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 洁
为生活按下暂停键
文/冯 洁
当节日来临,适时为生活按下暂停键,找到自我解压与休闲的最佳途径,或许是提高国人生活质量的第一步
春节过后,依旧是一个接一个的节日,情人节、元宵节、妇女节,让爱折腾的大众不亦乐乎。中国人对节假日的渴望程度,似乎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空前。究其原因,或许是囿于节日仪式的自我束缚。
据《新华网》报道,春节长假过后,大众出现不同程度的烦躁不安、不想工作、情绪抑郁焦虑,严重的甚至腹痛、失眠,俗称“节后综合症”。春节七天长假,听到最多的一句潮语便是“让拜年飞”,给长辈拜年,给领导拜年,七天长假基本围着酒桌转。海吃海喝过后,许多人身体抱恙,随之而来的是一股节后就诊热。无怪乎有人感慨,假期比工作日更显疲累。
节日,对于高节奏运转的城市人而言,如同键盘上的一个暂停键。只是,当这一暂停键按下,另一种疲累的开始却迎面而来,对于高压力的大众而言,可谓是雪上加霜。
在中国人的传统中,节日总是意味着纪念活动,或庆祝,或祭祀。一如清明节,为了纪念逝去的亲人;一如端午节,为了纪念与今日时隔几千年的爱国文人。既是传统,自然无可厚非。传统洗礼下的国人,可以循着先人的风俗,将这些或纪念、或祭祀的活动延续下来。
只是新时代的中国人在延续传统之外,又赋予了节日另一种功能,即以过节的名义进行关系认同的确立、维护、调整。关系认同一旦确立并非就一劳永逸,关系认同很有可能随着时空、情势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我们特别强调对关系认同的精心维护和随机调整。毕竟“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情形是少数,绝大多数情形是“日远日疏,日亲日近”。
曾有观察家调侃,西方人过节是为自己,而中国人过节则是为别人。细想一番,倒也觉得有几分道理。西方人过节是完全可以一人独立完成的,而且其高潮往往是每个人独自在内心里默念、承诺节日的精神实质。
然而,我们很难想象中国人喜欢独自一个人过节,独自一个人默念、承诺什么。国人过节总盼望和其他人一起共度,在各种微妙的节日气氛中,中国人的关系认同悄然完成新一轮的锤炼、转化、升华。
可悲的是,在经营关系的重担之下,国人在完善人际网络的同时,也丢失了自我松绑和自我释放的空间。在这一方面,西方人的节日价值观更显洒脱。西方的节日,不会呈现出诸如“春运”的返乡热潮,不会呈现出请客送礼的走访热,更不会呈现出以健康为代价海吃海喝的局面。节日,更确切的定义是一段自我调适的休闲时光。
在这个收入跑不过通胀的时代,为生活所迫,国人不得不玩命工作,但节日确是每一个个体都应当及时享受的资源。
当节日来临,适时为生活按下暂停键,找到自我解压与休闲的最佳途径,或许是提高国人生活质量的第一步。国人对于节日的理解已是过于狭隘,倘若不从精神上加以松绑,再多的长假也是枉然,终究只会成为另一种让人不负重荷的“工作”。
而从长远看,中国要做世界级的强国,不仅是硬实力的提升,也是国民生活质量的全方位提高,更是文化软实力和价值观同其他国家的融合。
在“地球村”时代,快乐、幸福、休闲的价值观已经具有普适性。在一切以“民生”为核心的语境之下,培养国人自我减压、自我释放的意识,改变“围城”般的生活方式,也许是更深层次的民之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