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2011-02-19 14:01:37江苏
作文教学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文章作文情感

江苏 朱 颖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不少小学生害怕写作文,有的拿起笔来咬着笔杆不知道如何下笔,有的三言两语像故事梗概,有的则废话连篇,语言没有灵气。面对现状,我们不能任其自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要让学生运用好语言,写好作文,十多年的经验告诉我,最有效可行的办法就是引导他们进行写作积累。知识在于积累,写作也在于积累。这就像从口袋里掏钱一样,如果没钱是无论如何也掏不出来的。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积累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语言积累

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积累,只有丰富语言的积累,学生才能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语言是写文章的建筑材料,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建立属于自己的词典,积少成多,运用起来就能得心应手。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语言材料,积累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篇,并以课文为例,引向课外。

(一)词语积累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贫乏,自然表达困难。而词语又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所以,学生要写作文首先要闯过词语这一关。词语是句子的砖瓦,砖瓦多了,才能建构自己所要表达的句子。在平时的学习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听广播看电视,甚至听别人说话,得到的美妙言语,都可以记下来。平时碰到的成语、熟语、歇后语,等等,只要自认为生动美妙的,就记录下来。这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语言词典。同时,生活中碰到的生字词,要查字典。经过积累,语言丰富了,写作文时自然能妙笔生花。

(二)句子积累

不光要积累词语,还要进行句子的积累。试想在语文学习时不记忆,不熟读背诵,不积累语言材料,何来出口成章、下笔如流呢?更谈不上精心选材以及用以表现文章的结构了。句子的积累主要途径就是从阅读中获得,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背多记书中的精华片断和古代诗词。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每天让学生背诵一首古诗,一句格言,长年累月从不间断。这样,他所教的学生,一年就会背几百篇诗词,再加上书本上的名篇片断,学生的大脑就不断充盈起来。魏老师这种做法很值得我学习。过去的私塾,并不讲作文入门,可学生文章写得好,名篇名言至今传诵,我想主要原因就是他们背得多。

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多记多读多背积累素材。我让学生把这些句子摘录出来,写在笔记本上,一有空就拿出来看看。这样,学生心中有了丰富的材料,写起文章来,就能得心应手。有时还引导学生进行朗诵,比如对于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一些精彩的语段,一定要熟读成诵。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若有可能,我还要求学生抄写,如记读书笔记、写读书卡片,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被学生理解了的语言在记忆的仓库中处于激活状态,学生提起笔就会妙笔生花,就会文思如泉涌。

二 、生活积累

宋陆游在《示儿》中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思是说,真正要学写诗,必须在诗外下功夫,也就是需要生活实践。学诗如此,作文何尝不是?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如果仅仅限于作文课上的冥思苦想,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我们除了要在课外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作文素材库,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外,还要指导学生带着思考去深入生活,并能通过生活的表面现象,看到它深刻的本质。

(一)留心观察生活

作文的源头是充实地、鲜活的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想积累生活中的材料,必须要求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我们应当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把他们的视线引向自然、社会、学校、家庭 ,让他们放开眼界,侧起双耳,接受新事物,接受新信息,让时代的活水在他们的心底流淌。只要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

不少学生总觉得生活很平淡,没有什么可写的素材。其实,写作不一定要着眼于大事件,一个自然景象、一件细微的小事 、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都是很好的写作对象。

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写作宝藏。写作必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有源头活水。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邻里纠纷,市井吵闹,街头巷尾,商场一隅,都市风情,田园野趣,大院清晨,夕阳西下,一切也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用心感受生活

美好的生活应该有美好的文章。应启发学生:要更多地投入生活,让心灵与自然交流,用心灵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生活中缤纷的色彩,交织的音响,多彩的图画,都应涌上学生的心头,涌上学生的笔端。令人遗憾的是,较多学生对周围的一切都无动于衷,认识肤浅,思想冷漠,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缺少发现的目光,认识生活的情意心智偏低。如果对人生的感悟如此苍白,生活的情感如此荒漠,行起文来怎么会有怦然心动、一吐为快的冲动呢?为此,我们要让学生训练自己的感官,使之能灵敏准确地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摆脱粗疏、混沌的状态,要辨析自己感官传达来的感受。天气阴沉,有人会感到郁闷 、压抑;晴空万里,会使人心胸开朗。鲜花使人觉得美丽,绿水使人感到清纯。生活中,时刻都能产生这样那样的感受,关键在于人以积极的心态对待。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这样的写作理念就是以生活为本源的。学生一旦对生活有了独到的发现,有了深刻的领悟,便能信手拈来,写出原汁原味的好文章来。从某种程度而言,作文教学首先是训练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学会从生活中提炼感情的精华。

三 、情感积累

法国哲学家、文学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写作中除了要有丰厚的语言、生活积累外,还必须有真挚的情感积累。“情者文之经”,情感是文章的经线,没有情感的文章就显得苍白无力,也无法打动人心。如果作者情感丰富,写作时自然情至笔端。

(一)情真意切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应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学做真人,从童真的角度去看世界,在指导表达时,既要指导学生做到语言流畅,又要表达真实的情感,真诚的态度。情真始能意切,情真始能洞察人的心灵,情真才能创造出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多彩生活。因此,在作文指导上,我们应该开启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思想,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和笔墨的自由,一任他们的思绪自由飞扬。过去的也好现在的也好,高尚的也好卑微的也好,欢乐的也好伤感的也好,都潇潇洒洒、自自然然地流淌在他们的笔下,正如黄遵宪所说的“我手写我口”。

其实每位学生的思想都是鲜活的、个性化的,这可以从学生的日记中感受得到。这种鲜活、个性化的思想在文章中如果得到真实的抒写,则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亮点。所以,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兴趣意愿,并及时捕捉学生身上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闪光点,挖掘学生身上美好的个性品质和写作潜能,给予鼓励和肯定,并延伸到作文课堂教学中来,让他们大胆地抒写真我。

(二)真知灼见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写作者只有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付诸写作对象,文章才能情深意切,字字动心。由于学生亮出了真实的自我,他们的作品也就充满着生活的原汁原味,其作品也就释放出心灵的自由自在。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写自己的经历,自己的遭遇,自己的所见所闻,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对自然的思考和认识,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独到的见解。

作文指导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真实的声音,了解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鼓励和欣赏真情流露、表达个人独特的见解。当然,写作提倡表达真情实感,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毫无节制地宣泄个人情绪,还必须做到有责任感,有怜悯之心,有对理想的守望等写好文章的品质。

写作水平的高低,作文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希望经过厚实的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兴趣,使学生能把写作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快乐的写作体验中,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努力做到“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毛泽东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猜你喜欢
文章作文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16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