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俊 梅,李春光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济源 454650)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效益分析
——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耿 俊 梅,李春光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济源 454650)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是河南省首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两所试点院校之一,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在“工学结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面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效益进行了客观地分析。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效益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指职业院校在相关企业或行业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将学校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各种资源整合,以培养适合企业或行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培养模式。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是河南省首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两所试点院校之一,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旅游管理三个专业为试点专业,现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其实施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成效进行分析。
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是名副其实的受益者,因为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接受良好的实习训练,不仅能及早掌握实用技术,也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因此,半工半读的最大好处就是学生毕业后到企业能很快上手,大大降低了毕业后失业的风险。学生的收益大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学生进入企业一线后,通过了解岗位对人才标准的要求,找到了自己学习的差距和目标,产生了在学校内从未有过的对知识的渴求,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被访谈学生表示:“在学校对学习一直很茫然,不知道学这些有什么用,将来能干什么?但到了企业后,我发现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恨不得一口吃个胖子。”可见,工学结合使学生懂得了“学习”是为“工作”打好基础,“工作”是为“学习”提供保障,知识和能力是就业的通行证,形成了以学习促进工作,以工作推进学习的良性循环。
学生在“工”的过程中,一方面将课堂所学的原理、流程、设备、判断处理等专业知识融入到生产实践,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将工作体验(情景知识、技巧、经验)融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使之更能切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了“工”与“学”相结合后的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特色。
1.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遵规守纪意识。进入企业后,激烈的竞争与严格规章制度,使学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这种完全不同于学校的工作环境锻炼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了学生受挫抗挫品格,增强了学生组织纪律观念和服从意识。
2.学会处理纷繁的劳动关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严密的企业生产组织使得每个岗位的工作都会对最终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所有的劳动者都必须具有协作配合的团队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通过解决生产中发生的实际问题,处理与企业领导、职工交往过程中发生的误会、矛盾,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责任感。
工学结合过程中,企业大都向学生发放额度不等的补贴(600~2 500元),这些补贴多数用来补充学费或生活费,从而减轻了困难家庭的经济负担,实现家庭低负担甚至零负担完成学业,也不失为勤工助学的好形式。
在工学结合期间,企业就对学生的表现、知识、能力、素质等进行了全面考察,同时,学生也对企业的发展环境等进行了全面了解。工学结合结束后,企业和学生经过双向选择,自然有一部分学生留在企业工作,而这些学生因为有了一段时间的企业工作经历,就业后往往是这个企业的重点培养对象,对其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比如,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工学结合,06、07级学生中有3人实习期间被企业看重,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担任部门主管。这样的工学结合,一方面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
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推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前提。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把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的位置,尤其注重学生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的养成教育。通过工学结合,学校可以实时了解企业所需,及时掌握培养学生的就业方向、就业层次,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工学结合的开展有利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对教育的投资非常有限。经费的不足导致职业院校教学设施、设备在数量和质量上严重不足,从而影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工学结合的开展肯定离不开校企合作,一方面使学校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设施、设备,利用企业兼职教师,通过整合校企教育资源,有效解决目前职业院校投入不足的问题,促进学校自身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所蕴涵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其专业性,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支点和落脚点就是专业。首先,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学校真正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学校会根据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或考虑设置新专业;其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应用,引领学校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使学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更贴近企业、贴近社会,使学生的技能贴近职业岗位的实际。比如,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应用化工专业,在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的不定期沟通、与学生的座谈反馈,了解工作过程中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及时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把化工安全技术课程开设时间提前,将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化工单元操作技术、高炉操作等专业课程改革为真实项目教学等。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具有职业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的“双师型”、“职业性”师资不足,使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和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有效改善了职业院校“双师”匮乏的现状。一方面,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职业锻炼,弥补职业技能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从而解决技能教学师资不足的问题。由此,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可以为职业院校培养一支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结构。
通过工学结合,使学生充分了解了企业制度、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流程等,强化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能力,从而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工学结合也使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企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
开展工学结合对企业来说也是受益匪浅,既促进了企业改革,又提高了企业效益。
工学结合结束后,经双向选择,大部分学生都留在企业成为正式职工。其间,学校相应的教学队伍和管理队伍服务其中,实质上成为企业的外延职工而不拿企业的报酬;工学结合,学生顶岗工作,企业给付的生活补助费一般要比正式职工少得多,在法律意义上学生不是企业正式员工,一般不交各种保险金。因此,也就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用人成本。
目前的工学结合一般都与企业用人相关联,工学结合的过程也就是企业考察选人的过程。留下工作的一般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都是企业比较满意的学生,也是愿意留下的学生,自然降低了职工跳槽和用人不满意的风险。
通过工学结合,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接触的机会增多,了解企业的状况,可以为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职工培训、技术开发、项目策划等,从而帮助企业解决某些技术上的难题,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促使企业加大改革力度,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
总之,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一种办学制度的改革,即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学科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从学科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协调发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值得推广的,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高素质劳动者,企业为学校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际锻炼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实际动手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还可获得部分劳动报酬,解决经济困难,可以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G712
A
1674-8522(2011)06-0062-03
耿俊梅,女,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研究和自动控制工程。
[责任编辑 方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