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学习主体 引导阅读感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2011-02-20 13:12福建吴英雄
作文教学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言语初中语文文本

福建 吴英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极其个性化的行为。这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是任何人无法越俎代庖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可是,在初中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而且搞得师生都身心疲惫,吃力不讨好。为此,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大胆摒弃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教学方式,还给学生那种“个性化”的阅读,实现阅读教学效果最大化。那么,在初中语文的实际教学中要如何引导学___生去阅读文本,提高理解感悟能力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

一、注重言语参与 推进阅读理解

人们习惯地认为阅读只是吸收。其实,阅读过程中,有言语活动的全面参与,从而成为阅读理解的关键,应引起充分注意。

阅读学原理告诉我们:“在阅读的解码和编码过程中,与阅读思维相伴随的是全面的言语活动。”阅读中问题的产生和提出表现在词语表述上。没有明确的词语表述,读者在阅读中会始终处于一种盲目的、心神不定或困惑烦扰的苦恼心境中。阅读中种种推测和预见也需要言语的支持。各种因果关系的揭示和问题的解决等等,无不与读者的内部言语活动密切相关。而阅读的成果要求表述出来,就必须形之于外部语言了。此外,札记、批注、讲述、吟诵……这些阅读中必定发生的行为,也都是言语行为,呈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形式。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是从认知他人的书面语符号向读者全面的言语活动的过渡”。这就是说,没有言语活动的适时、适度的参与,这种“过渡”(吸收、内化)便不可能完成。因此,我们应该尊重阅读规律,重视“言语”这一表达功能,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言语表达,或批注,或议论,或交流……不断推进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例如在《吆喝》一文的教学中,可以围绕“(1)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内心感受。”这两个学习重点,首先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让学生上堂板书思考结果,进行言语表现。从学生的板书中,老师知道了学生的阅读结果是各种各样的,虽然没有标准正确答案,但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就是他们的思路清晰的过程。紧接着,老师可以提醒学生找出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语句和起概括作用的总起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句子分别承转了哪些内容,然后让学生思考文章的思路,再让几名学生上堂板演。结果,其中两名学生将文章的层次能很准确地标示出来,只是第三部分的内容概括不准确。我及时鼓励学生:“也许你的答案不太准确,但你的思考是积极的,你表达出来的是你思考的结果,是你进步的表现。”学生的思考、概括、表达的习惯在于老师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循序渐进。这样就能较好地把阅读逐步引向深入,达到阅读的真正效果。

二、瞄准文本看点 引导多元解读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如何,还可在处理教材上见功夫。我们应该在处理教材时,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解读,比如说,我们可以抓住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如一部《红楼梦》,有人喻它为一部百科全书,里面有天文地理知识的,有琴棋书画的,有诗词曲赋的,还包含着医药学的、建筑学的、美学、哲学的,可谓包罗万象。所以,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先交流对文本内容把握情况。如莫怀戚《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学生在赏读这一流程后,获得了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又如教学《我的第一本书》,在学生自读文本尽情触摸文本后,教师问:你了解到哪些内容?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我了解到了社会黑暗;有的说:我了解到了友情的珍贵;有的说:我了解到了父爱;有的说:我知道了父亲心灵手巧,等等。

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特点,抓住文本语言或主旨或人物形象或补充文本“空白”等进行引导,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感悟文本内容,不断提高对于文本的解读能力。

三、引导问题思考 促进阅读感悟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抛开这种“保姆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不断提高阅读文本的能力。比如说,《敬畏自然》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并不很好理解。好在课文思路清晰,教学中可以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设计了以下一些相关的问题:1.为什么说人类宣称征服自然是不自量力的想法?2.从哪几方面理解人类的智慧在大自然面前并不值得骄傲?3.怎样理解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4.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的关系是怎样的?5.课文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为什么能得出这样的结论?6.找出文中的反问句,举一例说说它的作用。

围绕上述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学生在读课文时就有了方向,所以在朗读一遍之后,又让学生迅速浏览进行勾画,学生的阅读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再者,老师引导学生对文本作进一步的阅读思考,要在学生读课文之前有必要先把问题作以简单的说明。同时,首先老师自己要入境,本文说理性很强,那么教师首先要让自己信服,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且要想法设法找一些佐证,要能真正地为作者的观点叫好,但带着学生学完之后又能走出课文。而要让学生入境,本文则要侧重于联系一些材料证明课文中的一些观点。而要让学生入境,好的导语设计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从一开始就能让学生走进课文,在此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强化这一条主线,让学生慢慢地得到一些问题的答案,或者是获得一些知识。当然学习过程中不时地穿插一些有趣的话题或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一种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办法。比如本文得到大自然创造了巧妙绝伦的艺术品,但苍蝇蚊子是这样的艺术品吗?学生对这一问题还是颇感兴趣的。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大胆转化角色,凸显学习主体,引导主体进入文本阅读,不断强化,不断感悟,提高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言语初中语文文本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