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鹿丙奇
“给力”课外阅读 开启学生心智:关于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建议
江苏 鹿丙奇
“书本是甜的。”犹太人总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当小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儿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让孩子从小亲近书籍,热爱阅读。对孩子们而言,能够从小就体味到课外阅读是一桩无与伦比的快乐的事情,从而终生享受书籍所给予的无限乐趣,也许就是老师与家长所共同献给孩子的最有价值的童年礼物。
毋庸置疑,小学阶段阅读大量优秀的儿童读物,铸造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学习将会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是电视和游戏所替代不了的!“大阅读”教学能不断开启学生的心智,加速学生“学力”的形成,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著名教育家、儿童文学作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语言文学材料可以实现六个“获得”:1.获得间接经验作为写作材料;2.获得作者的思想、道理形成观点可供思索和立意;3.获得作者的感情以陶冶情操;4.获得认识事物的方法,以便自己会观察、会思考;5.获得表达方法,布局谋篇、铺陈比兴有所借鉴;6.获得语汇,有了语言积累。[1]可见,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谓是好处多多。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也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2]
那么,在实施新“课标”多年后的今天,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究竟如何呢?优秀儿童读物与小学生的距离还有多远呢?近期,围绕这些问题,笔者组织我校课题实验教师通过不同渠道,对我校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进行了一番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一定建议,以期能够引起家长及教育界的同行和有识之士的思考。
●来自于小学生的信息——
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设计的一些选择题和简答题。选择题有:
1.你的课余时间一般是怎样处理的?
①看电视□ ② 忙于补课□ ③特长训练□ ④上网玩游戏□ ⑤做大量的课外作业□
2.你每天用来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大约是多少?
①半小时□ ②1小时□ ③1小时以上□④有空就看看□ ⑤没时间阅读□
3.你家中的儿童读物大约有多少本?
①没有一本□ ②5本□ ③10本□ ④20本□ ⑤20本以上□
4.你喜欢看的是哪一类书?
①历史类□ ②科普类□ ③童话、寓言类□④校园小说□ ⑤漫画搞笑类□
5.下面的名著,你是否看过?请在看过的名著后面打“√”。
①《窗边的小豆豆》□ ②《格林童话》□ ③《草房子》□ ④《爱的教育》□ ⑤《淘气包马小跳》□
…………
简答类的题目,如,你读过的课外书有哪些?给你印象最深的一部书叫什么?请你写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的作者,等等。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校54.6%的学生课余时间习忙于做大量的作业;23.5%的学生课余时间用来看电视;仅有21.8%的学生平均每天花费大约1小时以上的时间用于课外阅读;没时间阅读的竟占51.4%。对于所列举的5本读物中,有35.6%读过《淘气包马小跳》,只有16.3%的同学读过《格林童话》。能够说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作者的仅为11.9%。其中读过少儿版《西游记》的为18%。家中的藏有儿童读物20本以上的仅为24.7%……学生课外阅读量的确令人堪忧。
●教师深入家庭之见闻——
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之后,我们又从参与问卷调查的50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了100名,组织10名课题实验教师深入这些学生的家庭,通过观看、聊天等方式,进行进一步的调查与分析,掌握了如下的信息:
1.认识上不到位
56.1%的家长还根本就不知道课外书的作用,认为阅读课外书籍就是看闲书,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可见,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笼罩着家长的思想,使得被誉为开启智慧之门的课外阅读受到了无辜的“冷落”,使得期待点燃智慧火花的孩子竟然与“读书之乐”无缘。如,在调查中得知,一位家长认为孩子读《西游记》会影响学习,竟将孩子新买的《西游记》撕成两半,惹得孩子痛哭流涕。家长的这种行为是粗暴的,它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也是刻骨铭心的!——从此,这位孩子可能会远离书籍。
2.行动上不支持
在购买书籍方面舍不得投资。众多家长从不给孩子买书或订阅报刊。不少家庭的居室装饰得富丽堂皇,但单单缺少书橱;即便有书橱,其中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寥寥无几,甚至不见踪影。个中原因是家长们认为目前书籍价格太贵,舍不得买。此外,学生处理不好课外阅读与处理家庭作业的关系,也是家长不能大力支持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
3.影响力欠缺
家长自身无阅读习惯,晚上大多通过看看电视来打发时光,有的家长甚至沉迷于扑克、麻将等活动。供成人阅读的书籍家中更是寥若晨星,或者根本没有。没有家长率先垂范、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怎么会从小对阅读产生兴趣呢?
●与语文老师的对话——
关于课外阅读状况,语文教师是最有发言权的。
1.疲于应试,“题海战”仍处于“正在进行时”中
为了检测老师的教学质量,对教师的业务进行评定,“考试”这一古老的法宝仍左右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们课后大多疲于应试,陷入“题海战”中。作为语文老师,他们也明白阅读的益处,但又很无奈。学生的书包里有的是教辅用书,有的学科竟多达三、四套。沉重的作业、频繁的考试压得小学生喘不过气来,哪来时间和心情欣赏儿童读物?于是,热爱读书的孩子们对课外书籍只能是敬而远之。
2.无阅读资源,优秀读物匮乏
老师们反映学生的书包里除了教科书,就是教辅用书,什么《名师点拨》、《课课通》、《教材全析》等,名目繁多,备受学生钟爱。因为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都可以从上面找到现成的答案。众多家长也热衷给孩子买作文选,从来不给孩子买优秀名著之类的书籍。另外,学校的图书室也不能向学生开放,许多好的书籍被束之高阁。
3.缺少指导读书的时间
近70.3%的语文老师只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教学语文教材上的内容,完成相关的课堂作业或课外作业,从不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也不利用语文课或班会向学生讲述课外阅读的意义,传授课外阅读的方法,并坚持向学生推介古今中外的名著。只有30.6%的老师能够鼓励学生涉猎课外书籍,但在督导上还缺少力度。学校也没有相关的考评制度。
4.教师自身不热爱读书
调查中发现,88.2%的老师工作时间只是忙着跟课本、教学参考书打交道,只是埋头批改学生的作业,从不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或其他书籍。只有12.8%的教师能坚持阅读《青年文摘》、《读者》等高品位的杂志。18.4%的老师能经常到阅览室借阅相关教育教学杂志,进行阅读、充电。绝大多数老师只是到了期末上交年终论文的时候,才偶尔借阅相关报刊进行参考。试想,一个不热爱书籍的老师怎么可能点燃学生读书的热情呢?
受应试教育影响,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课外阅读的认知具有功利性,广大教师当然急功近利,狠抓教学。少年儿童的课外阅读更多地还是由家长和老师所掌控,真正自主的快乐阅读难以实现。在有限的阅读中,教辅书几乎占到了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一半以上,真正的课外阅读处于被“排挤”的地位。
做完家庭作业之后,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玩耍或看电视,缺乏自主阅读意识。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没得到有效培养,老师和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家长督导不力,另一方面就是评价内容的缺失,导致教师很少布置相关的课外阅读作业。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热情丧失殆尽。
学生课外阅读内容追求快餐化和庸俗化。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很多学生热衷阅读口袋类的漫画搞笑书籍,而真正有价值的经典名著却遭到学生的漠视与冷落。时下流行的那些黄毒夹杂、暴力充斥、恶搞经典、歪解事实的漫画“舶来品”也大有市场,颇具吸引力,浪费了孩子大量的时间。这些劣质漫画中的不良毒素影响着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1.向学生做好优秀读物推介工作
语文教师有责任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热爱读书的学生,把自己的班级打造成书香班级。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亲近课外书籍,适当远离电视。语文教师或班主任要向学生做好优秀读物推介工作,坚持上好阅读指导课。作为出版部门和网络主管部门,在为孩子提供有趣的出版物的同时,也应该自觉担当起不良信息的“过滤”和“清理”责任,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让他们真正享受快乐、健康的阅读,“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
2.利用名人名言、名人读书的故事激励学生亲近书籍、热爱读书
名人读书的故事很多,如,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家马考雷曾经权位显赫,家财万贯,闻名遐迩。然而,他在自传里却这样讲述,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都是在书本里度过的。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即使有人提出,只要我不再读书,就可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身居王宫,享受珍馐佳酿,拥有车马万乘、华服贵饰,侍卫随从,前呼后拥,我也决不答应。我宁愿做一个穷汉子,挤在一间窄小却富有藏书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不好读书的国王。”关于读书的名言精辟而又富有哲理,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生动的故事和富于哲理的名言警句来启发学生亲近书籍,投身阅读。
3.以活动促读书,创造班级读书的氛围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认识到了读书的作用,并对它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才能激发他们读书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读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做读书笔记。努力打造书香班级。“读好书,荐好书”手抄报比赛。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享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
在活动中,教师要巧妙运用各种激励性的评价手段,能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强烈的读书欲望,增强他们浓厚的读书兴趣,培养他们持久的阅读热情。
4.实行“资源共享”策略
如何解决班级课外阅读资源匮乏的问题呢?最可行的办法是发动学生每人购买一本书捐赠给班级,建立班级书库,实现“班班有书柜,人人读名著”。并在班级内开展“图书漂流”活动,以实现“资源共享”。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资源也会不断更新。
1.开设阅读课或晨读晚诵活动
为了确保学生完成甚至超过“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量,学校要创造一切条件,加强课外阅读的管理和指导。学校可以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课,或每日安排学生进行晨读晚诵活动,以此来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学校也应当建章立制,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
2.举办读书月活动
每学期可以举办一次读书月活动,大张旗鼓地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开辟广阔的时空。如本学期为打造书香校园,我校就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以“阅读丰富人生,经典润泽童年”为主题的读书月活动。活动中,我们进行“班级读书会”、“读书笔记展览”、“阅读之星评选”、“书香家庭评比”等系列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激情,促进了学生与好书为伴,与经典为友。
3.切实发挥学校图书室的作用
学校应激活已有的图书资源,让束之高阁的“沉睡”的书籍走下书架,变成流动的书籍,让书中的故事、思想流进学生心里。因此,笔者呼吁:课外阅读应成为学校“一把手工程”!作为学校领导要与广大教师一道,努力开发小学课外阅读资源,打造课外阅读靓丽风景。
4.与书店、作者合作,推动读书活动的开展
当地新华书店可以与学校联手,每年举办一至两次有奖阅读征文比赛,向学生推介优秀书籍,为学生的分享阅读感受搭建平台。或邀请一些儿童文学作家走进校园,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向学生讲授观察世界、体验生活、驾驭文字的诀窍。这些都是推动校园课外阅读活动进展的有效手段。
1.让家长理解
学校应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如致家长一封信,让家长明白课外阅读的作用;邀请家长到学校参加读书活动动员会、班级读书会,分享孩子的读书收获;请家长介绍孩子的读书经验,倡导亲子共读,打造书香家庭。
2.请家长支持
家长应给孩子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书房、书柜;经常陪孩子逛逛书店,利用生日、节日的契机,把书籍作为礼物送给孩子;率先垂范,带头阅读,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家长的生活离不开书籍;亲子共读,与孩子能经常就某一人物或某一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总之,只要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就能营造出浓厚的家庭读书氛围,让孩子从小沐浴着书香,健康成长。
“阅读,可以改变人生。”我们坚信,在相关文件的指引下,学校领导、教师与家长通力合作,多管齐下,重视课外阅读,“给力”课外阅读,优秀的儿童读物与小学生的距离将会不断缩短,书香班级、书香校园、书香家庭的建设工作将会开展得如火如荼。到那时,所有的小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浸浴在“读书之乐,乐融融;读书之乐,乐陶陶”的境界里。
[1]叶圣陶教育文集(全5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52页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江苏邳州市铁富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