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梅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台州318000)
高职院校新办专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刘红梅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台州318000)
高职教育新办专业的必须从实际出发,突出办学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扎实推进专业建设工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办专业建设的健康发展,有效地缩短专业成熟期,使新办专业快速成长为高职院校的新亮点。
高职;新办专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提高办学效益,高职院校总是通过增设新专业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和人才培养领域,因此,各高校新办专业迅猛增长,这也是促进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途径。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新办专业是指毕业生不足三届的专业。据统计,新办专业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的比重约25%左右,有的甚至更多达到50%,新办专业已成为各高职院校的生力军。新办专业的健康成长决定着学校专业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影响到院校整体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的新办专业进行研究,制定发展战略与规划,这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将有很大促进作用。
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的最大动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发展新专业的出发点。经济社会发展可能需要很多专业,但对某一高职院校来讲不是每一个热门学科的专业都要进行发展与设置。发展新专业要始终坚持从地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及人才市场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出发,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笔者通过对浙江几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95%的新专业设置均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如服装机械及其自动化专业,与当地的缝纫机产业相对接;生化与制药技术专业能为当地的制药企业提供人才支持等。此外,很多高职院校还与企业合作,订单培养人才,根据企业需求设置专业,设置课程,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在规模上已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生代,由于没有可兹借鉴的经验,在学校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组织机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等各个方面,大多仿效相对成熟的本科院校,而忽视了高职的自身特点。但近几年,高职教育研究者也注意到这些问题,开始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例如: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中,总结和提炼了包括“实训—学研—就业”、“工学交替”、“全方位合作教育”、“订单培养”等在内的行之有效的模式。面对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高职教育凸显优势,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机制,结合先进的产业运行机理,提出“基地+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产学基地)的新机制与新模式。
高职院校新办专业因为起步晚,在教学上直接采用了这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其受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学习为主的思想影响较少,注重实践与动手能力及知识的运用能力,也是其优越于办学时间较长专业的一个方面。
专业特色是新办专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高职院校更好的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体现。而目前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存在着“贪大求全”倾向,在近几年单科性院校向综合性大学靠拢的风气中,不少学校缺乏专业的整体规划,盲目地转向“大而全”。这在新建院校表现更突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建立的时间不长,但专业总数尤其是涵盖学科门类数并不少。以笔者所在的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土木工程系为例,最初建立时只设立了建筑工程专业,最近几年,为了扩大规模,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工程监理、建筑装饰和工程造价等专业,尤其是工程监理专业,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实施等方面都与建工专业相似。与其类似的情况在新建的高职院校比比皆是。在新专业的设置上若不考虑学科的发展水平和学校的承受能力,只顾盲目增加学科门类,很容易造成低水平的重复,也不利于专业的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不但新办专业无法形成特色,学校的特色专业反被淹没,对高职院校本身的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
一些学校在开设新办专业时,不顾自已的办学条件,如教室、实验室、仪器、软件和师资条件不足,甚至严重缺乏;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学校盲目地扩大招生规模,大大地超过其招生的承受能力,因而,明显地降低教学质量,导致财力和人力的浪费,同时,也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和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据初步统计,新办专业的生师比一般都不能达标,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有些热门或紧俏专业的专任教师缺口更大,越是热门,招生人数越多,越是紧俏,教师越难引进,热门专业生师比居高不下。如笔者所在系的工程造价专业,是2011年的热门专业,第一志愿投档数达到225%,学校为了留住生源,扩招了一倍的人数,加之往年的扩招人数,造价专业的师资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同时,由于新办专业的建设时间短,专业人才一般都比较紧缺,引进相关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十分困难,这也造成新办专业青年教师所占的比重偏大,教学质量上也难以满足新办专业的需要。此外,新办专业在开设前只要求搞好专业建设、上好课,没强调科研工作,由于起步晚,基础薄弱,业务上拔尖、学术研究成果突出、能担任专业带头人以及能担任带头人的教师严重不足,制约了专业建设和学校整体发展。
1.明确学校定位,凝练办学特色。明确学校定位和办学特色是新专业建设中建哪些专业、建成什么样的专业特色的指南针。在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的今天,建设大而全的综合性高职院校无疑是最不明智的选择。只有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立足于自身的办学实际和特长,找到学校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才能找准学校定位,才能集中稀缺的教学资源,建成优势和特色专业。高职院校凝练办学特色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调整的过程。而凝练办学特色首先要积极主动地探索。那种固守传统,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同时,由于新专业的建设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办出特色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高职院校应该营造宽松的舆论氛围和允许失败的制度机制,设立动态的自发调整适应机制。
2.科学分析规划,加大专业调整的力度。明确学校的定位和办学特色后,要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规划,加大专业调整力度。专业调整是一个涉及高职院校发展和高职院校内部不同部门利益的事情,必须科学稳妥地进行。首先,当学校发展的整体利益与部门利益冲突的时候,必须要明确进行专业调整。因为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只有调整与改变自身的内部结构,才能更好发挥高职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适用专业人才培养的功能,才能在日益激烈的高职院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专业调整要科学地分析和规划,避免盲动给学校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要在明确学校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同时,做到科学分析、民主决策、制定规划和稳步推进。最后,在调动和发挥教学院系申办新专业、办好新专业的积极性方面,要巧妙运用市场手段。这就需要建立鼓励二级教学单位积极申办新专业和建好新专业的激励机制和有效的约束机制,并注意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之间的衔接。如可以通过根据专业招收学生数划拨专业建设费和业务费的办法,鼓励二级教学单位积极上新专业招更多的学生,同时,根据新生报到率和就业率扣发各项经费;根据定期新专业建设评估的结果和学生的专业竞赛获奖情况、学生科研成果等对建设的好的新专业进行奖励。
1.师资队伍是办好新办专业的前提。高职院校应该在新办专业建设中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关键环节来抓。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新办专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优先考虑充实新办专业师资;二是通过学历提高和“充电式”培训,优化新办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适应教学需要;三是采取相应措施盘活人才资源。如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拓展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培养复合型教师,使教师能同时担任新、老专业的课程。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与专业教学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考试(如律师、经济师、会计师、建造师等),以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经济杠杆鼓励教师承担新办专业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四是和院校所在地区的知名企业合作,通过聘任企业经验丰富的一线人员作为新办专业的兼职教师,来充实新办专业的师资力量,弥补专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
2.教学基础设施是建设新办专业的保障。尤其是地方性高职院校着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为加强新办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学校首先是保证经费投入。每年通过设立新办专业建设费、实验仪器设备费和图书资料专项经费等,优先保证新办专业的教学和科研需要。其次是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实践教学是培养专业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它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各新办专业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特点,全面规划,校内外结合,建立能满足学生的课程实习、综合训练和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要求的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为新办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3.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是新办专业建设的核心。为了真正办好新专业,一方面要高起点设计新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优化课程体系,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融为一体,既体现出专业发展的前沿性,又符合教学规律和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课程内涵建设,把课程建设作为新办专业建设的中心环节,优先建设新办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及主干课,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质量的课程群和课程系列。要完善新办专业课程档案等常规建设,科学制定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出台激励政策,引导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办专业与新课程的建设当中,提高教学效能。
作为新建专业的教学质量管理,必须纳入全校教学工作的质量管理之中。教学质量反映出教学产品对教学子目标或人才培养总目标的达成度,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重点,是对人(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设备、材料(教材、信息资料)、方法(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育测量(考试、考核)和环境(学风、教风、校风)等五大因素所组成的教学环节进行监控。教学质量的关注点,不是在已成事实的静态状态及质量末端,而更注重从新生入学就开始的教学形成过程及动态状态,注重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形成性、过程性的监控,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就操作层面而言,其工作思路大体有四个方面:一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指导下设计与构成教学质量监控(要素)体系,以体现教学质量监控的全员性、全面性及全过程;二是针对教学质量设计评价标准体系,以解决评价的基准问题;三是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系统设计,以解决谁来实施精干高效的监控工作;四是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设计,以解决保证顺利实施监控的支持体系问题。
台州市教科规划课题“高职工程监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GG11067)
刘红梅,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项目监理、建设工程合同管理。
G710
A
1674-7747(2011)20-0057-03
[责任编辑 李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