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展青(浙江省杭州市建兰中学)
初中阶段本应是学生作文能力获得迅速成长的最佳时期。但目前,许多学生在三年里,作文水平的提高相当缓慢。主要问题在于现在的作文教学过于偏向写作技法,而忽视了取材、立意等“主干”。许多学生一到作文课就觉得没话可说,只好不断地运用好词好句编写一些陈旧的故事。
从语文学科来看,“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强调多读多写,注意文章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写作技巧方面的指导,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此非常重视,认为“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正确。”所以,在作文指导中,强化思维训练,对于拓展写作思路、提高表达极为重要。
初中三年是一个学生思维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而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对此,我们不妨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对学生进行培养或训练:
作文思维应该具有广阔性。所谓“广阔”表现在一个人能全面地看问题,善于观察事物之间多方面的联系,从多方面找出问题的本质,从而获得较多的思维成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散性思维”。张志公先生指出:“古代学者一向主张训练学生作文要经过‘先放后收’的过程。”因此,训练学生思维首先要从发散思维开始。
比如,笔者曾以《“圆”像什么》为题,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进行多文体对比写作练习。学生可以写成科学小品文,生动而有趣地介绍圆的特征和应用;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以圆为某种象征成功的花环或失败的陷阱、一无所有或丰满充盈、表结束的句号或表开始的零,写成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还可能由“圆”想到“圆滑”一词,构思情节,写成一篇讽刺性很强的记叙文,去刻画一个圆滑者的形象;还可以对麦哲伦航海做个想像,假设自己是船上的一名水手,见证了地球是圆形的等。通过对思维的扩充,学生的作文内容就随之丰富。作文时,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就能在同一作文题中,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写出不同体裁、题材或立意的作文。这样的发散性思维训练,会让学生突然发现自己头脑中的材料非常丰富,先前储存在大脑中的材料一下子被激活。
作文思维应该具有流畅性。所谓“流畅”,主要是指思维活动的过程顺畅地、连续地进行,不出现阻塞、中断、逆转等现象。我们通常说一篇文章“思而有路,行文有序”,其实就是指作者的思维流畅。如果学生的思维流畅,那么写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就能做到内容杂而不越,多而不散,文脉贯通,文章变化自如而又浑然一体;写议论文,就能自然得体地起承转合,随心驾驭各种论述结构并与自己所掌握的材料相契合。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就常常着意于思维的流畅性,教会学生把写作初期那种随意、分散、具体、杂乱的思考,变成定向、集中、概括、条理的思考,从而写出思路清楚、层次分明的作文。
比如,在初中阶段,议论文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尤其是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了在议论文起草练习中训练学生的写作思路,我曾经教给初学议论文的学生三个步骤: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而在论证“为什么“时,可以找正面的论据,也可以从反面提出异议。同时,建议学生采用总分的结构或者正反对比的角度。是什么,就是正面提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为什么,就是阐明为什么要这样的理由;怎么样,就是分析怎么样才能做到这样。
在作文中,我们还应该重视思维的深刻性。所谓“深刻”是指善于钻研问题,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具有思维深刻性品质的学生,能从别人看来简单甚至是萌芽状态的现象中,揭示出问题的本质。与深刻性相反的是肤浅,这样的学生常被一些表象所迷惑,看不到问题的本质。
如有一次以“秋天”为话题作文。很多学生或者写秋天的景色,或者写秋天的一次经历,或者写秋天收获的喜悦。但有一位同学写道:“秋天的美是一种凋零的美、落叶的美,也是一种坚持到底的美……也许,画家笔中的秋天,不再是十分明亮的色调,也许会是一种暗淡一些的、深邃的暖色调,他是柔和的,有深度的,是一种积淀了华丽的过去,又向往明天的生机的感觉过渡,我们不该遗忘他的美,更不该轻视他的存在,虽然他的确是悄然而来,又默默离去……”这位同学的文章除了文笔优美,以及对于散文文体驾驭自如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立意深刻。“落叶时更显风华”这既是标题,也是中心,富有意蕴,而且大气。文中将秋天之景和作者对于秋天的理解写得水乳交融、交相辉映,同时也脱离了对于秋天的大众化理解,显得独特深刻。
千古文章意为本,文章应该有“意”,而且应该有深刻的“意”。作文教学中,反复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用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事物,抓住问题的实质,用发展的眼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学生写出的作文一定会有深刻高远的立意。
在作文中,我们还应该追求思维的独创性。所谓“独创”主要是指思维成果新颖独特,也就是说要有独立的思维习惯,有创新的意识,勇于发表独特的见解,不盲从,不人云亦云。学生写作如同其他创造性活动一样,也是一种创造。在作文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有利于他们选择新颖的材料,写出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认识。如一次随笔练习,以“环保”为话题,有位同学创作了一篇短小精悍却寓意深刻的文章《草儿的价值》:
21世纪:一文不值。
23世纪:“观众们,当今世界上野草的数量已经不多了,希望大家加以保护!”
25世纪:“出售珍稀植被——草。5000元每平方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呀!”
27世纪:逮捕令:“日前一大盗从世界珍品博物馆中盗走了科学家们花费10年时间才找到的几乎灭绝的植物——草。”
29世纪:“妈妈,什么东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宝宝真聪明,这个问题科学家也正在研究。据说是描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植物的。”
这样的表达,让读者读到了崭新的韵味。为什么能达到这一效果?主要是因为作者思维独到,能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将人们经常用的情节略去,通过想象草在若干个世纪里的价值变化来反映地球植物的衰竭,从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如果能经常性地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学生作文就能标新立异,从不同的角度去精选材料,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来。
总之,在当今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思维”这一核心问题,对于思维的训练予以一定的强化,不断挖掘学生的思维品质,最终提升其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