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靖
职业教育与失业关系初探
□米 靖
失业是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与现象;教育与社会失业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职业教育和培训对于解决失业问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这不仅体现在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可能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产业部门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知识和技术,使其获得从事某种职业的资格;还体现在,职业教育与培训能够使劳动力在产业部门之间进行转移,使某一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其他缺乏劳动力的产业部门中,从而解决失业问题。
失业;职业教育;培养培训;转移
失业是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与现象,它是处于劳动力市场中的人群,虽然具备劳动力并且努力寻找工作,但却无法就业的现象。通常用失业率来表征一个社会中的失业情况。世界各国关于失业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失业者是指在一定年龄以上,在规定的调查时间内没有职业或工作时间没有达到规定标准,有劳动能力,正在寻找有报酬工作的人[1]。在我国,由于经济改革和转型,也存在社会主义性质的失业现象[2]。
导致社会失业的因素非常多,西方不同经济学流派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观点存在很大的分歧。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失业理论主要包括:萨伊的就业自动均衡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理论、货币学派失业理论和发展经济学派的失业理论,这些理论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同时期对失业的不同认识。这些理论在经济学界已经被深入地研究和介绍过。关于失业的类型,在经济学界也有清楚的共识。以失业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可以将失业分为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以劳动力供求现状进行分类,可以将失业分为总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以失业形成的原因进行分类,可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
教育的社会使命在于育人,直接关系到社会劳动力的培养。因此,教育与社会失业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许多经济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都对教育与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且普遍承认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密切相关性。
许多经济学家都对“为什么雇主准备给教育文凭高的求职者以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就业前景”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基本上形成了以下几种重要观点。
1.人力资本学说认为教育可以改善个体的知识和技术,从而促进劳动者的生产能力的提升。个体在整个学校教育阶段,能够获得生产能力,并且得以不断提高它。因此,受教育水平越高,其生产能力就越高,毫无疑问,其所得到的工资就应该更高,未来的职业前景也应该更好。
2.教育信号和筛选理论则提出,雇主在选择新员工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对新员工潜在的生产能力并不能够全面了解。雇主对新员工掌握了何种知识和技术,以及这些知识和技术会如何影响新员工的生产能力等问题无法获得全面解答。因此,正如“信号传递模型”理论的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斯(Andrew M ichael Spence)所言,雇主只能通过与新员工相联系的一些信号来判断其是否可雇用,这些信号中“教育文凭”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教育经济学中的教育信号和筛选理论已经充分地阐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教育文凭被视为一种过滤器,其作用在于表征个体的能力水平,成为非常重要的指示器。因此,用人单位会通过个体已经获得的教育文凭来判断其是否具备适应工作岗位的持续变化,是否具备持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因此,普通教育水平比较高的个体比普通教育水平较低的个体失业的风险低。
当然,对于雇主而言,他们更加期望通过教育文凭来估计受雇者未来的培训成本,教育获得水平较高者往往被认为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较低的培训成本。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L.C. Thurow)提出了“职业岗位竞争模型”,论证了在劳动力市场中存在两条“队列”。第一条队列是劳动力市场中空余出来的可供求职者选择的职业岗位,其排序的依据是工作的复杂程度;第二条队列是劳动力市场中的求职者,其排序的依据是求职者的教育获得。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选择与配置就是使这两条队列得以匹配,即复杂程度最高的工作由受教育水平最高、所取得的资格最高的人来承担,这样可使培训成本降到最低。因此,教育获得是决定求职者能否获得更复杂的工作的重要决定因素。
由于用人单位同样也更期望能够找到已经具备职业专长的应聘者,这样可能直接降低培训成本,因此,接受过专门化的职业教育,具备职业专长的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机会就更大。许多研究已经证实,接受过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个体会比单纯只接受过同等水平的普通教育的个体更容易找到工作,其失业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德国年轻人的失业率相对比较低。在2002年,15至24岁的人群平均失业率为9.7%。而在意大利、希腊、西班牙、芬兰、法国等国家,这一人群的失业率几乎要达到21%。之所以如此,要归功于德国有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尤其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02年,25岁至34岁的人群中有85%的人能够获得至少一个完全的学徒资格,或通过离校考试并取得进入大学的资格,或者取得进入应用科学技术大学的资格。而在其他OECD国家中,这个平均率仅为74%[3]。
对于再次就业者而言,用人单位不再主要依靠其受教育程度来决定是否雇佣。个体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后,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将教育资源转化为工作资源,其转化的水平越高,工作业绩就会越好,失业的风险也就越低。在这个时期,用人单位不再根据受雇者的教育文凭来评价其工作能力,而是会依靠其工作表现来判断其发展潜力,这也会直接决定受雇者的失业风险。
有学者研究了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劳动力市场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发现了一个共同的趋势,个体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决定其是否失业的因素不再完全是受教育的水平,更为关键的是个体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将教育获得转化为良好的工作能力。这些研究者指出:“我们发现,一旦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工作后,其所接受的正规教育对于其在劳动力市场中工作变化的直接影响就会减弱”[4]。这就说明,教育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解决失业问题,往往会依赖于许多非教育因素的影响。通过教育可以降低社会的失业率,但也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制度与教育制度相配合,才会使这种作用发挥得更好。
总之,学习适应问题是大学生活的一个方面,大学适应还包括环境、生活、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角色等各个方面的适应。一方面,任意方向上的适应不良均易引发其他方面的问题,因此新生们在处理学习上的迷茫感时,同样要注意其他方面的适应情况。另一方面,消除大学新生学习上的迷茫感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大学新生的共同努力,三者形成合力,保障大学新生的良好发展方向。
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失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经济与社会问题。经济学、教育学的各项研究也表明,职业教育和培训对于解决失业问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这不仅体现在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可能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产业部门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知识和技术,使其获得从事某种职业的资格;还体现在,职业教育与培训能够使劳动力在产业部门之间进行转移,使某一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其他缺乏劳动力的产业部门中,从而解决失业问题。
失业可以划分为各种类型,其中凡是由于个体的知识、技能水平低于劳动力市场需求而造成失业,或由于产业结构变化而造成的结构性失业,职业教育和培训都能够提供积极的帮助,以解决这类失业问题。
对于非自愿性失业中的技术性失业而言,其失业原因就是由于技术的更新而导致原有工人的技术水平不符合要求,对于这些失业者而言,需要更新其知识和技术,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劳动力的需求。职业教育和培训可以使这些个体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帮助其获得新的职业资格,形成新的职业能力,以推动其重新就业。
在自愿性失业中,也有一部分是由于其知识和技术水平只能达到劳动力市场中低层次就业的需求,即便就业,工资水平还达不到社会福利与救济的水平,因此,这些“非熟练工”就会选择失业,依靠社会救济过活。这种情况存在于许多发达国家中。这些国家内部由于社会公正和公平观念的影响极大,都设立了数目可观的最低工资限制和范围广泛的福利体系。由于非熟练工人的工资较低,这些工人发现社会给他们提供的福利高于他们工作时的工资,没有人愿意在低于救济金的工资水平上工作,因此他们主动选择失业,从而可以拿到多于工作时工资的救济金。通过培训使非熟练工成为熟练工,这是解决自愿性失业的有效措施,包括再培训下岗的非熟练工和改变从学校和家庭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非熟练者的比例,使其工资高于救济金,从而使其重返工作岗位。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世界各国快速增长的自然失业率的根源在于结构性失业人数的不断增多。许多劳动力由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成为结构性失业者,并且不再成为有效的劳动力。可以说,技术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可避免地提升自然失业率。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将产业结构调整中失业的人群转移到新的产业或职业中去。职业教育和培训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能够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巨大作用,这一点也已经被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所证实。但是,职业教育和培训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充分地发挥其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区域流动的作用,不仅取决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质量,更取决于区域或地域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劳动力的消费与生活成本差异。
波茨研究了欧洲劳动力市场以及失业的问题后,特别强调了加强劳动力的流动性将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失业人数趋于一致,而且那些具有高工资待遇的人群将具有较好的可流动性,因为他们如果在异地成功得到新的工作,他们可以承受买房或租房的消费压力;而那些工资相对较低的人则无法承受这种压力[5]。所以,一个对非熟练工有强烈需求的地区,如果无法提供工人可以承受的居住条件的话,那么将阻碍劳动力的转移。即使当地的需求不足,而另外一个地区可能需求过剩,但由于低收入者不具有很好的流动性,因此他们只能被限制在当地。他们只能是地域性的失业,而且不再是有效的劳动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可通过以下举措:1.在对非熟练工需求增加的地区,通过为低收入者增加可支付的住所来增加低收入工人的流动性;2.提供对本地非熟练工的再培训,从而使他们进入熟练劳动者市场,并因此可以承受流动的高费用;3.可以通过地区性的政策给本地的非熟练工提供工作机会。
从以上的研究不难看出,职业教育和培训对于解决失业问题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会提升公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他们的流动能力和应对失业的能力,使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更具吸引力。同时,面对技术的飞速发展,他们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失业的挑战,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新的工作。可以说,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是解决失业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由于职业教育是一种培养从事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熟练劳动者的教育形式。它与学术教育、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既具有教育性又具有职业性的特点,其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科或专业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或职业技能。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掌握理论知识,而且是以能干什么或会干什么为特点的。这种特点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是解决社会失业的重要途径,甚至是唯一直接、有效的途径。
就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而言,主要是结构性失业,它是由于在经济体制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中,使大量压缩与改制的产业中的工人失去了职业和工作岗位。同时,我们国家的失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吻合的问题,即劳动力市场中大量需要的劳动力,教育系统并不能充分提供;而教育系统大量提供的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中却找不到就业岗位。
通过职业教育,一方面可以充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就业能力,从而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一定时期的失业问题;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可以对那些接受再就业培训的劳动者起到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再就业的作用,不仅使失业人员掌握了更多的职业技术和技能,增强其就业能力;而且通过培训使失业人员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激发了其创业的热情,树立了自主就业的意识。因此,可以说再就业培训在很大意义上是促使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掌握就业技能、在社会中重新定位,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形式,我国的实践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此外,又由于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完全可以通过加强职业教育来缓解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矛盾。而且,通过高度重视与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在教育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中摆脱一味地追求高学历的习惯做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现在城市“新失业群体”的就业问题。
[1]胡学勤.失业论:中外失业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
[2]秦榛.中国失业引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0.
[3]Vocational training reduces youth unemployment.http://www.eurofound.europa.eu/eiro/2004/08/feature/de0408105f.htm.
[4]Hildegard Brauns,Markus Gangl,Stefani Scherer:Education and Unemployment:Patterns of Labour Market Entry in France,the United Kingdom and West Germany.Mannheim:MZES,1999.
[5]N.Potts.Flexibility and all that:understanding the EU labor market.European business review,1999:170-188.
米靖(1975-),男,内蒙古固阳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体制和机制研究”(GJA080003)。
G712
A
1001-7518(2011)09-0009-03
责任编辑 殷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