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聂 伟
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文学、哲学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它包括人文知识的修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人文知识的修养通过学习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而获得,人文精神的修养是在获得人文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
注重人文素养是当代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要:当前各中小学教学普遍偏重智力教育,推崇能力主义,重视培养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却忽视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却忽视了不同学科知识的沟通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伦理间的联系;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个性的充分发展。致使最具人文性的语文教学也成为文法、修辞等“理性”内容和八股式写作技巧的枯燥训练,文学的价值和美、人的情感和体验等等不复存在。当前的应试教育已经让我们孩子不敢童言无忌、率性而为了。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青少年犯罪的日趋严重,这些都显示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人文素质教育。
注重人文素养符合语文教学发展的需要:“课标”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就是一个个精神大师在和我们的学生对话,就是学生精神的引路人;那一篇篇充满童趣、富于青春气息的作文,就是学生们试图张开的一双双眼睛,就是学生向精神家园迈出的脚步;那课堂上的唇枪舌剑,妙语如珠,就是学生们心灵中磨砺出的丁冬泉水。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作为语文老师,应尊重学生的精神自由,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精神的故乡,一个心灵的家园。
语文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在既往的知识基础上,透过语符、句式和物象去了解历代文人作者在作品中负载的信息,运用技巧,喜怒哀乐的感悟,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趣味,特定的地域风貌及哲学蕴含,体验从现实生活中超越出来的释放感和自由感,并以联想和想象去理解、去填补文中的空白,获得超越作者所处时代(或作者创解本意)的感受,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从而形成语言能力。因此语文课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依赖在语文实践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其中对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决定作用的是读。正如“标准”中所要求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例如,教学《长城》时,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教师抓住“成千上万的参观者”这个词组让学生来感悟整个句子的人文意蕴。
师:你们想象一下,他们目睹了长城后有什么感悟。
生1:在成千上万的参观者中,有一位双腿残疾的人。他目睹了雄伟的长城后想:长城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仍坚对不可摧,令人敬佩。我只双腿残疾,但双手健全,照样可以好好生活、好好工作,构筑我人生的长城。
生2:成千上万的参观者中,有一位是阔别祖国50多年的海外侨胞。他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的形象后,心想:祖国啊母亲,儿子回来看您了!今天,我看到您的音容笑貌如此神采飞扬,令我激励不已。我为你感到骄傲!
通过各种人登上长城,想象目睹后的不同感受,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不仅仅是一次语言表达训练,更是一次审美的渗透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最好诠释.
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学生都是极富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和诠释也极富独特性和创造性。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独特的世界。
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中,学完了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师让学生想象当狐狸叼起肉钻进洞里,乌鸦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1:乌鸦伤心极了,心想:唉!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狐狸的当。
生2:乌鸦后悔极了,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会儿就会有肉吃了。
生: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没听过谁夸我羽毛漂亮,还好,今天总算让我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吗?我再去找一块就是了。
师:那么这只乌鸦要是再找到肉,还会让狐狸骗走吗?
生:不会了。这下它有经验了,不会再上当了!
师:这位同学的想象力丰富,还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好样的!其实呀,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关键是犯了错误该怎样对待。如果你一个劲地埋怨自己,责怪自己是没用的,而应该努力去纠正错误,这才是正确的方法。
这个教例中教师尊重学生体验,给学生以成就感,使学生获得不气馁,不灰心,锲而不舍,从头再来等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无疑是真正的读书。
当代阅读教学应当让每个孩子都有能主动地投身其中,敢想、敢说、敢疑、敢批,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要让学生养成研究、探索问题的习惯以及各种敏于发现的能力。只有这样读书,才能充分展示每个个体生命的风采。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培养他们的读书爱好,就等于帮助他们找到了源远流长的知识泉源。创造条件阅读,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低年级推荐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中高年级推荐一些儿童文学、科幻漫画等书籍。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读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告诉学生,读书时要用精神的牙齿咀嚼他,用思想的胃消化他。告诉学生,读书不是学习的唯一,但要天天读书,用好书滋养自己,使自己的精神高尚起来。可以开展诵读经典活动,例如每天拿出20分钟的诵读时间用于古诗词诵读活动。读读背背讲讲,一日不多,十日许多,涓涓细流,渗入心田,学生的思想、情感、语言都受到有益的熏陶。同时让墙壁也能说话,在教室开辟语文园地,建立语文专刊和手抄报专刊,通过文字的表白,图画的展示,让学生通千古,博内外,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人文素养。也可以开设当代文选阅读课,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教师积极为学生提示阅读范围。如学完《三只小板凳》、《捉迷藏》等课文,我便向学生推荐阅读《小泽征尔》等一系列介绍名人成长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只有不怕失败,肯花力气才能迈向成功的顶峰。
一位教育家说过:“学校要让人心情激荡,走进学校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诗意、神圣和无穷的魅力。”这句话告诉我们,学校里的方方面面都是语文教学的资源,语文教育无处不在。在”大语文观”指导下,要尽可能地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读书、研讨、表演、创作,引导他们探索人生的真谛,陶冶高尚的情操,发展个性特长。每周一节的语趣课,我开展了各种语文活动课,如讲故事,课本剧表演。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创造深厚的班级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精神的熏陶。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及生活内容,带入课堂,带入自己的文章,把生命的内在感悟转化为一种精神产品。
学期初,学校种植了大片草地,为了保护花草树木,同学们一句句充满人情味的“悄悄话”诞生了,如“小草睡着了,请别打扰他。”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忍心去破坏这份情趣,这份雅致呢?
语文课程人文素养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不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发展。
1.评价内容的三维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评价。特别重视对学生情感体验、价值观、人生态度、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多元因素的评价和观测,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2.精确评价和模糊评价并用。所谓精确评价是指量化和客观化的评价,这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当前,更应该重视模糊评价,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定性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加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对学生进行模糊性评价。
3.评价过程的全程动态。动态评价的意义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收集学生平时语文学习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都应该列入评价的范畴,且应根据学生的发展全程追踪评价。
4.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实施人文养育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还可延伸到家长、校外辅导员、社区工作人员。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曾经有人指出,如果不能培育出一代有完整独立人格和健全个性的合格的现代国民,中国政治的民主与清明,社会的公正与秩序恐怕最终也只是一个泡影。而我坚信,只要能够在教育中坚持人文精神,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将充满希望。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而且必须以人文精神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贯穿教学活动,牢记鲁迅先生的“立人”哲学,培养有尊严,有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当代新人:他能够用自己的心灵来感知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灵魂去安排自己的人生。在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态度这样最根本的问题上,他能够自己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