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丑玉萍
小学生学习习作,常常是苦于缺少素材,而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入的课文大多是语言优美,贴近孩子生活,浅显易懂的好文章。它们既是一篇篇现成的习作例文,也是学生进行习作的良好素材,因此,充分地利用手中的语文书,引导学生进行“三写”——仿写、补写、续写,不失为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种最便捷有效的途径 。
结合布局特点,描摹仿写。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经过有意或无意的模仿阶段,可以从中学会一定的写作技巧。
整体结构的仿写: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总—分—总的布局方式。这种布局方式清晰、易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这种布局方式,仿写一些与文本体裁比较接近的习作,比如可以写《故乡的原野》、《家乡秋色》等。《索溪峪的“野”》整篇文章紧紧围绕一个“野”字展开。开篇: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字“野”。用这样一个总起段来概括索溪峪的特点“野”。接下来的每一段都是以野字开头: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的了。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以一个“野”字为主线,每一段的开头都分别用一个概括的词来描述,这样一个总起句把文章的结构彰显得格外的清晰。然后分别描绘了每一种野的独到之处。把一个野性十足的无需雕琢的天工神斧之美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教师可以按照这种抓住一条主线,一贯到底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习作,比如可以写自然风光“××的“美””,描写人物的“××的憨”。
局部片段的仿写:《翠鸟》一文中是这样描写翠鸟的:“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在描写翠鸟的外形上用了细腻、生动的笔墨,用先综述后分述的方法重点描写翠鸟羽毛“颜色非常鲜艳”。在分述的过程中又运用了恰当的比喻写法,把翠鸟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就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然后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把它写出来。
好词佳句的描摹:学习《山雨》一文,有这样一段话,“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勤俭。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情节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处描写用词精美,把一个山雨写得活脱脱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写田园里的雨声,例如:雨声里、田园里的每一刻禾苗,每一朵花儿,每一丛小树,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音符,飘飘洒洒的雨丝是轻灵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动听的小曲,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带着瑰丽的梦想。
抓住空白点,填充补写。习作的创作素材时常就在教材中生成。比如,有些课文常常使用一些省略的写法,这些被省去的地方往往也是写作的好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启发学生把略写处写出来,使作者表达含蓄处明朗起来,没写处说出来,延伸处拓展出来。
如教学《秋天的怀念》,瘫痪的儿子对生活失去了勇气,重病的母亲鼓励儿子好好活!文中有多处母子语言和细腻的动作描写,但是唯独没有心理描写,儿子和母亲内心活动是什么样呢?教学时就可以抓住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情节展开合理的想象。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拉拉”地飘落。此时此刻我心里会怎么想呢?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时候母亲又会怎样想呢?这篇课文还有四处省略的地方,如: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教师可以根据文中的四处省略,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环境,把省略的地方补写出来,为学生创造写作契机。
再如:教学《草虫的村落》一课前,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仔细观察草丛里的一种小动物,看看他们是怎样生活的,要学生积累素材。在学习课文的时候,结合“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我看见测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各种不同的工作,都有专门的虫子担任。”省略处其他的小虫子还会做什么呢?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写作契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观察体验,补写出来。由于学生课前对这些小虫儿们有了认真的观察,很容易描绘出更多的小虫子生活的情景来。
教学《荔枝》“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联系母亲对自己的爱,让学生补写文末未说完的话,从而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进行了写作训练,不仅仅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提高了。
联系故事情节,结尾续写。课文中有很多可以拓展延伸之处需要挖掘,比如一些文章的结尾就蕴含着一定的写作契机。抓住这些写作契机就可以使学生心中迸发出创作的火花。教学《穷人》一文,当家庭贫困的桑娜夫妇决定抚养邻居两个孩子的时候,本来已经拮据的家庭将怎么生活呢?那两个孩子后来命运会怎样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故事的结尾。学习《凡卡》,当凡卡把一封没有地址的信放到邮筒里面之后,结果会怎么样呢?爷爷能来接他回去吗?他未来的命运又将怎样?要学生设想凡卡明天会怎么样?续写《凡卡》。学习《去年的树》当那只诚信的小鸟儿终于找到了已经变成火柴的树,并为它唱起了去年的歌,那变成火柴的树听到了这熟悉的歌声会怎么想?以《树的感动》为题目续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