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周桂芬
文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反映的产物。我国文学批评家刘勰也在《文心雕龙》中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强调了“物”——客观世界、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但现在的小学生生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显得有些单调枯燥,加上小学生观察事物“大而化之”“熟视无睹”的特点,许多学生习作刚起步就“无米下锅”,谈“作”色变。因此,教师帮助学生找到“米”就成了当务之急,擦亮学生的双眼,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习作的素材便成了习作起步阶段的主要任务。
朱洪祥在《活动作文新探》中说: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或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通过参与各项活动,获得一定的生活体验,使作文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倾吐的过程。活动,在学生和习作之间架起了桥梁。在作文教学中,我也尝试着以“活动”为抓手,让学生先“活动”——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赛一赛——再将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说一说,写一写。这样,不仅解决了习作内容,还有助于学生的习作写出真情实感,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但当我们要学生到生活这个“源泉”中去取一些“水”时,却发现学生大多没仔细观察过,取不出!这时,我们就可以在课堂上再现生活中的场景,指导学生观察,学习观察方法和言语表达。
我曾在教室组织学生进行洗红领巾活动,让每个学生亲手洗一洗。教师则指导学生一边洗,一边观察,一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观察的。要告诉学生观察必须有顺序,看做这件事有几个步骤。观察要有重点,最重要的是哪个步骤。要多渠道观察,耳听、鼻闻、手摸,必要时还可以嘴尝。观察时还要思考,如他为什么用手指捏着红领巾的角搓个不停?原来那里特别脏,得进行“歼灭战”。观察时还应想象,那白泡沫像什么?像调皮的白色精灵,跑上跑下就把红领巾上的污渍赶跑啦。
对于要重点观察的部分,我就采用摄影艺术中的“镜头定格”、“慢放画面”来进行。所谓“镜头定格”,就是对教学情境中的重点或细节部分,作表情的定格和动作的适度夸张。这样便于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进而准确地表达。“慢放画面”,即放慢动作的速度,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使转瞬即逝的现象或过程清晰地重现在学生面前,使其表达得更加具体。边“定格”、“慢放”,边引导学生说话表达,在教师的启发、点拨、引导下,使学生掌握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如搓红领巾时,胡歌同学歪着脑袋,斜着身子,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双手抓着红领巾使劲地搓,“刷刷”,“刷刷”,手上的肥皂泡越来越多,搓了好一会儿,胡歌把红领巾拎起来仔细一看,“唉”长长地叹了口气,摇摇头,耸耸肩,引得大家哈哈大笑。他又拿起肥皂使劲地涂,鼓着腮帮捏着一个地方用力搓,突然,眼珠子一转,轻轻朝红领巾上吹了一口气,又埋头狠狠地搓起来。大家笑得更起劲了。我估计这个情节会成为学生习作描述的主要对象,就提醒学生:“你们看,胡歌的动作先是怎样的?脸上的表情呢?”“后来又有什么变化?”“看清楚了吗?如没看清楚,请他再来一遍。”就这样放慢“镜头”,分解动作,使这个表象在学生的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让学生描述这段场景,使语言与表象建立起更稳固的关系,这样学生习作时就能选择更恰当、生动的语言来描述。
当生活的场景在课堂中再现时,当观察成为学生的习惯,当语言能准确表达观察到的生活这个源泉时,自然会使文章这条溪水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习作教学研究显示:习作除了要有一定的文字基础和生活积累外,还需要有起码的创作冲动,也就是需要激情,需要有一个兴奋点。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只愿意干他们感兴趣、喜欢做的事情;他们的情绪不稳定,难以持久关注,经常发生变化;他们只对即时即地的事情有体验,能产生兴奋。
基于这些,我就将游戏(包括竞赛、表演、辩论、模拟等等)——这一学生最喜欢、最轻松、最激发热情的形式引入课堂,让学生参与,使游戏情境充分展开和激化,使游戏过程充满欢乐,让所有的学生耳濡目染、身体力行、尽情欢畅、忘乎所以,甚至忘记课堂纪律的约束!游戏结束后,再要求学生进行习作练习,记录下刚刚发生的一切。由于他们的神经系统仍处于极度的兴奋状态,刚刚发生的一切在大脑皮层尚留有极为深刻的印痕,因此,就能较顺利地记下几分钟之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我曾组织学生进行过一场拔河比赛,由于学生亲身经历,而且事关胜负,体验特别强烈,习作中真情流淌。有的写道:“当裁判员一声令下,双方队员使出全身力气往后拉,他们个个咬紧牙,闭着眼,脸涨得通红。他们有的双脚挺直,身体向后倾斜,几乎与地面平行;有的索性转过身体,像拉纤一样向后拔……”有的写道:“我使出吃奶的劲向后拉,恨不得把全身的力量都压在绳子上,不让绳子移过去。但事与愿违,我感到一股巨大的力量在向前拉,没等我回过神来,绳像刀割着我的手,人像木桩一样向前倒去,我们输了。看看我红红的手心,我真希望我是泰森。”
吹泡泡、画鼻子、传话、袋鼠跳、演哑剧、模拟新闻发布会……都走进过我的课堂。游戏时,学生们有的全力参与,热情投入;有的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的作壁上观,分享快乐。此时,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每个人的神态、动作都是那么自然、活泼,散发着童真、童趣。游戏愉悦着他们的身心,激活了他们的情感,产生了一吐为快的创作热情,文字如滔滔不绝的江水一泻而下,不但通顺畅达,还常常有神来之笔,令人惊叹不已。
游戏是人生的必须,以它的特质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语言表达成为学生与人分享、抒发情感的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大自然是神奇的,春夏秋冬,日升月落,它不断地变化着,向人们展示着它的魅力。大自然是广博的,花鸟鱼虫,日月云霞,无不展现出它的多姿多彩。做为教师,就要善于捕捉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发现,去体验,去享受。
学生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会发现本来熟悉的事物会因为专注的观察而美丽。春天到了,校园里万物复苏、春意盎然。于是,我提议学生写一写眼中的春天。练笔本交上来一看,发现很多学生没有好好地去感受春天的美,还有的干脆仿照作文书上的写法,从燕子写到小河写到垂柳,缺少独特的发现。我就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春天,比比谁的发现最独特,最能反映春天。再次翻阅练笔本,学生的发现可谓精彩纷呈:“……雪松那针状的叶里长出了米粒大小的绿芽。绿芽在妈妈的怀抱里无忧无虑地生长着,多么幸福呀!我好羡慕哦。”“有一天,我发现香樟树的枝头开出了嫩黄色的花。可走近仔细一看,我发现自己看错了,原来香樟树没有开花,而是长出了嫩芽、嫩叶……”“告诉你吧,那黄澄澄的草坪里藏着秘密。翻开枯草,你会发现里面躲着嫩绿的草……”读着这些,我满心喜悦,我们就进行了“最美的春天”评比活动,还将获奖习作发布到学校网站上。
一次语文课上,我即兴让学生说说对早上大雪的感受,有好几个同学说已经观察了下雪的情景,准备写小练笔。当学生开始对本来熟视无睹的自然现象关注起来,当一双双慧眼开启的时候,灵感和情趣就纷至沓来了。在每周的小练笔中,有了植物的连续观察日记,有配着插图的诗歌,有写蜗牛、蚂蚁的童话等,有对月色、云霞的吟咏,读之如饮甘泉,感到清爽、自然。
在这样的习作活动中,学生开始有了这样的认识:原来自己的身边就蕴藏着大量的写作素材。而学生写作面的拓宽和写作意识的激发,比写作技巧的提高有更重大意义,自然也带来更精彩的习作。
通过“活动”这个习作的抓手,帮助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激活写作情感,积累习作素材,让学生习作时轻松、愉悦、顺畅,习作训练才更扎实有效,习作水平才会不断提高。习作因活动更精彩!
[1]朱洪祥.活动作文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