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美景(浙江省金华市青春中学)
朗朗书声
——语文课最美的旋律
■童美景(浙江省金华市青春中学)
朗读,在汉语学习中自古以来就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面对新课程,很多语文教师从过去的教学误区(以分析材料代替阅读,以教师肢解式的条分缕析代替学生的整体性感受),又走进了另一个教学误区——课堂上只匆匆读了一遍,便急急忙忙讨论,虽然课上得热热闹闹,却也十分空洞。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借助图像、画面对课文内容进行阐释、诠释,图视又“驱逐”着文字。结果语文课远离了文本,也远离了最有活力的语言文字。
当代著名教育家于漪曾说过:“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只有多读、熟诵,才能涵泳出诗文的滋味,才能把别人的文字化作自己的血肉灵魂,逐渐形成强烈的语感,具备驾驭语言的能力。
象,指意象。所谓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现象,其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经验、人格情趣等。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潜心涵泳,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再现诗文中的意象,再造诗文中的意境,为进一步鉴赏作品打好基础。
思想感情是诗文写作的动机和核心,作者往往因情写景、缘情造境。“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在潜心涵泳之中,才能悟出隐藏在语言深层的情韵以及附着在词语上的感情色彩。在教读《山中访友》一文时,为了理解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在“和谐而宁静”的环境中与“山中的众朋友”互诉心声的情怀,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以求达到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尤其是“花儿不会笑我,鸟儿不会羞我”,“像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等这样的对偶句,要读出节奏感,为下文的“好心情,好记忆”蓄势。这样,在诵读中体验,在体验中诵读,透过作者饱含情思的语言文字,作者心中那欣喜之情、向往之情、热爱之情,学生自然就领悟了。
诗文的语言凝练而含蓄,耐人寻味。读者只有在诵读中反复品味,才能品出诗文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一诗,诗的主体部分都以“啊!黄河!”开头,这三句诗的丰富内涵需要学生仔细品味。在指导学生朗读之前,首先应让他们明确:这三句诗构成贯串全诗的感情主线,在结构上形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关系,最后达到情感的高潮;在内容上,每一句涵盖了该层次诗的主要情感,形成一唱三叹的效果。然后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最后达成共识:第一句应读出诗人心中赞美歌颂的心情;第二句应读出悲壮中的几许希望;第三句应读出满心希望之情,读出信心。这样,全诗的情感脉络便一目了然了。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了“必须让全体学生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并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素养的修习,永远离不开经典文本与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处理好语文课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在突出工具性时,不要忘记挖掘工具性中本来蕴藏着的人文因素;而在弘扬人文性时,又必须注意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文本,通过语言文字的“细嚼慢咽”,主旨的整体感知,把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
俄国作家果戈理曾说:“像样地朗读一篇抒情作品……需要同诗人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这时在朗读者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这种“整个心灵的感受”,这种“真实的内心激动”,就是朗读的激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起朗读的激情,让学生的心有激情,使学生敢读、想读、乐读、会读,把读书当作一种享受,使琅琅书声成为语文课堂最美的旋律。
教师面对的更多是胆怯腼腆、不敢读书的学生,朗读技巧好的学生是极少数的。这些学生在课堂朗读时缺乏信心,没有勇气,更不愿意去朗读课文。面对这些学生,我们没有理由放弃,而应耐心倾听学生的心语。在课堂教学中,给每一个学生朗读的机会,给每一个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发现他们每一个细小的进步,热情地鼓励,真诚地启发,耐心地等待,像一个燃烧的火把,以深沉的爱温暖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以诚挚的赞美激励学生。让学生在爱和激励中树立信心,在朗读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朗读的欲望。这不仅是在指导学生读书,更是在培养学生成人,在学生自卑的心田里种上幸福自信的“庄稼”。“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课堂上,教师把学生看作心上的朋友,学生就将教师视为眼中的亲人。教师爱意绵绵,学生则情深义重。这样的课堂,哪有心声不能聆听?哪有心灵不能感受?哪有心灵激情不能迸发?
情感是朗读的“导火索”。“课堂上感染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当教师和学生一起深入作品之中涵泳品味、受到感染的时候,当师生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并进而引发新的联想、灵感,产生新的感悟的时候,语文课就会成为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共度的情感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打开情感的闸门,真情才能在我们的课堂恣意流淌。教师引领学生在朗读中走进文本,在品味中体验情感。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对课文产生了独特的感受、理解与体验。课文的语言材料、作者的情感体验,已款款走进学生的精神领域,积聚成情感的“核反应堆”,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状态。这时,教师饱满的激情又推波助澜,使学生情感的火焰熊熊燃烧。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自然爆发出一种创造性的激情与冲动,迫不及待地想用自己的声音和情感来表现课文的音韵美和意蕴美。这样无需进行朗读知识与技巧的指导,学生自己的朗读就能自然地打动自己,深深地感染别人。我们轻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以情育情、以情怡情、以声传情,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整个课堂流淌在情感的涓涓小溪中。
如果说“情”是朗读的“导火索”,那么“趣”则是朗读的“催化剂”。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深、对朗读基调把握不准时,教师不应生硬地指导,机械地说教,而应以游戏般的动作、幽默风趣的语言,再加上亲切的微笑、殷切的期待,给学生以生动而深刻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心领神会,在妙趣横生中产生理解和顿悟,进而领悟朗读的要领,这时的朗读就成为一种乐趣。高明的朗读指导应寓庄于谐、精彩纷呈,引而无声、导而无痕。学生在轻松愉悦中不知不觉就被领进朗读的乐园和学习的佳境。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老师要敏锐地观察,巧妙地抓住班上典型的个例,结合自身的感受,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示范和点拨,并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把“边读边想画面,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这一重要的读书方法,自然地植入学生的心田。
达尔文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有关方法的知识。”怎样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会朗读,这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教会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在理解中实践,逐步把学到的读书方法内化为朗读能力,其乐无穷,受益终生。
语文课堂上不能没有琅琅书声。朗读应该是语文课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让学生接受高品位的语言与高质量的文化熏陶,从中提高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应用课本的范例,通过朗读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当数量的字、词、句的语文模型,确保学生摄入的是语文材料中的绿色食品。
参考资料:
1.陈钟梁《回归自然,呼唤宁静》,湖北教育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4.刘锡庆《返璞归真,从头儿生长》,《中学语文》。
5.叶红梅《让学生读起来》,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