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师德现状解析与路径探寻

2011-02-19 21:04汪卫刘亚峰
职教通讯 2011年22期
关键词:师德院校高职

汪卫,刘亚峰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高职师德现状解析与路径探寻

汪卫,刘亚峰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对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师德缺失及社会道德滑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寻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路径。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问题;原因;措施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已影响到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解析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师德状况呈现健康发展、积极向上的趋势。大多数教师思想追求进步、政治信念坚定,能踏实教学,兢兢业业,为人师表。但也有部分教师在师德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给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社会的道德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学生教学、管理、就业带来的压力,致使高职院校教师往往不大重视科研,也就不大注意新形势、新信息,视野狭窄,思想僵化,环境变化了,教学对象变化了,“教育是服务”的口号已经响遍全球,不少人似乎丝毫没有察觉,学校以老一套管理教师,教师则以老一套——“师道尊严”的面目去面对自主性极强的高职学生。上课时我讲你听,下了课我就走,不深入学生,不了解学生的知识诉求。我教什么你学什么,没有学生提问的机会,更没有师生互相切磋的机会。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来讲确实较低,面对着社会上的激烈竞争,其思想压力也较大。这更需要学校领导、教师以服务学生的心态、关爱学生的心情,去想方设法开导他们、引导他们、提高他们,使他们通过几年学习能各有所长。

(二)道德建设不持久

高职院校的教师来源与一般院校相比要复杂得多。从行业来说:有学校的,有科研单位的,有企业的,有机关的;从身份来说:有现场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有原中专校留校任教的教师,有搞了一辈子教育的老教师,也有初出大学校门的年轻教师,还有企业的厂长,机关的干部;从区域来说:有的来自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有的来自西部边疆落后地区,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等等。而同是中专教师又因原来的学校不同而各有其思维定势。不同来源的教师一时都难以摆脱原有工作性质及环境留下的影子。表现在师德上,就是人际关系特别复杂,出现了许多“小圈圈”,跟“圈外人”难以和睦相处,经常出现一些摩擦,如:来自高校的讲师看不起原中专的讲师,原中专的讲师看不起来自企业的工程师,而工程师又看不起实验师,反过来,实验师则看不起讲师,不一而足。进而在教学上、工作中,往往相互扯皮,互不买账,在学生中造成极坏影响。这种不和谐的现象必须得到重视,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后患无穷。

(三)教师管理不完善

部分高职院校对新进人员品德要求不够严格,仅仅在入校以后进行例行公事的岗前培训,培训结束只考一门教师职业道德课,考试合格就算通过,有的学校甚至连引进时的岗前培训和教师职业道德课的考试也不进行。学校在教师进校后考察教学较多,考察师德较少,不注重指导教师加强个人的师德修养,只要能上课的都聘用。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一些不和谐现象的出现,如面对知识化信息化浪潮,有的教师盲目吸收扑面而来的种种西方理念、做法、“活法”,很容易给青年学生带来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完全放弃敬业奉献、为人师表的师德追求,认为进入高职只是权宜之计,“身在曹营心在汉”,一边领着高职院校的工资,一边在作另外的打算,根本没有思考过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有的教师为适应高职教师学历要求,利用各种渠道进修,不计过程,只求结果,手段不合法,也没有实实在在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有的教师为评职称,搞虚拟科研,花钱发表,照抄照搬报刊、网络上他人的文章,学术道德失范,认为科研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甚至有的人尝到了甜头,乐此不疲。

二、高职院校师德建设路径探寻

师德建设问题不仅是高职院校建设中的热点问题,而且是一个关乎于学校长远发展的问题。如何使师德教育步入正轨并形成建设体系,这也是高职院校需要认真探讨的课题。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远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当前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误区和操作偏差。要想提高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成效,就应该按照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针对高职教育特点,结合各院校的具体情况,从师德师风建设的认识、途径、制度、手段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地改革和创新。

(一)继承与创新,走出高校师德建设理论体系的认识误区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应从“理想”回归“现实”,从“高尚”走向“朴素”。教师作为一名公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境界还不可能达到圣人的高度,因此,师德建设首先应以人为本,立足社会现实,遵守公德,履行职责,践行义务。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指导,以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作为核心内容,以提高教师政治思想素质、职业水平和道德修养为重点,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来加强师德教育,践行师德规范,求真务实,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建设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的师资队伍。师德,有历史的继承性,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师德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内容。对于高职院校来讲,随着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的变化,师德又融入了教育是服务,要具有团结、协作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开拓性、实践性等更丰富的内涵。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应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祖国高职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还要努力拥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及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的道德意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者应具备“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健康的体魄,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这也是中国师德教育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继承与弘扬其精神很值得思考。继承不是照搬硬套,社会在发展,有些师德内容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来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师德建设体系。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明确: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服务,而人的培养过程不仅需要高水平的教师,更需要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我们搞的不再是“精英教育”,不能再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学。而且,“好学生”、“差学生”都是我们必须服务的对象。服务不到位就是我们的失职。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是他人不可替代的,发展的主动权应掌握在学生的手里,教育者不能越俎代庖,不能强迫或圈定学生的发展。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学生必须能动手,这要求我们自己要先能动手。这一点跟我们先前从事的教育大不相同。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即树立“尊重学生,让学生自己发展”的理念。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等诸多方面的全面进步,即树立“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观念。

(二)自我教育与管理监督,全面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开展

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自我教育很重要。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即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我约束,自觉地遵守教师规则,师德要求,提高自己对社会道德价值的正确认识,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严于律己,自觉抵御来自外部或内部的障碍和干扰,锻炼道德意志。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教育教学的职业规范,巩固职业道德认识,增强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升华自身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

在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中要加强制度建设,以保障师德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完善教师准入制度。在引进教师时要注重品德,把思想要求放在第一位,不能只顾补充师资,忽视道德要求。其次要建立激励机制。传统的师德观念中对激励机制认识不足,只是简单的在年终或教师节评选一批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集体。另外,还应有监督机制。监督机制作为主客观相互作用的一种行为模式,在监督行为评价中促进主观有序化,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按照监督理论,高职师德建设除应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学生监督外,还应积极开展社会监督,充分利用社区教育委员会、家长等组织和个人,通过聘请校外各界人士担任师德校风监督员等方式,全方位加强高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三)尊师重教与以人为本,优化师德师风建设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进一步深入,人们的思维定势、行为习惯、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都会发生明显的改变。经济发展,教育先行,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和民族兴衰的大问题,教师责任重大,承担着社会进步、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所以应该使全社会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真正做到“尊师重教”。大众媒体应对教师进行正面引导和榜样激励,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高校应力求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心情舒畅地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只有教师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受到全社会的尊重,教师才会更加热爱教育事业,增强社会责任心,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人才。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表现形式,是学校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各个层面所积累、创造及共享的,是一种隐形文化环境,具有强烈的影响力和驱动力。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校师生员工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不仅规范教师的师德师风,而且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起到规范作用,具有凝聚力和精神情感的激励作用,师生从而产生“校荣我荣,校耻我耻”的情感。这样教师也就会自觉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

当前,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是来自国家和社会的压力。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科技创新人才,高校是人才的加工厂,所以社会对高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要求标准越来越严格。另一方面是来自教学工作的压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学生规模不断扩张,师资力量薄弱问题凸显出来,特别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工作量较大,处于紧张工作状态,精神压力增大。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增加和优化教育资源,适当调整招生规模,大力发展师资队伍建设,缓解这种压力;同时,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关心爱护现有教职员工,加强对教师的心理疏导,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及自我约束能力,缓解其工作和精神的压力;充分利用校内的各种资源,创建一种良好的利于教师身心发展的校园文化生活环境。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基于高职生就业素质提升的师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09SJD880072)

汪卫,男,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师德研究;刘亚峰,女,人事处副主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人事管理。

G710

A

1674-7747(2011)22-0072-03

[责任编辑 秦涛]

猜你喜欢
师德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