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高职学生劳动教育探析

2011-02-20 01:27高梅梅陈瑾
职教通讯 2011年10期
关键词:劳动技能职业

高梅梅,陈瑾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合肥230601)

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高职学生劳动教育探析

高梅梅,陈瑾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合肥230601)

劳动素质是一个人诸多素质的基础。人的意志、品德和能力等素质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活动,而劳动又是最好的实践。教师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把劳动素质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只有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劳动素质教育,才能使他们确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磨练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提高他们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劳动者。

高职学生;劳动教育;职业发展

劳动意识淡薄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主要的途径在于大学教育。高职院校的教育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达到熟练运用技术的专门能力,需要一个实践化过程甚至需要较长时间的劳动实践活动才能达到。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劳动教育更有必要。

一、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全部的人类实践雄辩地证明了这样一个普遍真理:劳动创造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创造了人类的社会文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劳动的意义提高到前人所没有认识的高度,这是我们深刻认识劳动素质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地位的根本出发点。

19世纪瑞士教育理论实践家裴斯泰洛齐提出要把学习知识和手工劳动放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结合起来的观点。他说“使功课劳作合一,提倡职业训练是提高人的工作能力,增加实际生产量的最好途径”。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正式把“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列为“五育”,并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作为教育方针予以落实。以后在素质教育理论中,“五育”又进一步演化成为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再加上心理素质,构成素质教育六要素,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对劳动素质教育性质和意义的认识。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劳动技能和涵养个性,更重要的是教育高职学生树立健康的劳动态度和正确的职业定位。对高职学生进行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劳动教育,能够帮助他们认知职业,学会在劳动实践中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从而珍惜现在,做好当下,树立健康、朴实以及发展的职业观念,在平凡的一线岗位中充实自我的精神生活,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

二、劳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组成部分

(一)劳动教育符合高职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的规律

现代工业社会需要的高职毕业生不仅要具有熟练的技能,更需要他们能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从事技能工作的强健的体魄。高职在校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经常参与社会劳动实践,能使肌肉和筋骨受到锻炼,促进新陈代谢,增进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及呼吸系统的机能,提高其抗病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质和体力。

(二)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加强劳动观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高职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应用技术型人才体现在有专业理论知识视野,有较强的实践适应能力,既精通本专业技术,同时,具有吃苦耐劳,安心于一线工作的敬业精神。通过让学生经常性的参加生产劳动,在艰苦中不断锻炼,才能培养他们的劳动态度、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劳动素养,培养尊重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劳动教育引导高职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

高职学生的就业目标应当立足技能,扎根基层。部分高职学生受传统文化或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毕业后盲目的追求大城市、大公司、高收入的高层管理型工作,对一线的基层技能岗位认识不清,就业过程中往往会眼高手低。引导学生摒弃“技术工人地位低下”的错误观念,认识到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岗位需求,借鉴发达国家技术型工人的职业发展历史,帮助高职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价值,在正确规划生涯的基础上,提升职业自豪感,自发增强劳动的热情和对基层技能岗位的热爱。

三、劳动教育对高职学生就业影响深远

(一)劳动实践是高职学生确立就业目标的重要途径

专家表示,如果完成大学教育就进入就业环节,那么就业意识产生在大三为时过晚,学生对就业自我认识、对社会职业认识不足,导致就业目标模糊,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个人的职业规划。据调查,约62%的学生表示有就业目标,但就业目标定位不准确,过于理想化,学生心理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进行社会定位。劳动实践是认知自我的最好方法。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正确认知自我,认识职业。大学期间尽早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广泛的劳动实践,在实践中进行自我认知,结合自身专业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职业规划,较早的确定就业目标,从而及早地进行职业准备。

(二)转变劳动观念有利于及时就业

受父辈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高职毕业生,宁可毕业后在家等待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招聘考试,甚至宁愿吃低保,赋闲在家,也不愿意去民营,小型企业工作。转变就业观是解决就业难的关键。前教育部部长周济曾经说过,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并不是说他们不可能成长为社会精英。但是,精英必须在基层中成长起来。近年来,每月近2000元的工资很难招到一线工人,而千元月薪招聘办公室文员,不但不愁没人报名,还可以对大学毕业生挑挑拣拣。现在的毕业生仍然存在歧视体力劳动者,对就业环境认识不足的现象。尽早让学生接触劳动市场,开展劳动意识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着眼于基层,树立“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的观念。当前的社会实践证明,吃苦耐劳,踏踏实实为用人单位获取效益的劳动者才是用人单位最青睐的员工。

(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灵活就业

不同的劳动形式实现同样的人生价值。劳动价值不一定都是在朝九晚五的职场生活中创造的。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前景下,很多思维活跃、向往自由的大学毕业生们,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时就会选择“隐性就业”的劳动形式,开网店、做翻译、撰稿甚至同时兼职打几份零工。形式多样的劳动方式为毕业生们自食其力,实现人身价值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隐形就业不仅减少了政府巨大的就业压力,提高了实际就业率,隐形就业者还可以从其隐形就业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收入,用于提高生活水平。

四、劳动素质决定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

(一)劳动知识的完善是职业发展的前提

系统、完善的专业技能知识是迈向职业发展的第一步。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现行的劳动准入制度,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经过认定合格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进入职业人的行列。培养具有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劳动者正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劳动技能的提高是职业发展的基础

现实的人才供需情况表明,我国的技能型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在技能型人才中,高级技能人才更为短缺。目前,高技能人才数量对比企业需求,还有几百万人的缺口。专业技能人才总量过少是我国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的重要表现。据权威部门调查,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只有北京、天津、吉林和上海四省市从业人员中每1000人拥有专业技能人才超过50人。高职学生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后备军,应当认识到国家的需求和自身的劳动价值,努力在实践中提高劳动技能,在一线工作的锻炼中逐渐成长为社会的精英。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职院校,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应强化劳动实践的教育,加重校内外实训的课程比例,并把劳动教育作为高职学生培养的基本途径。

(三)劳动态度的端正是职业发展的关键

从一般到杰出的境界,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在竞争智慧和能力的同时,也在竞争着态度。一个人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他的行为,决定了他对工作是尽心尽力,还是敷衍了事,是安于现状,还是积极进取。所以说,态度就是竞争力,态度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人生,态度决定命运。现实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要求甚至超过了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目前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职业院校应通过教学、活动、训练和专业渗透等多种途径,建立职业价值观教育实施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增强其职业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以便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足。

五、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策略

(一)提高对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认识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宝贵的人才储备力量,必将会在今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而要真正发挥作用和实现社会价值,他们必须具备科学的劳动观念、娴熟的劳动技能以及高涨的劳动热情。因此,加强劳动意识培养,不仅是高职院校实施德育教育及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方式,也是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和积极适应社会需求的必要准备。

(二)加强高职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是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没有基地,实施劳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高职学校必须加强基地建设。例如,生产实习基地,工学结合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及勤工俭学基地,坚持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一般劳动和专业劳动,自我劳动和集体劳动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安排劳动锻炼的场地。

一年学理论,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己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劳动者就业力的培养模式。这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使得职业培养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一方面有利于职业学校及时把握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及时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风险教育,有效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受训者在直接参加岗位锻炼的同时,了解产业和岗位需求及发展动态,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创业和就业能力。

(三)积极探索设置高职学生劳动教育课程

尝试在高职学校设置劳动教育课,规定大学生在每年必须修够一定学时的劳动课学分,并建立与之配套的管理体制,与其它课程一样成为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可以参考美国与香港学校的做法,鼓励学生去做义工,学生要做满一定时间的义工才能毕业。要根据学校实际,针对不同年级与不同专业的学生建立科学、全面及具体的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实施方案,重点考核学生在政治表现、思想意识、集体观念、道德情操、遵守纪律、社会实践、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创新精神、劳动观念、课外活动、体育锻炼和特殊能力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在评估方法上可以通过观察法、谈话法、调查法、问卷法与评议法等,采用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及自我测评与同学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最后按分值确定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等。

(四)推动创业项目进校园

推动大学生创业也是劳动教育的一种方式。“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标应该具有非功利特色,其主要内容不是以岗位职业培训为内涵,以企业家速成为目标,而是向学生解释创业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的意识、能力和精神。目前国内创业教育基本没有操作性强的课程,而引入实践课程和增加课程中用于实践的时间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梅梅,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教育;陈瑾,男,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G710

A 文献标识码:1674-7747(2011)10-0076-03

[责任编辑 李漪]

猜你喜欢
劳动技能职业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劳动技能up up!
热爱劳动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我爱的职业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