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张宁焕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但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农村学生的作文缺乏实际观察,缺乏真情的流露。无论是平时训练还是考试作文,都普遍存在言之无物的现象,更有甚者抄范文。这种情况与他们的见识少、阅读量小、知识面窄等有密切的关系。笔者在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抛开传统教学中命题——指导——修改——评讲的基本模式,进行大胆尝试。在作文指导中激发中学生潜在的写作兴趣,打开了学生的想象之窗,拨动了学生心灵的琴弦。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观察是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仔细观看,是对写作材料的直接认识,也是找寻作文源头活水的有效手段。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他所说的就是先有生活,后有作文,作文的言之无物就是缺乏生活。为了提高兴趣,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丰富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达欲望。
观察不是表面上的简单认识,而是要训练学生具有穿透力的审视,也就是对客观对象本质的认识。简而言之,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用别人不具备的眼光去感受事物,思考生活,从而产生全新的思想观念。一旦将这些理念引入自己的写作中,就会显示其作品的独特之处。观察分两类:一是观察自然,如春夏秋冬、风花雪月,一天中的朝夕景物。观察空中、地上等,把观察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知道该怎样观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写好观察日记。二是观察生活,包括社会上的人情风俗等,从兴趣入手,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言之有物,有真情实感。这实际上是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自我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思考,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这对学生的写作是大有益处的,同时对他今后的生活也是有益无害的。
积累材料是培养写作创新能力的又一个重要手段。材料的积累,一方面靠观察,但观察得来的一手材料毕竟不能满足写作的需要,所以,积累现成的文字材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语文课本中,就有很多材料可供学生写作时借鉴,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地让学生积累这方面的材料。课文中优美的描写,真挚的抒情,极富哲理的名言,古代诗词中的名句,优美片段,也都可作材料搜集起来,用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但是单凭课堂的阅读是不够的。我们都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作文重在积累材料和语言。书籍是人类文明和精华的沉淀,通过读书,可增长知识,丰富阅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阅读还能使学生作文有活水之源。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以课外促课内,去阅览室,去书店,并引导学生在阅读想象中交流,感受语言的优美,体验阅读的乐趣,借助于书籍引导学生向往美好的生活、美好的自然和生命。由此丰富他们的词汇,促进他们自主探究能力和个性的发展,激起他们写作的情感。
想象是根据眼前事物产生的新形象,而联想要通过眼前的人和事物,想象相关的人和事物。同是心理过程,它们在写作过程中的创新作用都是很重要的,通过对想象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根据眼前的事物,推知过去或是预测未来。与联想力相比,教学中更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拘形式地想象,使学生的思维自由地翱翔。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去探索。久而久之,有创意的、有个性特色的文章就会大量涌现出来。
传统的作文课堂说它是“大杂烩”,的确不为过。每两周一次作文训练,每次两课时,90分钟。在这两课时里,学生要当堂完成本次作文(因为学生课下没有时间且有抄袭嫌疑)至少要60分钟。师生在不足30分钟的时间里,要提出全体学生的共性问题,要表扬优秀,要分析范文,试问,哪有时间来“写前指导”呢?另外,传统的作文教学认为写重要,技能重要,训练重要,轻写作知识,轻讲解方法。基于上文提出的写前指导,在实际操作时就应另辟课堂,独设时间。
我的写前指导思路来源于“文学函授”和“作家速成班”的启示。道理很简单,告诉我们的学生应该这样写比批评学生不该那样写,有效得多,也易于施行。没有较为系统的作文写法指导,光是每次作文训练后捕风捉影地发现这个问题、那个毛病,我觉得永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太难”、“没东西写”的老问题。如果说,作文评估是做“善后工作”,那么,写前指导就是“赛前热身”,是积极备战,打有准备之战。
我的作文写前指导方略如下:首先,“文章学”的指导——写作技巧训练的说明。尽管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抽时间读文章学专著,但教师可以有针对性、有主题地分条进行讲解。多元的网络数字时代呼唤多元的文化系统,是让牛下田还是不让牛下田的故事在说明“实践出真知”的同时,不也说明了做事情要讲究方法、技巧不能蛮干吗?“文章学”的指导如:“详略的处理”、“材料的选择”、“线索的铺设”、“思路的求新”等问题都要有具体的写作知识指导才能熟门熟路,得心应手。说得再粗浅些,如果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中心思想、观点鲜明”,那么教师再详细的评语也等于对牛弹琴。应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最好以讲义的形式印发给学生,最好有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而不是今天这样,下次又换成了毫不相干的主题。此外,众所周知,学生的写作远远不同于文学创作。由此,如何在目前作文考试有限的时间内会写作、高质量地写作,掌握技巧性的东西就显得尤为重要(至少几年内还会有大的作文考试变革吧)。
其次,“作文学”的指导。实际上,把学生写作文的学问称为“作文学”的确不为过。因为它既有文章的共性,又有“作文”的特性(如题目、中心、主题、文体、字数等的限定)。告诉学生作文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教会学生作文的审题方法,构思方略,行文要着,远比在训练后大谈毛病强得多。要让学生意识到,只要掌握了正确的作文理念,即使是“作文学”的技巧掌握得平平的考生,也一样可以拿到较为理想的分数。可能有人会指责这种做法有些急功近利,但问题是,究竟谁有权彻底变革当今的作文考试呢?
总之,作文教学既是难点又是重点,怎样突破,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师应更新观念,解放学生的思想,教给学生以方法,让学生在读写、观察、想象等训练中体味生活之美、语言之美,并通过作文表现出学生的审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