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长春 (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中学)
学校正在进行“问题链◦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大赛,听了近十节青年教师的语文课,对“问题链”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产生了一些担忧。其实自从学校推进“问题链◦导学”以来,对于语文课堂需不需要问题链的争论一直进行着,不少语文老师都认为“问题链◦导学”只适用于理科,而对文科尤其是语文课堂而言,实施起来困难很大,甚至有人认为语文课堂根本不需要问题链。笔者觉得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
语文课堂是什么?是杂草丛生的荒野还是精心修剪的花园?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花园。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有不少教师把语文课堂变成了荒野,而且认为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美其名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由、自主、自在地成长。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真正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当然应该是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种开放的课堂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情境安排、路径引导、情感激发等有力的举措,要达到这一标准是根本不可能的。“以生活为主题,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主旨”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师是语文课堂“花园”中的园丁,在他精心规划、修剪、施肥、浇水、锄草之下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有活力、异彩纷呈、百花齐放的课堂。
有人认为,语文课就是教师将学生领到一个水草丰美的所在,让学生自由地汲取营养、获得知识,这种放羊式的课堂很多时候也被贴上了“新课程”的标签,听起来很具有吸引力,其实这样的课堂忽视了几个方面。其一,忽视了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教师放任自流,把文本或材料丢给学生,自由讨论,学生因为能力不够只能浅尝辄止甚至理解错误,尽管课堂气氛热闹但实质上没有解决问题;其二,忽视了语文学科内在的特点。语文学科是智慧和情感的共存,知识与能力并重,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完全采取放羊式教学模式,学生肯定不能全面获得语文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增强了而是减弱了;其三,更忽视了语文教师的引领作用。语文教师不能仅仅是牧羊人,更应该是引领思想、训练技能、培养习惯、主导情感的驯羊人,他不能不管羊群中的个别对象,他要因材施教、言传身教,他还要注重方法、讲究效率、获得成果。语文教师必须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让语文课成为一个集牧场、训练场、实习场于一体的秩序井然、效率显著的综合基地。
“语文即生活。”“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这是诸多语文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些话很正确,也道出了语文的本质。但语文课堂不能完全等同于生活,我们只能说语文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生活,语文课堂上我们更应该关注语文本身,或者是兼顾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而不能置语文知识的接受和能力的培养于不顾。如果只注重生活的方方面面,那这样的课堂只能是大杂烩或流水账,不仅毫无特色、杂乱无章而且味同嚼蜡、让人厌恶。语文课堂是特殊的生活,是浓缩的生活,是富有文学性、思想性、情感性的生活,要让课堂成为这样的生活,教师的主导和精心设计是至为重要的。
语文课堂的整体问题链设计跟其他学科应该是共通的,从“问题的发现”到“问题的解决”再到“问题的感悟”,这是一个规律性的操作流程。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课堂和其他课堂特别是理科课堂的差异性。相对于理科更讲究理性和逻辑思维而言,语文课堂的思维更感性且更具发散性,语文课堂的问题链也有别于理科课堂的问题链。语文课堂的问题链可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节语文课的设计,需要有起主导作用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在语文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和支撑作用的,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与一般的“碎问”相比,“核心问题”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第一,“核心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可以带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课堂上常见的“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回答在它面前无能为力。“核心问题”的存在使课堂充满了生命力。第二,“核心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需要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核心问题”要形成主体架构的“问题链”,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学的一定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第三,“核心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构建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通过“核心问题”有机组合形成的“问题链”,在达成教学目标和解决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问题上起着关键作用。
例如,教授苏教版高中散文选读教材《怀念红狐》一文时,教师设计了三个核心问题: (1)红狐做了哪些让人感动的事? (2)人对红狐先后做了哪些事? (3)为什么要怀念红狐?这三个问题可串联起全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文本“狐”与“人”的双线结构,同时深刻理解本文的情感主旨,并领会了本文细节描写、对比和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这就是“核心”问题链的价值所在。
一节高质量的,环环相扣的语文课,只有几个“核心”问题构成的“问题链”还不够,还必须要认真设计好核心问题和枝节问题之间的联系和链接。每个核心问题的解决都不是一问一答就能完成的,围绕核心问题需要设计一系列的枝节问题,通过一个个枝节问题的解决,最终突破核心问题。
例如教授《过秦论》,找出并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核心问题,为解决这一核心问题,设计一连串的枝节问题: (1)文章哪些段落写了秦的攻势? (2)秦以雍州僻远之地,为什么能对东方六国频频发动攻势,并取得胜利? (3)文章哪些段落内容写了秦的守势?秦为什么会转入守势? (4)秦得天下后对内采取了哪些守的措施? (5)秦以一州之地战胜了强大的六国之师,统一了天下;然而却亡于势单力薄的陈涉起义,为什么?解决了枝节问题,中心论点也就自然而然理解了。这种牵筋式提问,要引导学生善于在众多矛盾中找到主要矛盾,并抓住缰绳不放,直到解决问题,达到目标。在语文课堂上,核心问题是最佳突破口,它往往是文章感情的升华点、思想的闪光点、主旨的凝聚点、结构的衔接点和内容的核心点,这些“点”是带动全篇的关键,而枝节问题是面,精心设计好“核心——枝节”问题链就能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
语文从生活中来,还要回到生活中去。因此,在组织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之外,还要有向课外延伸的意识。如何在课堂上抓住时机向课外延伸?如何将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获得真正的能力和情感体验?这就需要建立“课内—课外”问题链。
例如,在课堂上教学《报任安书》和 《渔父》之后,通过“对司马迁隐忍苟活的原因探究”和“屈原为什么要怀沙投江”的两个重要课内核心问题的处理过渡到“对人生生与死意义的探讨”的课外探究活动,形成一个由课内向课外巧妙转换的问题链,从而建立课内课外的有机联系,既巩固了学生的课内所学,又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进行思考和探讨。
高中语文课堂需要问题链,有了问题链的语文课堂会更加高效和有序,会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和素养的把握,会更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建立。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语文课上使用问题链,要符合语文学科的规律,适时变通和调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从而让语文课堂真正充满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