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角下高职二外日语教育研究

2011-02-20 03:06周军隋吉原
职教通讯 2011年20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日语语法

周军,隋吉原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建构主义视角下高职二外日语教育研究

周军,隋吉原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许多高等职业院校都争相开设了二外日语课程。从“教”与“学”的两个层面出发,基于满足用人单位需要及促进大学生就业等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力求掌握高职院校二外日语教育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对二外日语的实际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建构主义理论,构建满足社会需求,符合学生需求的第二外语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二外日语;教学模式;构建主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精通一门外语已经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于中日两国较近的地缘关系,以及两国交流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大,日语很自然地成为了各高校继英语之后,首选的第二门外语(以下简称二外日语)。二外日语作为一门教养性课程,以往只在普通高校开设,但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二外日语也相继在高职院校开设。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职学生和社会的需要。但在现实当中,受学制(三年)、学生素质和师资等客观条件限制,高职院校还没有确立自身的二外日语教学模式,仍在简单地套用普通高校的二外日语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笔者从“教”与“学”的两个层面,基于满足用人单位需要及促进大学生就业等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力求明确高职院校二外日语教育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对二外日语的实际需要,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构建满足社会需求,符合学生需求的二外日语教育模式。

一、高职院校二外日语教育现状

(一)普通高校二外日语的教育理念

我国的日语教育由于长期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比较重视发音、语法和词汇等语言知识的传授。问题是,在实际交际当中,为了将自己的想法正确的传达给对方,或正确的解读对方传递来的信息,光有语言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懂得潜在于语言内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价值观。基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教育,往往轻视语言中蕴蓄的文化背景,导致语言和文化脱节现象的产生。所以,光注重语言学习是不够的,语言是文化载体,还有必要让学生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蓄的文化内涵,才能减少“文化摩擦”,保证交际行为的顺利进行。

鉴于此,1993年我国制定了二外日语的指导性纲要《大学日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非日语专业本科用)》,考虑到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要,2005年经“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修订,公布了《大学日语(第二外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为《要求》)。相比1993年版而言,《要求》更加注重语言实践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实践能力即“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以交际能力为基础,对不同文化(异文化)具有理解·尊重以及包容的能力。我国传统的二外日语教育,教学内容偏重语法,注重阅读,缺少“听、说”方面的训练,谈不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求》指明了二外日语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高职院校二外日语教育的问题所在

高职院校的二外日语教育,诸如在学生都是零起点,注重语法及阅读,轻视听说等方面与普通院校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本质上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同。首先,普通高校大学日语有前述的指导性大纲,即《要求》,而高职院校还没有相关规定。其次,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与二外日语课程安排间存在龃龉。

高职院校的学制一般只有三年,由于第一年有专业课,第三年有实习和就业等问题,多数学校选择了把二外日语课开在第三、四学期,一学期有16周,每周2~4课时,一学期有32~64课时,总学时数有32~128课时,比本科院校要少一年。而且由于目前还没有为高职院校二外日语所开发的教材,许多院校使用的还是《标准日本语》、《新基础日语》、《大家的日语》和《新编日语》等为普通高校量身开发的二外日语教材。以《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为例,每课用4课时,比该书所要求的每课理论学时6课时还少两课时,根本没有在课堂上练习的余地。由于选修的人数较多,一个班往往达四五十人,更是无暇顾及每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学习外语是为了交际,受课时等的影响,高职院校二外日语课的设置根本没有进行跨文化交际教育的可能。梁漱溟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文化之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中国人和日本人在思维方式、心理构造、表达意识以及人生观、自然观等方面存在着本质性的区别。例如,中国人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行一致”,而日本人则有“表”和“里”的不一致,崇尚的是“沉默是金”、“以心传心”等。“进一步”了解,不意味着具有理解·尊重以及包容异文化的能力的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欠缺,影响了高职院校二外日语教育的效果。

“2+1”式(前两年为理论课,最后一年为实习或实践)。这种时间安排符合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特点,对于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意义重大,但却相对挤压了二外日语课时间,以上各种不利因素的存在,决定了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对高职二外日语是行不通的,高职二外日语教学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查

(一)调查情况

笔者于2009年12月,以某高职学院旅游英语专业2年级32名学生为对象做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份,收回问卷32份,有效率为100%。问卷形式参照王婉莹等先行研究,结合学校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制定。

问卷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25问,主要调查学生学习二外日语的目的;第二部分8问,主要调查学生希望掌握哪方面的语言能力。问卷采取不记名形式,与学生的评价无关,力求消除学生顾虑,保证调查的客观性。因此,这次调查可以说如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有79%的学生从“它将使我获得更多知识以及拓展我的视野”的角度,从获取知识而非能力的角度学习日语。注重知识而非技能的学习习惯和学生在考入大学前所接受的应试教育有关。善于死记硬背,习惯于填鸭式教学,对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缺乏认识和方法。这些已经形成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心理,阻碍了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对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有36%的学生抱着“我只是想多学一门语言”的消极心态,对日语本身兴趣不大。甚至还有35%的学生认为,“日语是必修课,否则,我无法毕业。”换言之,如果日语不是必修课,这部分学生是不会学习日语的。心理语言学家的克莱申(Krashen)认为,如果学习者抱着消极情绪的话,就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教师要考虑到具有被动性学习倾向的这部分群体的存在,结合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者对语言的兴趣。在课程设置上也应该重新考虑,如开必修为选修也是一条有效的方式。

另外,在就日语的用途所做的调查发现,“想听日语广播”、“想读日本杂志、报纸、小说”、“想读懂日语文献资料”的学生比例分别在26%、24%和23%,说明学生将日语作为工具,通过日语获取信息的意识薄弱。一方面,72%的学生选择日语是为了“可以在将来找工作时更具竞争力”,68%的学生是为了用于弥补自信心的不足,显然日语仅仅被当作提高竞争力的筹码,亦可以理解成一种陪衬。这种学习态势如得不到纠正,培养出的学生就会成为有“知识”而欠缺能力的畸形人才。

有“知识”而没有能力,是不可能被社会所认可的。企业雇佣日语人才往往看中学习者是否具有日语能力,能否“听得懂,说得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学校,学制3年)对第八届毕业生进行的调查也证实,已就业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最重要的课是听力和会话课。在笔者对前述的调查中也发现,存在同样的情况,即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希望掌握听、说能力,而对读、写能力的要求较低。学生的要求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出了社会的需求。前述《要求》提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但从学生的角度而言,首先他们想获得的是“听”、“说”能力,表明他们有强烈的交际愿望,其次才是“读”、“写”能力。清华大学二外日语教育改革强化了听、说技能的训练,改变了传统的以语法为中心,注重阅读的教育模式,堪称垂范,值得高职院校借鉴。

三、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通过建构获得的。该理论强调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即学习不应该是通过教师传授,学习者被动获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而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的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是,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他们主动地以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布鲁纳指出:“只有内在学习动机才是学习者成长、发展的原动力;是学习生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内在动机”是学习动机的一种,是相对于“外在动机”而言的。因此,教师要始终从指导、辅助的角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开展教学活动。

“教无定法”,孰是孰非不能一概而论,学校不同,教育对象不同,教学条件各异,随之而来的教育法也应该有所不同。外语教学法主要有直接法、翻译法、口语法、功能法和问题教学法等。直接法要求用目的语授课;翻译法重视目的语和母语的对译;口语法强调口头的表达;功能法注重交际策略的培养;问题教学法采取设定项目,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方式。

例如,在讲解日语动词修饰名词这一语法现象时,以提问的形式,设计相关问题,如“请找出‘ご食べる’和‘ごを食べるの’两种表达方式的正误’”。学习者通过自主调查、小组讨论的方式,最终由一名代表在课堂上总结。实践证明,问题教学法是一个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尤其在初级日语学习阶段,采用问题教学法,既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减轻学生的焦虑,缩短师生的情感距离,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协作精神,进而达到学习的更广泛迁移。

学生注重听说能力,课堂教学还可以使用口语法。口语法以培养口语能力为教学目的,首先是通过耳听口读的方式进行词汇记忆,接着通过一定的方式理解其语法,然后组成一定形式的句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会话是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学习知识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重视词汇和语音,不刻意追求系统化的语法知识,引导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体会并掌握相关语法现象以及句子的结构,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还提出了“情境”的概念。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构建语境,从视觉与听觉上影响学习者的心理。在前述的调查中也发现,73%的学生“想看日语版漫画、动画、日剧、录像和电影”,对通俗文化(ポップカルチャ)的兴趣最大,而对对政治、经济等专业性较强的领域感兴趣的仅占半数。学生喜欢日本的影视作品和歌曲,可以利用学生的娱乐动机,促使学习者在观览作品的同时,主动运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消化新知识,达到迅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从兴趣的角度出发,以“文化”为切入点,强化日语能力的培养或许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二外日语教育不应该只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教育,而应该是和如何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质相挂钩的。其内容必须以日常会话为中心,突出实用性;与专业相结合,突出职业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除了开发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育方法之外,有条件的院校还应该自编教材,或是不拘泥于陈规,对现有教材进行大胆改造,使其既能满足本校学生的要求,又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同时,还必须认识到,高职二外日语教育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没有成型的理念和课程标准,应该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当前首要的任务是,需要继续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二外日语的动机,摸清来自社会的反馈,并以此为基础,对是否开设二外日语课以及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进行足够的可行性论证。毋庸质疑,不断地深入探讨高职二外日语教育,将会促进二外日语教育进一步发展,这无疑会给高职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周军,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历史文化;隋吉原,女,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企业文化。

G712

A

1674-7747(2011)20-0035-03

[责任编辑 李漪]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日语语法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著作权法的作品观:从本质主义到建构主义
翻转课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日常日语
看漫画,学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