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李 成 王 蕾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二中学)
浅谈写作能力的培养
山东 李 成 王 蕾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可是一提及写作,很多学生就有点皱眉头,喊头痛。有的说找不到新鲜的材料,没东西可写;有的说想不出恰当的词句,不知怎样写;还有的说琢磨不透题意,无法写。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颇多,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对生活缺乏深刻体验,心中无物,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加之学生写作技巧不熟,故而为此发愁。如果在上述诸点上下些工夫,这种局面将会有所改观。对此,我有些浅显的体会。
生活是美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把观察到的包括校园、家庭、社会等内容写进自己的日记中。为了让文字生动,我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各种景物,观察各种人和事并细心体会个人的感受。作文后定期进行评比,不少同学写出了好文章,写出了个人的真情实感。在课外活动中,要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人或事,加以引导。如好多学生看电视时比作任何事情都专注,生怕漏掉每一个细节,看完后还能一个情节不漏地讲出来,而且说得绘声绘色,好像自己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我就利用这一点,布置他们看电视,不过有个附加条件:看完后把它写出来。低年级学生只要求把基本内容写下来即可,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提出更高要求。例如改变故事的人称(自己扮演主人公)、结构,补充一些情节,对人物作具体、细致的刻画等。学生看完电视还兴致未尽,正需要这样的宣泄机会,写作兴致很高,激情自然能诱发灵感。因此,经常有学生带给老师意外的惊喜。久而久之,学生在看电视中使作文水平得到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看写训练,大家尝到了甜头,我就及时引导并提倡学生关心时事,关注新闻,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阅读报刊上来,让其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教师传授知识多是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置身于课文的意境中?这又是一个难题。开始我凭借自己手中的一根粉笔和训练有素的一张嘴,紧扣课文苦口说教,想着能打动学生,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可事实证明,这一目的很难如愿。情境教学的成败在于学生,所以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任你嘴皮磨破,学生们也是无动于衷的。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意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中学课本中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文字中蕴涵的深情呢?实践证明,仅仅靠课文字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以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让语文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再回到课内,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比如在《背影》这一课中,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母亲的呵护使母子(女)关系好上加好,严厉的父亲却使孩子颇多怨言,因此难以理解课文中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我就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父亲,然后向同学讲述了我的父亲疼爱自己的小故事。通过老师的引导启发,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只是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罢了。这时我及时地让学生写出关于父爱的片段,学生就有的写了。又如在《行道树》的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讲述了一次在公共汽车上,一位老太太给手提大袋小包的我让座的故事,学生很快明白了小事中蕴涵的美好心灵。作文同做人,有时候,学生不仅要明白课文,同时也要懂得做人。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上取得了很好效果。跳出课文不是远离课文,而恰恰是在探索课文、理解课文。这一方法,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话语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笔下生花,文章就会写得好。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表述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结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运用经验。基于这样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通过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首先让学生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比如,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多个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学生收集后,互相交流,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名言张贴在班内壁报上。其次是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追求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再次,利用家长会的机会,由学生向家长汇报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请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经验。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打动了广大家长,他们自觉地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如: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自己的小书架等,父母带头读书、读报,做孩子阅读的榜样,主动与孩子讨论书中的问题。此外,坚持引导学生定期去图书馆借图书,看图书,定期更换从家中带来的与大家“共享”的书籍,并且每周安排2—3节课时间去阅览室看书。
山东省临沂市第四中学)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