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觅知音——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避难所(二)

2011-02-19 18:23:08刘小妮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一中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高山流水元稹知音

■刘小妮(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一中)

高山流水觅知音
——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避难所(二)

■刘小妮(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一中)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世间有多少文人雅士寂寞一生,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屈原幽独空谷半生,在“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的曲高和寡中投石汨罗;阮籍不满司马氏统治,在“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的真实写照中表露出孤独无依的巨大痛苦;李清照“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在“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自语中孤寂终老。在那个年代,腐朽落后的思想传统,专横严酷的制度统治,禁锢压抑着文人们的思想,而困厄自守的节操让他们难逃孤独。在孤独的摧残下,友情显得弥足珍贵。真正的友情如一杯陈酿美酒,岁月愈久远,酒香愈浓厚,带给人的是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

著名琴师俞伯牙弹奏高山流水,巧遇樵夫钟子期,琴心相通,二人从此结为莫逆。后来,钟子期死去,伯牙悲痛万分,在子期墓前弹了最后一曲后,将瑶琴摔碎,从此不再弹琴;鲍叔牙与管仲车笠之交,少时管仲贫贱,鲍叔牙对他谦让宽容有加,甚至最后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荣耀拱手相让;蔺相如以三寸之舌在赵国平步青云,位至列卿,廉颇心中不平,挑衅中伤,蔺相如退避三舍,终使得廉颇负荆请罪,二人前嫌尽弃,成为刎颈之交。历史上知己之交的美妙篇章,无一不是超越了贫富与身份的差别,超越了年龄和地域的隔阂。他们注重的是心灵相通,彼此以心相许,心心相印。难怪刘勰思有言:“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决定了文人的悲剧命运,世与相违,知音所稀。自古圣贤皆寂寞。千金易得,知音难觅。在寥落的历史夜空中,只闪烁着几颗文人相知的荧荧明星。

一、李杜——青天里太阳月亮走碰了头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作为浪漫主义诗歌和现实主义诗歌的两位集大成者,李白、杜甫在文学领域比肩齐驱,在生活和感情世界里,也是一杯酒,一生情,情如手足。

唐天宝三年(公元 744年),诗仙李白刚刚结束“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御用文人生活,愤懑不已;诗圣杜甫刚刚离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寄人篱下境遇,抑郁不尽。两人初次相遇于洛阳。这一遇,好似青天里太阳月亮碰了头,恰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人一见如故,遂结为忘年之好。他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结伴交游于齐鲁之间,留下了许多动人诗篇,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相知故事。

李杜当时居则同食,寝则同席,出则同行,形影不离。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写道:“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两人能够这样朝夕相处,足可见其深厚感情。

李白获罪于李璘,几乎面临着死罪,四面受敌,风声鹤唳。杜甫危难之时力排众议,写下十分感人的《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之,吾意独怜才……”患难中的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由此可见。

听到李白流放夜郎,杜甫积思成梦:“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李白获释后,杜甫未得到具体情况,忧思成疾,在《天末怀李白》中为他鸣冤不平:“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李白对杜甫同样情深意笃。与杜甫分别后,常常写诗以寄托对杜甫的无限思念:“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一次相聚,让二人情系终生。共同的命运让彼此用真诚友情相互温暖,相互关心。感动之余,想起了那句歌词: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

二、刘柳——芭蕉冷雨里的惺惺相惜

如果要为一对历经坎坷的知己相聚设定一个情境,那么,莫如是在秋雨如注的暗夜,寒意彻骨的窗前,一壶浊酒,几粒青豆,喜相逢!相见尽欢,人生苦难,都化在酣饮畅谈中。

在凄风苦雨中,刘禹锡、柳宗元就是这样一对天涯咫尺的友人。二人经历十分相似,一起进京考试,同榜登进士第。同朝为官,一起共事。一齐参与永贞革新,并肩战斗;共同创作诗文,趣味相投。后双双因革新失败一贬再贬。

共同的志向、共同的趣味、共同的遭遇,使他们结下深厚的友谊。顺境中,他们相互支持,相互砥砺;逆境中,他们彼此关心,彼此怜惜。

元和十年,二人再次被贬异地,歧路重别,以诗赠答,二人的惺惺相惜之情于一唱一和中得以充分表现。柳宗元作《重别梦得》:“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诗中回忆二十年来二人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人世沧桑,预感如今一别或许就是永别,希望能与对方离官归田,做邻居老翁。有诗云“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又有云“说尽向来无限事,相看摩捋白髭须”。柳宗元历经沧桑后,最渴望的就是与挚友刘禹锡一同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望天外云卷云舒。刘禹锡在酬答诗中同样表达了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深情:“去国十年同起召,渡湘千里又分岐”,“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现实中,二人此别竟成了诀别。元和十四年,年仅四十七岁的柳宗元含冤长逝。这时,刘禹锡正护送母亲灵柩回乡,当接到柳宗元去世的噩耗后,肝肠寸断、悲痛欲绝。他立即停下来为柳宗元料理后事。后来又几次以诗文寄托无尽之悲,并帮助抚养柳宗元的遗腹子,还将余生用于整理柳宗元生前的文章,编纂成《柳宗元文集》。

这种贵贱不相移,生死不相弃的友情实在难能可贵!正因难能,所以可贵。真是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三、元白——天涯芳草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

真正的友情是经得住任何考验的。世路愈是凶险,愈能见出友情的高贵与伟大。翻开唐朝的诗歌,我们会被另外一对友人的那份默契所感动。元稹、白居易,他们即使天各一方也能灵犀相通,命途多舛却始终休戚与共。

他们也有许多相同经历,同中进士,同朝为官,同被贬外,又同倡新乐府诗,志同而道合。白居易在《赠元稹》一诗中道出二人心有灵犀:“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因此,元白几十年如一日,亲密交往,从未间断。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元稹贬官通州,白居易谪居江州。二人隔月相望,鸿雁传信。当元稹听说朋友被贬官降职时,他病中惊起,愁苦万分:“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白居易千里之外,也临风怀想,鱼传尺素:“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相思成熬,苦思成梦。当元稹听说朋友梦中思念自己时,他病中梦非所想,悔恨交加,当即赋诗一首《酬乐天频梦微之》:“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当元稹接到朋友千里来信时,他泣不成声,老泪纵横,“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他异乎寻常的举动让妻女惊异哭泣,不禁猜想:谁的信让他如此激动,如此伤心?没有别人,唯有一个白乐天!

人之相识,贵相知心;人之相知,贵相挚诚。古代文人们共同的人生旨趣、命运悲剧让他们心灵相依;而一样的肝胆赤诚、肺腑相见让他们坚守住那株共同的常青树。就在这棵树下,轻风为他们拂去身上的尘土,白云为他们找回久违的笑容。于是,擦肩变成永恒。

猜你喜欢
高山流水元稹知音
知音
黄河之声(2021年16期)2021-12-14 03:02:02
顾致农《高山流水》
元稹:你不懂我的忧国忧民
百家讲坛(2019年2期)2019-07-18 13:56:04
共苦的爱
山水知音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
学生天地(2017年21期)2017-11-07 02:38:17
元稹与灯影牛肉
知音少,便做一朵未开海棠
赵学敏书法作品元稹《鄂州寓馆严涧宅》
旅游纵览(2016年10期)2016-10-13 23: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