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通业的变革与发展

2011-02-19 19:07丁俊发
中国流通经济 2011年6期
关键词:流通业流通物流

丁俊发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北京市 100834)

中国流通业的变革与发展

丁俊发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北京市 100834)

“十二五”期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为适应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必须正确认识新形势下我国流通业的地位与作用,摆正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推动流通产业发展与体制改革。现阶段,在我国流通业发展与体制改革过程中,“重生产、轻流通”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缺少流通业总体规划;流通速度慢,效率低,成本高,对国民经济贡献小;流通业集中度低,主体结构不合理;农产品流通落后,影响农民增收;工业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国家调控缺少抓手;流通业行政管理分散,体制性约束仍然较重。为进一步提高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今后一段时期必须千方百计抓好消费,提高最终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构建三大流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佣金代理、消费金融等先进的流通方式与消费方式;保持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培育流通企业集团,完善国家调控机制;实施科技兴商、人才兴商、创新兴商、诚信兴商、服务兴商战略;大力支持中小流通企业发展,包括网络经销商,提高流通业就业吸纳能力。

中国;流通业;变革;发展

一、正确认识新形势下我国流通业的地位与作用

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流通业作为竞争性行业成为市场化推进速度最快的一个行业,其经济能量得到充分释放,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渠道、多种业态、内外贯通、城乡一体的流通格局,在保障生产建设与人民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主要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三个“转变”的新情况、新要求,促使流通业采取必要的措施,作出必要的调整,为实现三个“转变”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十二五”期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流通产业发展与体制改革面临以下严峻形势:

第一,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进入小康阶段,无论是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是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都大幅增长,流通业要确保货畅其流,物尽其用,价格稳定,社会和谐。

第二,在人均GDP3000美元到5000美元之间,是一个新的消费周期,居民消费心理、消费方式、消费规模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波浪式或井喷式都有可能发生,为有效而科学地促进消费,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使消费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使我国真正走上内需发展型之路,流通业担负着巨大的历史责任。

第三,城镇化加速与新农村建设,将使城市与农村旧的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如何规划新的流通空间布局,特别是社区流通服务业以及农村流通网络,对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形成影响极大。

第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贯彻科学发展观、改变流通业发展方式也同样刻不容缓。改变什么,从哪里突破,流通生产关系与流通生产力如何协调,如何提高流通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增加流通业对就业的贡献率,成为流通业本身的一场生死之战。

第五,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生深刻变化,全球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正在调整,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与第二大进口国,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必要的调控手段,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我国更好地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从生产大国走向消费大国的进程中,流通业首当其冲。

面对这种形势,如何认识并摆正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得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

18世纪末,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根据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中流通业已经从工业、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现实,提出了构成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消费三要素,现已变成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部分,流通业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完全独立的部分,这一理论后来被国际社会所公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流通业已经成为服务业中的骨干产业,不仅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是全球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助推器与调节器,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标志之一。在日本、韩国,流通业是内外贸一体、城乡一体、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一体、商流与物流一体的总概念,其他国家一般称之为分销业,是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商品所有权的全过程。在我国,应确立大流通的观念,流通业是一种包含批发业、零售业、商贸物流业、金融业、信息业、餐饮住宿业、社区服务业等在内的复合型产业,是以商流为主体,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支撑的产业形态。

流通作为连接生产与生产、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着生产,流通业实际上是国民经济的血脉系统,体现着国家对商品流动的通道控制力与市场控制力,处于产业链的高端,因此流通业与工业、农业一样,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流通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也是一个先导产业。由流通引导的消费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没有流通业的现代化,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与运行效率也就不可能得以提高。

二、现阶段流通业发展与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烙印仍然很深

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时曾经指出:“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烙印很深,这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中央领导对流通重要性的认识已经提到一定的高度,但各级政府在实际运作中并没有落实到位,“重生产、轻流通”的痕迹十分明显,在规划制定、产业布局、基本建设投资等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2.缺少流通业总体规划

流通业在我国虽然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产业,但由于分散在不同的部门管理,从来就没有一个流通产业的总体规划,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打不出组合拳,形不成综合实力。日本于20世纪60~80年代开展“流通革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流通速度慢,效率低,成本高,对国民经济贡献小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流通业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主要表现为:流通速度慢,2007年我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库存占当年销售额的6.37%,而美国、德国、日本在1990~1998年间只占1.14%~1.29%。流通效率低,我国年商业流动资本周转次数为2~3次,而日本为15~18次。流通成本高,2010年我国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率为17.8%,而发达国家为10%左右。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低,我国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12%~20%;我国流通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1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15%~20%。

4.流通业集中度低,主体结构不合理

2010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经营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为16.8%,而发达国家连锁企业经营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在50%以上,食品销售的80%来自连锁企业。缺少有影响力特别是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流通企业集团,在全国360万家流通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只占1%。在2010年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前100位中,有批发、零售企业12家,排名第一位的是沃尔玛公司,年销售额4082亿美元。2010年,中国排名第一的零售企业是苏宁电器,年销售额为1562亿人民币,我国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进入世界五百强的行列。

5.农产品流通落后,影响农民的增收

从美国和日本农产品产值的构成来看,农产品产值的70%是通过产后的储藏、加工和保鲜运输等环节来实现的。20世纪90年代,农产品产业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的比例,美国为3.7:1,日本为2.2:1,而我国仅为0.38:1。目前,美国农产品加工比例达到80%,日本为60%,而我国只有25%左右。由于农产品物流落后,果蔬、肉类、水产品在流通中的耗损率分别高达20%~30%、12%、15%。发达国家肉禽和果蔬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100%和95%,而我国只有15%和5%,这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使食品安全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6.工业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国家调控缺少抓手

改革开放以来,旧的批发体系不存在了,而新的批发体系特别是生产资料批发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各类工业品批发市场成为一种过渡,一种不可缺少的补充,但这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了。工业品的零售业态,特别是现代流通方式,包括连锁超市、网上购物、社区便利店等仍然发展缓慢,缺少创新模式,不能适应老百姓不同的消费需求。我国已经到了工业品的高回收期,但工业品的可再生资源回收缺少渠道,国家支持力度很低。由于国有流通企业绝大部分已经民营化,国家对流通的控制缺少抓手,显得很不清晰,特别是不能适应突发事件后的商品应急供应。

7.流通业行政管理分散,体制性约束较重

在流通业统一规划下,不同部门之间进行适当的分工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只是目前管理太分散。例如,在商品管理方面,商务部主管大部分商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其管理的国家粮食局负责粮食、棉花、食用油和国家战略物资的收购、储备、流通、调控,实施市场价格监督检查,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其管理的国家烟草专卖局承担盐业和国家储备盐行政管理、烟草制品生产流通专卖管理,农业部主管农作物种子流通,参与化肥和农药的市场管理,拟订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建设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等。对市场进行监控通常是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商务部、卫生部齐头并进。多部门管理流通,必然会导致政出多门,使扯皮现象增多,不仅会增加管理成本,也不利于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

由于地方政府机构设置不强调上下对口,不少省市的内外贸仍然是分割管理。商务部本身也没有完全形成内外贸一体化的格局。这些体制性障碍已经影响了流通生产力的发展。

三、“十二五”期间流通产业的工作重点

流通业存在的问题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中产生的矛盾,流通业发展的好坏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流通速度慢、成本高、渠道不畅、模式陈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

“十二五”期间,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流通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为生产建设与人民生活服务水平为宗旨,以改革与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以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实现流通现代化为抓手,提高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总目标,使流通业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性跨越,建立内需拉动,特别是居民最终消费拉动的长效机制,满足工业、农业、国防现代化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求。

“十二五”期间建议抓好以下七项工作:

1.千方百计抓好消费,提高最终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

消费是包含消费要素、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心理等内容的一项系统工程,要进一步改革消费体制,调整消费政策,提高消费能力,夯实消费基础,改变消费观念,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在千方百计抓好城市市场的同时,千方百计开拓农村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5%左右,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年均增长18%左右。到2015年,最终消费达到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2.构建三大流通服务体系

一是城市流通服务体系,二是农村流通服务体系,三是进出口贸易服务体系。这三个体系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的可以一体化运作,有的可以单独运作。到2020年,真正形成城乡贯通、内外一体的流通总格局。

(1)构建并完善工业品、农产品现代批发体系,培育大批发商。

(2)构建市中心区、副中心区、社区与城乡结合部的多元化零售业空间布局。

(3)完善农村流通网络。推进订单农业,支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提高冷链流通率。用现代化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扩大“农家店”覆盖范围,提高统一配送率。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适应农业产业化需要。

(4)打造现代物流体系,特别是商贸物流体系,减少流通环节,加快商品周转,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5)规范、改造、提升现有商品交易市场,特别是4567个年销售超亿元的市场,更好地发挥商品交易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6)完善可再生资源回收加工网络,加大对回收企业的支持力度,使回收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3.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佣金代理、消费金融等先进的流通方式与消费方式

要创新流通业态,创新服务品种,满足企业与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十二五”末期,百强连锁企业年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下降到16%左右,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0万亿元。考虑到供应链、产业链、服务链、信息链的发展,生产商、物流商、批发商、零售商正在构建新的共同体,但根据一般经济规律,应逐步形成以贸易商为主,生产商、物流商参与的商品流通模式。

4.保持对外贸易稳步增长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下滑,但仍然保持进出口大国的地位,出口对GDP的贡献不可小视,在“十二五”期间保持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仍然是一条不可变动的基本方针。要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实行多元化的外贸格局,进一步调整外贸进出口贸易结构,巩固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发挥进口在宏观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重要作用,优化外资投资方向,鼓励企业“走出去”,完善对外投资管理与促进体系。到“十二五”末期,进出口贸易额超过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仍然保持3万亿美元左右,使我国在进出口贸易中处于主动地位。

5.培育流通企业集团,完善国家调控机制

重点支持30个左右的大型流通批发零售企业集团(其中有3~5个在“十二五”末期销售额达到2000亿人民币,进入世界500强),年销售额50亿元以上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和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上海、深圳、大连、郑州期货市场,21个全国性与1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的重点物流枢纽,国家批准的保税港区,国家储备库与大中城市生活必需品市场调节库,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网络购物企业,建立商业代储制度,并把它们作为国家流通控制力与应急调控的主体与载体。适度提高国有资本在流通领域的比例,明确国家主要控制的产品目录。

6.实施科技兴商、人才兴商、创新兴商、诚信兴商、服务兴商战略

大力推广和应用新技术,节能减排,加快信息化与标准化建设,提高对重点商品的监控能力。加大流通业相关学科建设,形成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对流通企业职业经理开展全方位培训。实施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品牌创新,提升流通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与金融、工商、质检部门一起,采取果断措施,建设流通领域的诚信体系,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整顿与优化市场秩序,清洁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大力开展优质服务活动,提倡以人为本,规范服务标准,培育服务品牌。

7.大力支持中小流通企业发展,包括网络经销商

流通业就业人数要从现在的8000多万增加到2015年的10000万人,使流通业成为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一个行业。

未来十年,我国流通业处于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冲刺阶段,流通体制处于市场化改革攻坚阶段。回顾历史,每当流通业进入关键时期,中央都会作出重大决策。例如,1952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发布了《调整商业的指示》,对发展商业、繁荣市场、克服经济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1961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商业工作问题的决定》,对困难时期稳定国内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1983年3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发展城乡零售业、服务业的指示》,为80年代中期商业改革指明了方向,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新的形势下,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流通业发展与流通体制改革,建议以国务院名义下发《关于在新形势下加强流通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商务部牵头,组织专门的班子,起草《流通业振兴与发展规划》,国务院批准后发布;对流通业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调整,凡是能够由一个部门管理的要适当集中,不要有过多的职能交叉;着手研究制定《商品流通法》,以明确流通业的法律规范、运作规范与主体规范,考虑到一下子制定《商品流通法》存在一定难度,也可考虑先制定《流通产业促进条例》;希望对流通业实行较为宽松的财税政策,加大对流通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Circulation Industry

DINGJun-fa

(China Federation of Logistics and Purchasing(CFLP),Beijing100834,China)

In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even a longer period of time,to meet the demand of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we must fully understand the position and role China's circulation industry plays in the new situation,give play the role this industry plays in national econom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industry and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At present,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circul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there are still so many problems with this industry,such as the profound impact of the idea of"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production but less to circulation",the lack of general plan of this industry,the low speed,low efficiency and high cost of circulation,the low contribution to national economy,the low level of concentration,the irrational structure of mainbody, the lagged behind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the imperfect circulation system of industrial product,and the decentralized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To further improve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to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should,first,pay more attention to consumption and improve the rate of end consumption,especially residents'consumption rate;second,we should construct three circulation service systems;third,we should enhance development of such advanced circula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as chain operation,modern logistics,e-business,commission agent and consumption finance;fourth,we should maintain the stable growth of foreign trade;fifth,we should cultivate more circulation enterprise groups;sixth,we should implement such strategies as reinvigorating commerce thr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lented persons,innovation,credibility and service;and seventh,we should give support to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to provide mor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China;circulation industry;change;development

F252

A

1007-8266(2011)06-0020-05

丁俊发(1940-),男,江苏省张家港市人,著名流通经济学家,资深物流专家,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首席顾问,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贸促会物流行业分会会长,东北亚物流学会名誉会长等,曾任国家内贸局副局长,中国物流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研究员,主编或独著著作10余部,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三次,国家图书奖一次,2000年被《中国市场》杂志评为影响中国市场的25位经济学家之一,2001年被中国物流媒体联盟评为“2001年度中国十大物流风云人物”,2007年被韩国物流学会授予“国际物流贡献奖”,2008年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授予“中国物流改革开放30年突出贡献人物”荣誉称号,2009年被中国市场学会、中国商经学会等部门授予“建国60年中国流通发展与改革杰出贡献奖”,主要研究方向为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现代物流学。

陈静

猜你喜欢
流通业流通物流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互联网+”背景下肇庆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路径
现代流通业水平的评价维度及三大经济区发展比较
我国流通业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物流技术革新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