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丹青绘美景——景物描写技法刍议

2011-02-19 14:01:37安徽谢建武
作文教学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朱自清老舍美景

安徽 谢建武

多年来,中考作文一直以记叙文为主,而我们知道,记叙文要用叙述和描写两种表达方式,可很多考生作文只会叙述,不会描写,结果作文干巴无味,好似流水账。可见,描写手法在中学生作文中的重要性。其中,景物描写尤其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在中考作文中有一段出色的景物描写,好似在少女颈上围上一条粉红的纱巾,文章立刻青春洋溢,神采飞扬。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景物描写技法,供参考。

一、五官开放,多兵种作战,绘形绘色绘质绘声绘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阶段目标中规定:7~9年级写作要能做到“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大自然本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把它淋漓尽致地描述出来,只能用丰富多彩的手法去再现它,在这方面文学大家朱自清的《春》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在这一段“春风图”中,朱先生运用娴熟的“五官开放”手法,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写得看得见——“泥土、青草、花、鸟儿、巢、繁花嫩叶……(视觉);摸得着——“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触觉)”;听得见——“唱出婉转的曲子……嘹亮地响着……(听觉)”;闻得到——“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嗅觉)”,让读者如沐春风,陶醉自失。那么,我们中学生在作文中为什么不能试一试?用自己的眼、自己的耳、自己的手、自己的鼻子把大自然的美景立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呢?

二、找准特色,以变应变,绘此时此地此境之景

世间万物都是“此”而非“彼”的,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就像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自然美景亦如此,所以我们在描写的时候就要写出是“此”而非“彼”的地方来。在这方面我们应向老舍先生学习,在《济南的冬天》这一文中,老舍先生就紧紧抓住了济南山的“小、秀气”来尽情描绘: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你看,老舍先生连用五个“小”字,突出济南山的特点,正因为山小,所以才能配以“小摇篮、小雪”呀!读到此,我们不禁感叹:“多么可爱的小山啊!”

不仅如此,同一景物因为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也会呈现不同的特色,所以我们还要会描写景色在此时、此地、此境呈现的特色。抓住了“变”就抓住了“此物”,抓住了联系,就抓住了整体。就像看人,我们盯住了他此刻的“笑”,就猜出了他的心理,理解了他此刻的举动,知道了他背后的故事。比如我们写校园的景色,就要注意,不同时间校园的景色就会不同,早晨的校园“同学们三三两两骑着自行车闯入校园,把校园从睡梦中惊醒,到处人影攒动,欢声笑语。有的在打扫卫生,有的在操场上跑步……”突出一个“动”,写出了同学们朝气蓬勃和火热的校园生活。而傍晚的校园则“又恢复了平静,冷冷清清下来,时不时有几个打扫卫生的同学疲惫地从教学楼上下来,骑着自行车迅速消失在暮霭中,只有偌大的教学楼上还有几盏电棒在昏暗的半空中眨着眼睛,空荡荡的校园里只听到枯叶在路上翻滚发出的嚓嚓声……”。全力在体现一个“静”字,展现了校园生活张弛有度,和谐温馨的一面。

三、三个结合,方位清晰,化静为动,虚实相生

就是就我们在具体组织文字描述时,要做到上下左右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让我们来看一段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朱自清《春》的片段: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鲁迅不愧为描写的高手,且看第一个“不必说”,由地上的菜地到半腰高的栏杆,再到半空的大树,最后到树巅的果子,从下而上;而第二个“不必说”从树上的鸣蝉到半人高的油菜花,再到地上的野草,自上而下。立体感全方位,把一个活灵活现的百草园搬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有目不暇接之感。第一个“不必说”举的全是静止的事物,第二个“不必说”全是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动静结合,情趣盎然。

朱自清更是把虚实结合用到了极致,由眼前的繁花似锦联想到了未来的果实累累,一下子拓宽了时空的限制,从有限到无限,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内涵。

四、一个终极,景中有“人”,情景融合,物我同一

景物描写的最高境界要算景中有“人”了,这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景中有人的身影,人是万物之灵,有了人就有了活气和生机。朱自清在“春雨图”里,有意点缀了“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这几句,给春雨图增添了几分温馨之感。第二层次是要有人的生命感,用看人的眼光去平等观察环境中的一草一木,结果你就会发现笔下的万物就有了别样的风采风韵,“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储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在老舍的笔下孕育出了有情有义的“水、水藻、垂柳”。在写作实践中我们常常用拟人手法来达到这个目的。第三层次是要有人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情”人眼里出“美景”,“景”是躯体,“情”是灵魂,情境交融犹如借尸还魂,有了灵魂的景物描写顿时神采飞扬,我们来看下面两段描写:

秋天的校园也充满诗情画意。树叶变黄了,也变得调皮了,时不时从树下读书的同学脸旁飘过,甚至还有几片停在了同学的头发上,让人忍俊不禁。树叶儿好像故意要与树下扫地的同学嬉戏,刚刚将地扫完,不一会儿又落满了树叶,它可真调皮呀!我爱校园秋天。

秋天的校园让人伤感。树叶儿全变黄了,不断地飘落下来。校园道上满是枯枝残片,走在上面伴着吱吱的压碎声,使人心生凉意。一阵风吹过,地上的残叶随风飞舞,让人心眼迷离。一会儿,校园里又飘起了绵绵细雨,我心里不禁打了一个寒战。

同样是校园的景色,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原因只有一个:此“景”全非真景,乃表现作者心理的“情”景罢了!

猜你喜欢
朱自清老舍美景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6:22
北平的秋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华人时刊(2020年19期)2021-01-14 01:17:04
筼筜美景
海峡姐妹(2020年10期)2020-10-28 08:08:38
独特美景
学生天地(2020年32期)2020-06-09 02:58:02
老舍的求婚
北广人物(2018年10期)2018-03-20 07:16:02
海洋美景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幸福(2016年6期)2016-12-01 03:08:31
田园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