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源(江苏省宿迁中学)
纵观这两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目,从《品味时尚》到《绿色生活》,可以发现题目贴近生活,关注民生。不仅体现了哲理性和思辨性,而且具备了人文性和现实性。由此可见,出卷者的意图再明显不过了:他们希望中学生能关注现实,积极思考;从现实中取材,发现生活中的诗意;从思考中突破,迸发智慧的火花。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所张秋玲教授在一次高考试题评估会上说:“从最近各省作文的命题点来说,作文的考察点有两个,一个是感性的抒情,一个是理性的反思。”笔者认为即是弘扬生活真情,彰显智慧火花。
笔者根据多年的高中作文教学经验和多次批改高考作文的经历,有以下几点反思:
我们从这几年的高考题目发现,现在的语文学习越来越重视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对时事的关心度。而我们还有很多学生一味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写作文就只能想到古人古事。高考作文内容的集体撞车,正说明了学生们生活的贫乏、思想的贫血、题材的贫穷。因此,这两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在暗示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笔者觉得,有些中学生作文水平一年不如一年。很多学生反映,自己在高一、高二时喜欢写作文,有话可说,到了高三反而不知道写什么了,写出来的作文千人一面、干瘪枯燥。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困守在学校中,每天过着枯燥乏味、单调紧张的生活,没有时间看书阅读,没有机会了解世间百态,试想,没有生活的来源,没有思想的积累,没有眼界的拓展,学生如何能写好作文、学好语文?虽然学生平常多加阅读,就能掌握丰富的材料,但更重要的是多思考。这里的思考不是用别人的文字和思想思考,而是应该多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将掌握的材料进行挖掘、剖析,把最深层次的东西提炼出来,为己所用。所以,我们在鼓励学生多读书的同时,还要采用合适的方式来督促他们学会思考、学会比较、学会提炼,最终把书中的精华化为自己的思想。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我,在文章中写出时代的精神和人性的闪光点。只有实实在在地写出东西了,感情才能有踏实的着落。高考作文题,体现了出卷者引导中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意图,并希望学生写出一点思想和境界来。以去年的一篇满分作文为例。这篇作文从“名牌之时尚——只买贵的,不买好的”,再写到 “口之时尚——超女快男P K”,最后写到“头之时尚——理爆炸头、超女头”,写到“手之时尚——写博客、玩文学”,思路清晰,内容充实。如果该考生不关注现实社会,只是埋头苦读,可能也和其他的考生一样无事可写、无话可说。
教过高三的老师大多会有一种感慨,高三一年的作文训练白教了,学生掌握了那么多的技巧、方法,几乎没有用处。我们往往都有一种不放心的心态,认为讲得多,学生就会考得好,但事实并非如此。笔者觉得高三再紧张,也要每周都抽出时间让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关心时事。对于一些典型的课外阅读材料,我们也可以从技巧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还可以印发一些评论文章给学生看,引导他们多角度、深入地思考问题、挖掘事件的意义,学生也许收获更多。如果我们单从应试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训练,作文仅有个躯壳,是得不了高分的。有专家说:“整个社会都应该反思教育,不能再忽视学生心灵的成长。”也许这两年的高考作文平均分较低,给考生、家长、老师、社会带来了痛苦,但笔者相信,阵痛过后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应该是值得我们期待的。无论高考作文如何发展,只有从生活的细节入手才能有话可讲、有事可写,抒发的情感也才能真实、饱满、感人。
可能有人会说,目前中学生的生活的确很单调,但有的学生也知道得不少,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小事他们都知道,但为什么写不出来、写不深刻?笔者觉得这跟学生精神家园的贫瘠、情感世界的荒芜不无关系,除了叹息、担忧,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反思、反省。从学生高一写第一篇文章开始,我们就开始用应试作文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告诉他们如何拿保险分,告诉他们要隐藏自己的写作个性。这样机械的训练,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相反,时间长了,学生虽然确实掌握了八股文章的写法,但写作兴趣却越来越淡薄,情感思维越来越僵化,写作个性越来越削弱,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受到压制,漠视社会现实人生,精神家园也就贫瘠、荒芜。
从每年高考作文的批改结果来看,同等水平的作文,记叙文的得分要高于议论文的得分。考生只要能够叙述一次经历或一个故事,最后能谈谈自己的感想和理解,只要不是卷面太过潦草、文笔太过稚嫩、故事太过荒唐,一般得分都会比同等水平的议论文高。何永康教授在大大小小的讲座、文章中一直在呼吁、提倡中学生写自己日常生活的“记叙文”,道出自己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而且要“原汁原味”。从培训样卷中的多篇优秀记叙文可以看出,江苏省高考作文更欢迎生活气息浓厚、贴近生活实际、反映生活真实的文章。
对于天天过着三点一线的单调乏味生活的中学生来说,自己的身边真的无事可写,无情可抒,但老师如果能够指导他们真实、真切、真诚地去体察生活,引导他们多积累写作素材或生活素材,多独立思考,鼓励他们每天写一点,每天记一些,每天想一下,日积月累,学生身边活生生的素材就会多一点。这样的训练多一些,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生活,而不总是把眼光不自觉地投向故纸堆。学生多花一点时间来体验生活、关心时事、阅读书籍,他们获得的自我充实、自我感悟远比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的知识更有价值。这样也许就能让作文真正回归现实,回归生活,尤其是回归学生的现实。当我们把学生思想上的枷锁解开来,让他们在自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让他们的精神家园重新生机勃勃、情感世界重新丰富饱满,也许他们就能写出真正的诚挚之文、性灵之作。
关于议论文的写作,我们多年来都在训练学生写中规中矩的三段式的议论文,这种文章容易上手,学生学起来很简单,练习几次,大多数学生基本都能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但这种作文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千篇一律,内容空洞,事例雷同,缺乏对事件的深入思考。有的文章看似文笔不错,但华丽的文字掩盖不了情感和思想的“贫血”。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思想扭曲了,作文陷入“假、大、空”的泥潭。何永康教授不止一次地提出,议论文写作要“机智一些,要设法采用巧妙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由头,要潇洒一些,要泼辣一些,等等”。所谓“由头”,就是要求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或熟悉的事件中找到一个与题目有关的事件或现象,作为引出观点的引子;所谓“杂文味”,就是语言要犀利一点、智慧一点,有自己的思想和声音,而不是人云亦云、机械陈述。何教授还在《扬子晚报》上选了一篇文章作为议论文的范本,这篇文章就是 2005年的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专家是这样来评论的:一篇好文章,应该追求“三独”——独立思考、独家发现、独特表达。这三点,《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都做到了。首先,面对“凤头、猪肚、豹尾”这个话题,该考生想到了“厌恶过程而只求所谓的结果”的时弊,又想到了“西天取经”的故事可以作为自由发挥的由头,这就充分体现了他的“独立思考”。取经之路为什么少不得妖魔?作者的认识有三点——“患难见真情”“出门长见识”“征程即真经”,这无疑是他的“独家发现”。至于“独特表达”,就更鲜明了。文章既有浓郁的杂文味,又是相当规范的议论文。三个分论点层层递进,很有见解,很有力度;结尾处则眼观现实,痛下针砭。由此可见江苏省阅卷专家们对优秀议论文的标准。
以去年的一篇满分作文为例,小作者在开头先破传统,“‘低碳’,‘绿色’,其实就是近年来的舶来品。对于我们这样的穷国家,沾上洋字的词或是有点血缘关系的,除了‘洋鬼子’,都是好东西。然而换一个角度,其实也是奢侈品。很显然,我们不可能强求美洲土著改烧天然气,也不能强迫一个辛苦多年才买上轿车的白领使用清洁的氢能源。这样想,‘绿色生活’和我们平头老百姓似乎毫无瓜葛了。”语言机智、犀利,反弹琵琶,显示了小作者独立无羁、不人云亦云的思维,开头精彩,一语中的。接着在下文条分缕析、层层剖析,进而提出“绿色生活不能面面俱到,但可量力而为”的论点,妙语连珠,行文从容,全文显示了小作者独到的批判力、敏锐的洞察力、严密的思辨力。当然,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大量的普通学生还是首先要学会写一篇典范的议论文,但在文章层次已经较清晰、语言已经较流畅、事例已经较充实的基础上,我们是不是也能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事件背后的东西、更多地关注现实人生的价值,语言再泼辣一点、行文再个性化一点,也许学生就能写出跟别人不太一样的议论文,鲜活的思想也能在文章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也许这些训练非一朝一夕即能完成,操作起来可能难度很大,但与其困守在那种套话作文中拿不到好的分数,不如尝试一下改变方向,多研究专家们提供的范文,说不定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有新的突破。
高中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但笔者相信,只要语文教师能够真正将学生的阅读积累落到实处,引导他们多关注社会、人生,鼓励他们多思考、分析;社会、学校、家庭能够解开学生身上的精神枷锁,让学生获得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那么作文教学的前途就一定是光明的。
参考资料:
1.张志敏《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考试(教研版)》2009年第 6期。
2.孙如明《套话作文的终结和写实之风的回归》,《新高考 》2007年第 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