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钟吉光
我常常想,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靠谁提升起来的?——是老师,还是学生自己?如果说靠的是老师,那么为什么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指导策略,有的学生会骐骥一跃,一日千里地突飞猛进;有的学生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循序提高;而有的学生却是蓦然回首时,那人还在原地踏步一显落寞和无奈呢?
记得小时候,我是不会写作文的。我的语文老师,姓高,算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乡土作家.但是我就是不会写作文,我觉得学习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写作文了。读了初中,伯父教我语文,初中高级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政府领导的很多材料都是由他来执笔,写过央视春晚剧本,获得三等奖。他该是很好的老师,但是我的作文还是写不出来。我很清楚地记得,一次清明扫墓,我写篇作文:我说,在烈士墓前,我前不怕狼,后不怕虎。当时在学校里成为经典的笑话,在老师和同学中间广为流传。
参加工作以后,我发现这样是不行的。我开始尝试写点东西,开始积累语言,我开始琢磨为文之道,渐渐地,有点感觉了。最起码,我不再觉得写作是很吃力的事儿。偶尔也愿意用文字宣泄一些某时某地滋生出的一点心绪。
反思自己的经历,我得出的结论是——写作不是被动的接受,而该是主动的宣泄、倾诉。如果老师把“我要你写作”,变成学生“我要写作”,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我要你写作”与“我要写作”,一字之差,说说容易,做做谈何容易?我们需要有先进的理念做支撑,我们需要有效的策略去操作,我们需要投入足够的精力和热情做保证。一句话:我们当老师的,要付出很多,要有耐性,要放长线,钓大鱼。尽管在小学阶段也许只是在放线,但这绝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为学生做一个厚实的积淀,他们就可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如酵母发酵般将自己的诗意和才情喷发出来。
基于此,结合生本教育,谈谈我的几点想法和做法:
生本下的作文教学有如下几个特点: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学生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这时,人的内因就自然起作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愚以为,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
环顾田野,鸟在鸣啭,花在开放,鹿在奔跑,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考虑过自己该如何生长才是最美的吗?人为什么不能呢?如果你能让你的孩子忘记写作的任务去写作,孩子的写作欲望就被激发出来,他们就会乐此不疲,他们就会笔耕不辍,这对于提升孩子的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怎样在作文教学中突出学生呢?那就要弱化我们自己。弱化我们的语言,弱化我们的流程,弱化我们的教学痕迹,让学生尽量感觉不到是老师在教我写作文。弱化不等于消失,我采取的策略是“虚拟”作家的身份,与学生开展互动。而我从中充当的是传声筒的角色,学生是比较喜欢的。怎样虚拟?五年级的学生那么容易相信吗?我开始尝试用作家的语气给学生写信。近一年的时间,我给学生写了二十封信,共8000字。有的侧重写作前兴趣的提升,有的是思路的拓展,有的侧重方法的指导,还有的侧重写作后的评价和交流。为了让学生深信有这样的一位作家,我常常变化作家的通讯地址,这次说在北京参加国庆阅兵,下次在夏威夷采风,寻找写作的灵感,再下次又到了艺术殿堂——罗浮宫.作家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接收到老师用电子扫描的方式传递过去的全班同学的作文。对大家的作文做出评价和修改后,发送至老师的邮箱,再由老师向全班传达。这样一段时间,学生觉得这样的作文课很新鲜,不是老师在教作文,是作家和我们互动。学生总是缠着老师问下次什么时候写作,作家到底是谁,我当然不能这么快就告诉学生。后来的几封信当中,我给出了若干个选项:周瑞、金波、余秋雨等,当然最后一个选项是另有其人。这样学生本来有点怀疑的,现在又开始深信不疑。都说我们班很幸运,写作有作家帮忙。只要每一次有足够端正的写作态度,足够大的进步,作家就会去掉一个选项,我们马上就要知道他是谁了,到时候我们可以直接和他通信,那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学习准备;(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与在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作文教学特别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等习惯。我把作文讲评课上成作文评奖课。
主要两个板块:第一,公布本次写作获奖名单。最佳题目、最佳行文、最有进步、最佳开头、最佳结尾、最有文采、最有思想、精彩语段等等,奖项视具体情况而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有时间,可以简单加一个颁奖词,或对获奖语段再加以修改,向全班公布。每次写作保证三分之二同学获奖,奖品一枚糖果,学生是比较喜欢的。第二个板块是学生最为喜欢的,那就是期待——大奖,这一次是谁这样幸运,整篇文章被作家进行了修改呢?每一次,作家仔细修改两篇文章,老师公布修改名单,请两位同学走上前台,绘声绘色朗读自己的文章,我特别强调“三分写作,七分读”。然后再阐明自己写作前,写作中和写作后的一点“奇思妙想”,学生有勇气走上台,并阐明自己的观点,这该是刚才谈到的生本教学突出学习的一种表象。台下的同学干什么?同桌组成一个交流小组——倾听,一人记录要点,一人准备发言。接下去,再请同学读作家改后的作文,下面学习小组边听边摘录自己认为的精彩之处。读后给两分钟时间准备,小组成员通过对比阅读的策略,交流作家改后的作文妙在哪里,然后主动上台交流自己的发现,甚至产生争辩。老师此时适当地提问,将学生的思考推向深入;适当地煽风点火,引领学生质疑争辩,课堂教学氛围热烈而不失文化内涵,收效是不错的。老师在课堂上参与不多,环节简化,话语简炼,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去倾听、思考、交流、争辩,这样的作文讲评课是比较生本的。这种课,看起来老师在课堂上很轻松,不过,课前需要做充分的准备,这期间的艰辛,教师是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的。
作文教学,我们往往喜欢演绎最亮的一个环节——作文指导课,轻视写作后的评价。我们的理由是小学生不爱看老师给的评语,只是关注自己的作文分数。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关键是怎样引起孩子对评语的关注,让他们在老师的评语中走向深入的思考,在今后的写作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我们老师该研究的问题。有人说,写评语是最师本的一件事情,关键是我们如何由师本评语,转化为生本评语,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一支火炬,一个方向:五年级上学期,习作前我对学生的要求——文通句顺,话说清楚,事写明白。这是一位同学写下的作文,节选了一个片段:讲述的是两位初中同学在水房打水仗,小作者壮着胆子劝阻的事情:
……
我很气愤,看着两位身高马大的同学心里有些慌张,但我很快定下神来,用微微颤抖的声音从牙缝里挤出了一句话:
“要节约用水,不能打水仗。”
两个大同学听到我的话,微微怔住了,房间里的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很快一位同学的冷笑打破了僵局,另一个同学也开始笑了起来:“怎么,你是哪来的小毛孩子,敢管我们的事!”
我更加生气了,此时的胆子却更大了,我提高了嗓门:“你们就不怕自己的丑行被曝光吗?告诉我,你们是哪个班的?叫什么名字?”
“好了,好了,不跟你计较了……”他们边支吾着,边从门缝里挤了出去,灰溜溜地逃跑了。
“下次小心点!”望着他们的背影,我不忘补充一句,并伴随着一阵欢快的笑声。
我给出的评价语言是:很欣赏你能把事情说得清楚明白,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说话时微微发颤的声音都被你捕捉到了,让人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这样的评语,来自于习作前的前置性评价,具有较强的指向性,便于学生明确今后的习作方向。
一份期许,一种力量:一个学期后,我在习作前的前置性评价就不同了:特别要关注自己的语言质量,语言再有情味些,选材再新颖些,行文再合理些,思考再有深度些。所谓的思考有深度,比如当你看到“老桥”这个题目时,如果你想到的仅仅是桥,就不行了。如果你想到桥这头是我家,桥那头是外婆家。这桥一头连着我,一头连着外婆。老桥已经不再是老桥,而是外婆的化身,你的思考就有深度了。再如写《江南落雪》这个题目,如果你只是关注雪的美丽和空濛,只是关注置身于雪中的那份欢乐,太大众。但是你如果能想到雪的冰冷与柔情,你能关注到雪中衣履单薄的外乡人生活的艰难,你的思考就有深度了。去年上海一位高考生作文满分,他关注的就是留守儿童,把爱献出一份给弱势群体,读者是很容易被感动的。又如“最珍贵的礼物”这个话题,提示当中有玩具、衣服、学习用品,后面是个“省略号”,千万别忽视这个省略号。最好的选材要化有形为无形,正所谓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最好的选材该是反其道而行之,古人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谁都喜欢听好话,如果你的选材是别人对自己的一次批评,这就是一件很绝的事情了。何为行文的合理,这里面我借用了中国画的两个技巧“渲染”和“勾勒”。文章不能一味地渲染,从头到尾工笔细描,模模糊糊一大片,也不能全文勾勒,粗线条的语言很难深入人心。在勾勒和渲染之间要寻求一种平衡。行文勾画点染,文章就会洒脱自然。有了这样前置性的评价,学生的习作就开始有些味道了。
孩子的习作完成后,老师给出评价要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要让孩子明白:我该坚持些什么,我又该舍弃些什么。我的写作之路走到了哪儿,我今后该如何走下去。
褒贬有度不虚浮——一把尺子:言过其实的批语只会使学生飘飘然而自命不凡,导致他们过度兴奋,逆向抑制他们写作的创造力。似为爱之,实为害之。反之,如果教师是有些讽刺取笑的语言,更会使学生产生反感,造成心理压力,见作文就“怕”。其结果,教师辛辛苦苦地批改就不是劳而无功,而是劳而有害了。我班有个孩子,写起作文来模模糊糊一大片,你也不知道他要说什么。一次写一篇畅想“六一”的作文,内容就是大吃一顿,大玩一场。怎么评价?还好,我有作家朋友这张牌可以打。我抓住了习作中的一句话:我要用奔跑和跳跃的方式来迎接“六一”节。玩也要玩出点智慧来,玩出点文采来。我给出的评价是——孩子,请注意你语言的质量,作家为你做如下修改,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
我准备在今年的儿童节那天,到野外去踏青,忘掉学习的压力,忘掉生活的烦恼,自由呼吸新鲜的空气。躺在草地上,让自己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放松下来,让微风抚摸自己的脸颊,让和煦的阳光沐浴自己的心灵,让自己完全沉浸在大自然中,和山花绿树做一次亲密的接触。我要对这大山深情地喊:我——爱——你——,我要对这溪里的小鱼许下一个心愿:我们和平相处,我不去打破你宁静的生活。我还要在竹林里奔跑,用“奔跑”和“跳跃”的方式,迎接我的新生活。
我们常愿意给学生的评价是抓住神态,抓住语言,抓住细节写具体,怎么写具体呢?与其说这样的套话,不如实际为学生演示一下怎么写,这样的评价指向性更为明确。
如果说前面的两种评价还比较师本的话,示范性评价就比较生本了。而我们所做的师本评价,正是为将来的生本评价做铺垫和示范的。学生之所以对老师的评价语漠不关心,是觉得老师的评价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如果我们把老师的评价语变成学生自己的需求,他们就会认真地审视老师给自己的评价,并尝试着给自己和同伴进行评价,这样老师评价语的示范性就发挥出了作用。
本学期大作文的前三篇我都详批详改,到了第四篇我让学生尝试自己批改。很多学生说不会,不会没关系,看看前三篇老师是怎样间批眉批、又是怎样总评的。师生共同归结出:在文章题目处评价,在文章开头处评价,在文章结尾处评价,在文章精彩语句处评价,在段落过渡处评价,在写作重点处评价……评价时,你可以关注语言的准确性,可以关注修辞的美化性,可以关注细节的描摹处等等。知道了在何处评价,知道了评价些什么,学生就可以仿照老师的样子,跳出自己的文章来评价自己的文章。如果学生学会了比较准确的评价自己的文章,他们的鉴赏能力就提升了,知道自己的文章有哪些优劣,在今后的习作中就会注意到这些问题,写作也会进步很快。
在学生尝试自我评价的时候,老师并不能撒手不管,老师要针对学生的自评再次进行评价,也就是评价学生的评价,这又起到了一个示范作用。当学生养成了自我评价的习惯,老师就可以少评价或不评价了。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凸显学生的学,弱化老师的教,这正是生本下的作文教学所倡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