理念,但群众不理解。传统思想影响下根深蒂固的许多中国农民,一心“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子女能通过考大学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对于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化、科技素质水平却无动于衷,反而认为农村成人学校搞的培训是形式主义、耽误农时。
3.自身建设欠缺。新教育理念提倡全员、全程、全面对市(村)民开展教育,这就需要有合适的教学场所和群众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但农村成校自20世纪90年代职、成分立后,农村成校随之而来的是教职工分流、教学设施闲置,不少成人学校的基地卖的卖、撤的撤、改的改。加上办学模式单一,管理机制僵化,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计划随意、教育培训手段滞后等,成校不是主动地去寻求教育与市场的结合点,探求新形势下全新的农村成人教育模式,而是被动地固守传统办学思想、套用陈旧的办学方式。
寻求教育与市场的结合点,需要细分市场并选准目标市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成人教育逐步走向市场,由于各种不同的教育需求纵横交错、互相重叠在一起,因而呈现在成校面前的市场将是一个混沌的整体。成校首先要在深入剖析的基础上选准目标市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稳步发展。
市场细分源于美国市场学家温德·史密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首先提出的理论,是指企业按消费者所需要的各种产品或营销组合,将一个市场分为若干不同消费者群体的行为。农村成校也需要对农村教育市场进行细分,然后选定自己的目标市场进行开发,寻求教育与市场的结合点。以龙山镇为例,农村失地农民参加政府买单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既有想报名参加培训拿些误工补贴的,也有引进师资、认真教学、严格考核,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经过5年的努力,已经培训出既想拿补贴更想学技能的。表面上看来如果不能满足这些市场需求,就会丢掉“生源”失去“市场”,但通过市场细分,发现单纯想拿补贴的人远远少于想学技能的人。这样,我们就通过初高级工253人,各种技能合格证5283人,某些专业甚至农民自己出钱要求学,既在社会上享有了良好的声誉,又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但农村成校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随着成人教育观念从“我办学、你来学”的食堂式办学,逐步转向“你办学、我来学”的市场点菜式办学观念的转变,农村成校必须利用市场细分策略,发现潜在的市场群,不断开拓新市场。
社区教育由于覆盖人群广,影响人员多,产生效果好,日益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注。地方各级政府对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在逐年提高,加上群众对闲暇时间支配的增多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产生出一个很大的服务市场。因此,寻求教育与服务的突破点是当前农村成校搞好社区教育,加快自身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案例:龙山镇辖29社区(村),常驻人口6.36万人,从06年开始进行了“超市式——菜单制”培训服务,培训数量两年内由原来的近5000人次增加到1.3万余人次。而且培训内容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培训工作也得到了各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2008年由于并镇又调整了镇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建立了覆盖全镇的社区教育工作网络,至今年培训量达到了3.2万余人次。从04年开始累计培训36项目,46050人次,事业收入达到1035.25万元。不仅如此,在市教育局的引导下,还建立了资源共享、目标共订、对策共商、利益共赢的区域成人教育集团。把周边的四个乡镇成校的特色项目进行优势互补,打破了社区教育只为城市居民服务,只为某一行政区域服务的陈旧观念。
理论创新是创新的核心,也是学校发展的最高体现。我市成校积极寻求从农村成人教育向农村社区教育转变,在这过程中坚持模式创新,并以此带动学校的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1.多方互动的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建设模式。我们通过“整合资源、拓展阵地;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开展活动,服务学生”等措施,积极开展慈溪市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建设。青少年校外基地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仅09年度就培训了2800人次,创收43万元,有力地弥补了社区教育经费的不足。
2.资源整合的观海卫“群”模式。为了培养大批农村专业技术实用人才,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让农民更新就业观念和掌握劳动技能,帮助农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观海卫成校积极探索学校与有关单位协作共同构建“群”模式,促进社区教育发展,为区域经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05—09年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680人次,学历培训1230人次,创收达到820万元。
3.农村学习中心社区化办学的周巷模式。2004年,周巷成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农村社区学习中心能力建设基地”,开展农村社区学习中心项目(CLC项目)的实验。通过几年的探索和总结,周巷成校逐步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社区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建立了“一中心六分院”的管理体制,形成了横向联合、纵向沟通、纵横整合的“超市式”社区教育机制。
这几个模式是我们慈溪市农村成校在适应环境开拓创新方面的典型代表,其他还有“持之以恒的全民读书活动模式、全面推进城乡社区数字化学习模式、全时空推进社区农民学习的天元模式、农村社区百家讲坛的崇寿模式和农村庭院学习的康乐工程附海模式”等。农村成校要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制度的保障和自身的努力,慈溪市农村成校在寻求有关部门的支持的同时,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并在此基础上迈出了富有实效的探索性步伐。
[1]后国权.湖北开展评选先进乡镇成校活动[J].中国成人教育,1996(12).
[2]曹润.浅议乡镇成校的功能与作用[J].成人教育,1997(11).
[3]陆治中.新时期上海市郊乡镇成校发展的基本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2(02).
[4]郑志根.乡镇成校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1998(09).
[5]湖北省汉川县教委.推进成校建设完善办学网络[J].中国成人教育,1997(09).
[6]王宏安.浅谈新时期乡镇成校的办学方略[J].河北成人教育,1997(03).
[7]姜瑞云,吕广新.夯实基础 拓展服务功能[J].中国成人教育,1996(10).
顾雪锋(1970-),男,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成人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助理研究员。
G72
A
1001-7518(2011)12-0045-03
责任编辑 王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