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特级教师陈钟梁的设疑与提问艺术

2011-02-19 17:04:57邹凤翔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5期
关键词:蜂蝶全文语文

邹凤翔 (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手段。教师的提问能力、问题质量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很多著名特级教师都是提问的高手,作为实践“问题教学模式”的代表者,特级教师陈钟梁的设疑提问方式颇具特色和艺术性,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他的教学实践中,有很多堪称经典的问题教学案例,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突破一点,带动全文

陈钟梁在《惊风乱飐芙蓉水——谈谈提问设计》中提出,课堂提问设计要“突破一点,带动全文”。即通过对文章某一个点的巧妙突破,来实现对全文主旨意蕴的理解。

譬如在教学余秋雨的《道士塔》时,陈钟梁提出 :“‘我好恨 ’,这里恨的是什么?”再如 《雷雨 》中周朴园对鲁侍萍说:“你是侍萍?”接下去就什么称呼都没有了,而鲁侍萍称呼周朴园左一个“老爷”,右一个 “老爷 ”,在 “老爷 ”里面含有多少辛酸,多少苦楚,多少怨恨?陈钟梁提问:“‘你是侍萍’这个‘侍萍’应该怎么读?鲁侍萍称周朴园‘老爷’的时候,这个 ‘老爷 ’又该怎么读?”应该说,如果学生真的懂得了作者恨什么,就能完整地理解道士塔的深刻内涵了;如果学生能用恰如其分的语气读出“侍萍”和“老爷”,就能真正理解两位主人公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了。

这样的问题教学,教出了真正的“语文味”,当然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想做到“突破一点,带动全文”,需要教师深入文本,逐句逐段梳理文章、设计思路,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整体把握能力。

陈钟梁认为,“突破一点,带动全文”还需要注意完整性与连贯性。完整性,指的是“要给学生以总体的感觉,不要因为突破一点,而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零乱不堪”。连贯性,指的是课堂上提的问题与问题之间,应注意衔接与过渡。他把一个个问题形象地比作一颗颗珍珠,而珍珠与珍珠之间要有一条线把它们串连起来。所以问题要由浅入深、由点及面,逐步生发开去,以活跃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路。说到底,“‘突破一点’只是手段,‘带动全文’才是目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常常伴随着一到两个精彩的牵动全篇的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有效突破重点难点,推动师生积极互动,获得反馈信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于无疑处见疑,于一般中见特殊

在教学中,有的地方看似波澜不惊,提不出问题,似乎也没必要提问题,而陈钟梁却善于从无疑处见疑,于一般中见特殊。所以在课堂上,有的问题他引导学生去发现,而有的问题则是他自己故意创造,将矛盾引入课堂来增加认知冲突,犹如“惊风乱飐芙蓉水”,打破课堂的沉闷,增加课堂的灵动性。

比如陈钟梁上《心田上的百合花开》的时候,讲到“周围的草是如何看待百合的”,学生分析文本发现:“附近的杂草态度是吃惊嘲笑讥讽,偶尔飞过的蜂蝶鸟雀态度则是规劝”。陈钟梁紧接着问:“杂草与蜂蝶鸟雀对百合的态度为何不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了以下三点:1.杂草在附近,越是接近,越是同类,越是妒忌,而蜂蝶鸟雀则是偶尔飞过;2.杂草本来就丑陋,引不起别人的注意,而蜂蝶鸟雀本来就很美,惹人喜爱,二者地位不同;3.杂草终年生活在这里,生活是封闭的,而蜂蝶鸟雀总是飞来飞去,视面广,生活是开放的。看似简单的问题,老师却领着学生从生活与人性的角度进行了探索。一份理性、一份智慧就此在学生脑中深深扎根。

又如教《赵州桥》时,陈钟梁在黑板上画赵州桥的外形,故意漏画了小拱,然后叫学生评价他画的外形图好不好啊?好!美不美啊?美!但是对不对呢?它缺了几个小拱?要求同学把话讲清楚,缺在哪里呢?各自两个小拱!陈钟梁接着问:“在哪里呢?”学生答:“两边。”陈钟梁启发,“两边”不对,两边到了大桥的外部,应当是“两肩”,“大桥两肩各有两个小拱”,茅以升作为一个桥梁学家,创造性地用了这个“肩”字。从此以后,整个世界就出现了“肩拱”的专利,不能用“两边”。接着陈钟梁又拓展开去,补充说用“边”字用得“最好”的是陈水扁,陈水扁用“海峡两边”把两个部分各自独立了。通过画赵州桥的外形时故意漏画了小拱,而引发学生对“边”“肩”这两个看似很一般的汉字进行辨析,可谓于无疑处见疑、于一般中见特殊,让学生在饶有兴味的辨析中领悟到了汉字特殊的、丰富的内涵及说明文用语的准确性。

这种浅者深掘、于学生无疑之处见疑的设问,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养成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善于见常人所未曾见,想常人所未曾想。

三、关注最细小、最基本的问题

针对当前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大、越来越空的情况,陈钟梁认为,研究问题首先应该从细小的问题开始,然后带动全局。什么是语文教学最基本、最细小的问题?陈钟梁认为应当是围绕字、词、句,乃至于标点的问题。他认为,最原始的、最粗糙的、最基本的一些问题,往往是最有质量的,是最有语文性的。因为这些最细小的问题往往是全息的,所以语文老师对字眼的变化应当最为关注。

如在讲解《故乡》的时候,问作者在写闰土时用了一系列的省略号,这些省略号省掉了什么?抓住文中的省略号这“一点”,陈钟梁带领学生读出了“道不尽的知,说不尽的险,咀不尽的趣,淘不尽的奇。越不过的障,说不尽的涩,理不清的由,挣不脱的难”,读出了鲁迅在《故乡》中表现的 20年来整个中国农村破产的主题。

突破一点,带动全文;于无疑处见疑,于一般中见特殊;关注最细小、最基本的问题,是陈钟梁把问题教学更好地切入到语文教学内部的三点做法。但这三点并非是并列的,在陈钟梁的很多精彩设问中,它们实际上是融合在一起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灵活运用这三点,做到善于抓住问题,“突破一点,带动全文”应成为课堂提问的核心追求。

陈钟梁认为,一个人的思维总是以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而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怎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呢?高质量的问题是建立在深入文本的基础上的。从教师来讲,必须从教学要求出发,敢于对教材进行取舍和重新组合,精简教学过程和环节,适量增加教学容量;从学生来讲,首先要把书看懂,在课堂上师生再一起反复研读课文,共同质疑、释疑。然后才有可能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更好地去看书。所以,他坚决反对课文还没看完,或者匆匆看了一遍就草草开始所谓质疑解疑的做法。

实施问题教学,教师还要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以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只要能提出问题,首先应该鼓励,然后再慢慢提升问题的质量。再次,点拨学生善于解析问题。提问的热情被点燃,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势必参差不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来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要把重要问题的价值点评到位,让大家意识到问题的价值并受到启发,同时又不能损伤其他学生的自尊心,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成功者,充满成就感,培养和增强自信。最后,要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解决问题。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甚至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过:“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如果在语文课堂上,师生能在高质量问题的带动下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合作探究、过程方法就不会是一句空话了。

参考资料:

1.陈钟梁 《惊风乱飐芙蓉水——谈谈提问设计》,《中学语文》1985年第 2期。

2.桑哲《立足课堂,走进文本,建设语文——访中语会学委会副主任、特级教师陈钟梁》,《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年第 11期。

猜你喜欢
蜂蝶全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全文中文摘要
风机技术(2021年3期)2021-08-05 07:41:38
全文中文摘要
风机技术(2019年4期)2019-06-24 05:42:14
蓟州牡丹园
情人
阳光(2017年7期)2017-07-18 18:45:00
青年再造
南风窗(2017年9期)2017-05-04 21:04:27
杏花
构思精巧余味无穷 讽刺鞭挞淋漓尽致——再谈“虚荣”贯穿《项链》全文
语文知识(2014年5期)2014-02-28 21:59:59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