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庆 梁成艾 黄 鑫
中职学校“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之保障机制研究
□丁建庆 梁成艾 黄 鑫
建立中职学校“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运行的保障机制,可以在“二阶段三课堂”的学业评价实施过程中起到方向指示、协调控制和质量保障的作用。为此,提出了“三边联动 四位一体”的学业评价保障机制,试图通过从校外、校内和班级三个层面来为“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核心动力以及主导力量,以此更好地保障中职学生“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的正常运行。
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保障机制
学业评价保障机制是指为学业评价活动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机制,其在学生学业评价过程中起方向指示、协调控制和质量保障等方面的作用[1]。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业评价工作是引导中职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而目前在一些地方的学业评价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学业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缺乏有效性、评价主体、内容、方式和环节的规划缺乏科学性、学业评价标准缺乏企业性”等问题,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提出了“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认为该模式是一种将中职学生的学业评价工作分为“学校学习”和“单位顶岗实习”两个阶段,以及“基础理论课堂、技能实训课堂和行业岗位课堂”三类课堂来实施完成的新型评价模式,[2]以期通过这种模式的运作能有效地反映出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发展水平,同时也能够真实地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校的办学水平。然而,要使这一评价体系能在中职学校有效运行,则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本文提出了“三边联动,四位一体”学业评价保障机制来促进“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的正常运行。
全面质量管理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菲根鲍姆等人提出的一种全新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技术。其基本观点:[1]从整体上把把握质量:影响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们之间的关联和交互作用决定着产品的最终质量,因此解决质量问题,我们不能孤立地解决个别环节上的缺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是长期实现质量保障的好办法,应全过程管理、全面管理、全员性管理和综合性管理;[2]通过组织落实实现质量保障。全面质量管理把质量管理从产品产出后的事后把关的管理方式,转移到事先预防上来,以保证少出或不出废品,这一理论是质量管理指导思想上的一大变革,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虽然学校的“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生产相比,有其自身特点,但运用其原理,能够将工作的科学化与调动中职生学业评价过程中各个主体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并充分尊重和大胆依靠各个评价主体以保障“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的正常运行,切实指导“三边联动,四位一体”这一保障机制的具体实施。
学校教育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系统,由诸多影响因素构成。中职校的“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也是一个受多种因素控制的系统。在此评价体系中涉及到学科学业成绩评价、职业道德素养评价、岗位适应能力评价、个性特长评价等,此外还涉及多个评价主体和受多种内外因素的控制和制约。控制系统通过对“输入”的调节引起“输出”的变化。“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作为一种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灵活化、评价内容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自然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既然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那么其内部要不断地通过物质、信息、能量的高效流动以获得学业评价的高效益;其外部则要根据社会就业结构、企业发展规模、企业利益追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以保证这一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生命力。由此可见,在“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中评价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高度统一,线性与非线性关系相互交织。因此,利用系统论原理构建“三边联动,四位一体”的学业评价保障机制对影响学业评价的各子系统进行协调控制,能高效促进中职校学业评价质量的提高。
开展中职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和研究探索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发展性教学评价观认为,评价不是甄别和选拔,而是起着导向、促进发展的作用,是使社会个体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3]。因此,在中职学校开展“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而“三边联动,四位一体”的保障机制作为这一评价体系的保障系统就自然值得关注和研究。“三边联动,四位一体”的学业评价保障机制是一个由校外层面、校内层面和班级层面共同构建的一个呈开放性和复杂性的体系,而这个复杂体系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的存在和作用的发挥。“三边联动,四位一体”保障机制的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三边联动,四位一体”保障机制理论模型图[4]
校外层面主要是学校的外部环境,如社会就业结构、企业发展状况及拥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企业专家等。校外层面的诸因素作为 “三边联动四位一体”评价体系保障机制的决定性影响因素,是需要我们首先考虑和分析的。
1.社会就业结构。所谓就业结构,也就是就业人口在不同职业之间的分布。职业结构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职工类别的增多而越来越复杂化。新旧职业的更替变化正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反映。但是,一个社会一定时期的职业结构并不是一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这还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也就是这还与与劳动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密切相关。而劳动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当前社会主要职业结构的变化则与我们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一定时期合理的职业结构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当时实际的职业教育情况。对于主要承担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中职学校来说更是如此。目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灰领”人才极为短缺,许多大型工厂严重缺少一线技术工人,技术人才缺乏的现象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就业结构不合理,各个就业岗位的待遇相差过大,以至于许多职业院校的学生都不愿去生产一线,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中职学校学生所报专业的严重不平衡、学业评价体系不健全。因此,从这个层面来看,学校和政府部门都应重视各种技能人才的培养,促进社会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化来为“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的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
2.企业发展状况。所谓企业发展,从长远角度来看,就是指企业能长期存在下去,并且在此过程中企业的经营业绩不断提高,盈利稳定且有所增长。就企业的发展来看,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企业发展规模和企业利益追求。而这最主要的两个方面正是又为我们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内在条件和核心动力。根据系统控制理论来看,企业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系统,其存在和发展对于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二阶段三课堂”的学业评价模式中,学生的每一活动都是和企业分不开的,它们都是以企业为导向的,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各种技能型让人才,当然这也就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动力。所以,介于双赢的战略目的---中职生能够学有所用并用其所精,企业能吸纳贤才获得发展,企业应自觉地承担起保障“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的相应责任,使其自身的发展规模和利益追求与中职生的具体学习活动挂钩,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合点来保证双方的共同持久发展。
3.企业专家。随着中职教育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强调学业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元化。在充分重视学校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来自企业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也成为了重要的学业评价指标。而在这个企业参与中职学校学业评价的过程中,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家们自然也就成为了中职学生学业评价的一个重要主体。在“二阶段三课堂”的学业评价体系中,为了更好地发挥企业专家在学业评价体系中的主导作用,我们大力提倡校企人员双向兼职。一方面,鼓励学校教师或管理人员去企业兼职,以便于更深入地了解到企业的实际运行状况和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另一方面,值得强调的是,从企业或社会上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也就是所谓的企业专家走进我们的学校、课堂。通过承担部分课程,企业专家可以将她们的用人理念贯穿于其中,从而指导我们的学生了解所需知识技能特征和明确具体就业方向。这样,通过这些企业专家的实际指导,不仅进一步增加了校企双方的联系,深化了校企双方的感情,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将企业的用人标准、理念贯穿到我们的“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中来,并作为“三边联动,四位一体”评价保障机制的一个重要主导力量,这样,也就给我们的学业评价树立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标、指示器。
中职学校作为“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的主要载体,其学校所在地区的区域经济规模、学校办学实况、学校经济效益以及课程专家的素质都直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能否正常高效运行。
1.区域经济规模。区域经济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开放型经济。要有效地完成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即从发育、生长到成熟,必然依靠生产要素的区内循环,形成一种区内分工与协作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由于合理的区内分工和协作会给区域各成员带来共同的利益,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即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地域经济组织,区域经济共同体。这种体现在区域分工协作过程中通过生产要素的地域流动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地域经济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它是一种区域经济联合;是一种紧密型的、具有内在必然性的联合行为;是一种在市场规律作用下,以市场导向为主,受利益机制支配的、能给区域内各成员带来超额利润的区域经济联合行为;是一种开放型的区域联合。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区域内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按照区域经济规模理论,合理优化的区域经济规模能够给“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提供一个很好的外在环境保障。因此,中职院校要做到在与企业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共赢,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资源条件和优势以及经济集中的效益,加强职业学校之间以及职业学校同区域内其他经济因素的广泛合作,以此来搭建资源共享的平台,共同建设和享用区域性的师资、办学的软硬件设施,减少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提高办学效益,以合作共享来保障实施“二阶段三课堂”的学业评价体系,并使它拥有一个广阔优化的外在环境。
2.学校办学实况。学校办学实况是“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运行的内在条件。它为“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的运行提供了其所需的物质条件,起到了一个基础保证的作用,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一评价体系运行的灵活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我们应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所以,应根据学校实际的办学条件来制定出适宜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目标,不能脱离学校当时当地的实际条件。中职学校的办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不同于普通高校,也不同于科研机构,其办学的出发点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这也就决定了中职学校的办学目标,评价体系自然要区别于其他教育层次的标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任一中职学校的学业评价理念,学业评价的取向以及学业评估队伍的自身素质,都在整个学校的评价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这些因素也只有在结合本校的具体实际办学情况下才能够形成合力,共同保障整个学业评价体系的运行。
3.学校经济效益。学校教育是一种经济活动。凡是经济活动都有投入和产出问题,教育作为国家的一项事业,当然也是有投入和产出的。而所谓的经济效益就是投入和产出的比较[5]。具体到职业学校的经济效益就是指其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数量及消耗与“产出”人才和成果的数量、质量并带来的社会效益的比较。学校经济效益是“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模式的核心动力,良好的经济效益可以为 “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提供师资、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以此来确保这一学业评价体系的稳固运行所需的基本条件。所以,作为中职院校,应引导各方力量集资办学、捐资助学,加强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促进学生积极就业,通过切实提高学校经济效益,来确保“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有运行所需的资金、技术设备支持。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只有提高了学校的经济效益,学校才更有实力聘请评估专家或对评估人员进行选拔培训,进而为这一评价体系提供强大物质支持。
4.专业评价队伍。每一所中职都应具备专业的评价教师,他们的工作是中职学校正常运行所必不可少的软件条件之一。中职学校的“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当然也不能脱离这样的一支评价队伍。中职学校的专业评价队伍主要是由来自于各个学科部门的专业人员或兼职教师所组成的,虽然他们的工作类型有别于专业任课老师,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努力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评价理论支撑和评价行动指南。任何一个学业评价体系的实施都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来进行的,所以,中职学校的“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的具体运行在理论指导层面上是和各个专业评价教师的理论水平密不可分的。只有在先进合理的理论指导下,我们的评价体系才能以更加饱满的姿态投入到具体的操作运行中去。对于“二阶段三课堂”的学业评价体系来说,理论水平深厚的专业评价教师是连接学校和企业的直接桥梁,正是通过他们的工作,学校的育人标准和评价指标才得以和企业的用人要求统一起来,所以,我们理应加强这部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发挥他们在校企联合评价中的作用。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行政管理的最基层组织,所以在“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模式中班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因此,就班级层面而言,企业的切实支持、学校办学条件、学校发展要求和富有一线教学经验的专业课教师都是“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模式的基础保障。
1.企业切实支持。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企业和学校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企业的发展依赖于学校所提供的人才;学校的发展又离不开企业从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切实支持,所以要想促进职业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则必须要处理好学校同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并且要将这种关系具体落实到中职学校的每个教学班级中去。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在各自不同的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6]。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各类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具体的校企合作,尤其是中职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结合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从而更好地保障“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的正常运行是“三边联动,四位一体”保障机制的重要课题。在中职生“二阶段三课堂”的学业评价体系中,中职学生的每一堂课,每一个实践活动都和企业密切相关。离开了企业的支持,中职生就会失去强有力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口的岗位见习实习机会,而企业所提供的这些支持和保证是其他任何社会团体都难以替代的。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学生首先是以就业为目的的,并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训练,简而言之,其突出的特点是,“能力本位”、“就业导向”。因此,在中职学校的发展中,在每一个具体班集体的发展中,我们都应重视并做好班级和企业的具体合作,充分利用企业所提供的一切软硬件条件来保证我们的“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只有这个外在的环境有了保证它才会具有实施的前提保障。
2.学校办学条件。学校发展概况主要是从学校的办学条件这方面来谈的。因为职校学生一般毕业考虑的首先是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的问题,所以,一流的中职学校要做到以学生就业为本,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实际办学条件。当前诸多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都不可否认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是综合性的,是需要依靠“上下联动左右互动”才能解决的。所谓上下联动是政府和上级部门要从政策上提供支持,在组织上提供行政指令,在行动上提供指导。而学校与企业要为政府提供参考的方案和信息,并在实施中提供人力和物力。所谓互动,就是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能就职校学生的实习、就业问题达成共识,形成稳定的工作关系,建立配套的工作模式。做到了这个“联动”和“互动”学校的办学条件就会得到更本的保障,进而中职学校的“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机制也就有了坚实的内在条件。
3.学生发展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体现到职校的学生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首先,以人为本体现在职校中,具体就是要坚持以每个学生个体为本,凸显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职业选择并加以合理的指导。其次,以学生为本还要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所面临的不是单方面的环境而是一个相对开放复杂的系统,尤其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从一进校开始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职业群和具体的职业岗位,此外,在学习专业相关的技能的同时,还不能放松基本思想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德育的学习。总的来说,职业学校学生也应和普通学校学生一样享受全面发展的待遇,而不仅仅局限于学习一点生产技能。所以,从学生发展要求的角度来看只有以学生为本,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才能为“二阶段三课堂”的学业评价模式提供核心动力支撑。
4.教师专业要求。学校的良好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中职学校的发展也是如此。不过中职学校的教师还应具备不同于普通学校的教师一些专门性特征。有些传统的观点认为职业学校的老师不需要具备教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只需懂得部分技能知识便可以担任教学工作。但是,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愈来愈清晰地认识到那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它不仅不利于职校学生的发展、不利于职业学校的发展,还不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教学专业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专业知识是不能被割裂开来的。在中职生的“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中,教师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主体,其职责不仅在于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此外更重要的还应包括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以此来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很好地胜任企业的实际工作。鉴于此,职校的教师应该具备两个基础方面的知识并且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开展实际的教学活动。目前我们所提倡的“双师型”教师正是应职业教育的这种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大力培养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这一举措已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因为其适应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换句话说,中职学生的“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即是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当然这也是职校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所以,在我们的“三边联动,四位一体”的学业评价保障机制中,职校应确保能够吸纳大量富有一线教学经验同时又具有专业技能知识的专家型教师,只有在这样的主导力量的带动下我们的“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才能更有活力并得到更好的实施。
中职学校学生“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保障体系的建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依赖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支持。唯物辩证法认为,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并且整体的功能还会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本文所论述的“三边联动,四位一体”之学业评价保障机制是一个由校外、校内和班级三个主要层面组成的一个保障系统,然而其功能的发挥则是需要全局统筹、面面兼顾的。只有使每一层面的各个子因素联合起来行动我们的保障系统才能完整地发挥其功能。所以,“三边联动,四位一体”的学业评价保障机制研究的重点在于充分运用各方面的条件并使这些条件形成合力,使各个层面的外在环境、内在条件、核心动力以及主导力量结合为一体来共同发挥作用,也即以“一体化”的姿态来保障学业评价体系的运行。当然,这个保障体系的建构是需要不断具体和完善的,只有以一种发展的视角来积极建构才可能更好地发挥其功效。
[1]胡黄卿,段贵平.职业教育运行保障机制的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9(5).
[2]林安全,梁成艾,等.重庆市中职学生学业评价现状之调查报告[J].职教论坛,2011(1).
[3]周亚亭.构建新型教学评价观[J].教学管理,2006(4).
[4]梁成艾,等.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的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1(1).
[5]肖桃风.论高等学校经济效益问题[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4).
[6]王丽娟.浅析校企合作的运行保障机制[J].教育论坛,2009(12).
丁建庆(1966-),男,重庆人,重庆市北碚职业教育中心校长,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梁成艾(1970-),男,贵州铜仁人,贵州铜仁学院教师,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黄鑫(1988-),女,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职学校学生学业评价方法及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JA080021),课题主持人:林安全。
G712
A
1001-7518(2011)12-0048-05
责任编辑 葛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