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养中学生作文起草能力的思考与探索

2011-02-19 14:01:37江苏
作文教学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草稿中学生文章

江苏 陶 军

多年来,如何起草作文一直是困扰中学生的难题,如何处理好平时作文和临场作文的关系更是新课改背景下广大教师和学生必须面对的课题,对此,我以为:

一、准确把握中学生作文起草的心理特点

提高中学生作文起草能力,应准确把握作文起草的心理特点。起草通常包括打腹稿、列提纲、写草稿等环节。它是学生审题立意、选材组材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实践过程,是构思活动的外在展现。按照高级神经活动气质类型分类,大体可把学生分为灵感型、主动型、迟缓型、被动型几种。观察那些灵感型、主动型的学生起草作文时多是先苦思冥想后跃跃欲试,这些多是胆汁质、多血质型的学生;而迟缓型、被动型的,则会瞻前顾后,他们大多属黏液质、抑郁质的气质类型。其中灵感型的学生,常常是想时短而写时长,“灵感”一到,多不愿起草而直接成文。主动型的学生虽跃跃欲试,却迟迟不敢下笔,写成后自己也不愿再细看。至于迟缓型、被动型的更是迟迟不能下笔。时间一长就会觉得作文没多大意思而兴趣大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学生开始时都有望“文”止步的心态。教师要想打开学生这个“心结”,让他们每次作文都想写、乐写,就必须从增强自信、激发兴趣入手。教起始年级习作,我往往不急于传授写作的有关知识,而是提前搜集本校或其他学校学生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让他们明白,只要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就是写作文,使学生产生“他们行我也能行”的念头,借此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另外还要注意营造激发写作兴趣的氛围。学校有几个高年级学生写作功底不错,时不时在有关刊物上发表些“豆腐块”文章,听说他们经常跟同学分享写作的快乐。我适时把他们请到班级来谈谈文章发表后的感受,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然后我不失时机地布置学生写一些听后的感想和体会。通过增强自信心,激发写作兴趣,然后再逐步讲授有关写作知识,学生就会想写、乐写。为培养训练习惯,每学期初我要求每人准备一本旧练习簿,但要装订“精美”一点,用它来起草作文。这主要是考虑到利用旧练习簿,每次练笔,不至于舍不得落笔,因装订“精美”一点,又不至于像在普通草纸上那样随心所欲。过去起草后随手丢掉草稿,现在修改有了底稿,为自改互改提供了条件,也容易养成认真写作的良好习惯。学生能常看到手稿中文笔的长进,更容易激发写作的兴趣。

二、着力培养中学生作文起草的清晰思路

在写作过程中,不少学生抱着“作文作文,边想边誊”的思想,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这很容易造成写作思路不清。即使是“灵感型”的学生,兴趣所至则洋洋洒洒,细加品味,文章也往往经不住推敲。为使起草更有成效,就要突破列提纲这一环节,但做时容易出现提纲编写与作文起草倒置的现象。老师让列提纲,他们却先作文后补提纲,或列出提纲并不按照提纲起草。这就得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学生多年写作,起草心理形成“定势”,不能指望几次训练就改变多年形成的习惯,有的学生列出提纲,却不知怎样按提纲写作,有的虽无列提纲的习惯,却有打腹稿的基础,这需要鼓励动手实践。要想形成编写提纲的习惯,关键是在思维训练中要求学生起草必须先编写提纲,并按提纲起草成文。

首先要使学生充分认识编写写作提纲的意义。写作提纲表现的是文章的内在联系。它是训练思维条理化的有效途径。其次,要使学生探求不同文体的提纲编写的基本规律。编写提纲要求在掌握提纲共性的基础上,掌握不同文体提纲的个性。记叙文提纲多按事件的发展、时空的转换来揭示文章的层次结构;说明文则多按时空或事理顺序展示结构;而议论文多按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顺序来编写提纲。再则要把教材中涉及的关于写作的文章,真正当作写作指南让学生去读去用,用它来衡量评点自己或别人习作,这就是我们作文指导及讲评的理论根据,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当然光说不练不行,而“练”需有“样”。我常将写作基础好的学生的提纲及正文印发给学生,和自己的提纲比对揣摩,从中探究各类文体写作的一般规律,然后再布置类似的新文题让学生参照示例实践运用。结果大都能列出合乎要求的结构提纲并按提纲作文。因为编写提纲的短暂过程正是要让学生积极地进行繁杂而细致的思维活动,最终保证“胸有成竹”。

当然,在编写提纲或起草正文中,不但要使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写”,还要使学生知道“不应该那么写”。如有的学生提纲列得过简:一提出论点,二进行论证,三总结全文。有的提纲过繁,要给学生拿出样子,同时强调:切忌纲目混乱,语言累赘;要求纲举目张,用语简练。经过这样一番苦心的训练,逐步使学生起草时成竹在胸,思路分明了。

三、设法破除中学生作文起草的“反复”状态

经过训练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奋笔起草,但仍有少数人出现“十步九回头”的反复状态。经调查开头难是起草的头道卡,中间打转是起草的二道关。原因还是起草中缺乏自信。鲁迅说:“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这就是在不断的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以后应该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对迟缓型学生,鼓励他们一气呵成,对少数“灵感型”的,既鼓励一气呵成,又要提醒灵感来了倒要回头看看。也有人边写边思考,看似慢可写后很少改动,这也是“一气呵成”,只不过是“走一走,看一看”,但总趋势是“一直向前走”。这种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起草方法有特殊的实用价值。考场作文与平时训练不同,容不得耽搁,尤其值得细加研究。平时起草训练要体现在语文试卷上,从起草到成文就需要以“打腹稿”为主,在草本上列出提纲。待作文时脑中已有文稿雏型,落笔时一次定稿,这是临场作文的最佳方案。它要求平时训练最终达到心中立提纲腹内起草稿,它是由平时纸上立提纲到笔下起草稿逐步训练而来,为此,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范例,通过课本中的美文结构提纲来揣摩作文的写作提纲,用文章大家的构思启发自己的写作思路。如《我的叔叔于勒》《乡土情结》和《月是故乡明》等。提纲拟写可以借鉴,但起草就得亲自动手依提纲而行,推敲斟酌反复修改。其次立纲在纸,起草在腹。好提纲要写在纸上,方便推敲和完善,此阶段草稿不必写在纸上,但要有腹稿。最后立纲在心,起草在腹。这是一个漫长的训练过程,是教师作文思想长期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学生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有机结合的过程,到了这个阶段,立纲起草能在心中完成就行。因此习惯养成非常重要。为此起始年级可适量安排课后起草;中间年级逐步过渡,事先观察或搜集材料,起草训练课上课下相结合;到毕业年级就要严格控制当堂起草成文,从而做到“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四、努力养成中学生作文起草的良好习惯

要全面培养中学生作文的起草能力,改变不良起草习惯也是重要环节。据“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原理,对“凭灵感”或“不自信”等起草心理应逐渐促其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成果指出,迟缓性的人不断地训练会变得比平常未经足够训练的活泼型更能迅速地负担某项工作,这种训练立足于打好基础。鲁迅曾对创作过程做过形象地概括:“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 为使学生当堂敢于下笔,我有意让学生揣摩探究鲁迅的话,使学生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静观默察”)、记忆力(“烂熟于心”)想象力(“凝神结想”)与表达力(“一挥而就”)。并努力为他们创设情境,为写好散文《春天的随想》,就让学生再读朱自清《春》,初春时去观察野外花草树木的长势、去了解花木的知识,去观察园林工人浇水、除草和剪枝等辛勤劳动的情景,“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为了写好话题作文“追星族的启示”,事先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从网上、报纸杂志上搜集材料,规定每人需交一份相关的格言、名句和事例材料,也可以写一些短小的心得体会,然后向全班介绍,相互交流,资源共享。通过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积累材料,学生临作文时就不至于无从下笔。

总之,中学生作文起草能力的全面提高,需要语文教师准确把握学生作文起草的心理特点,着力培养他们作文起草的清晰思路,设法破除作文起草的“反复”状态,努力养成作文起草的良好习惯。这个训练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需要持之以恒,才能处理好平时作文和临场作文的关系,从而为中学生的写作拓展广阔的天空。

猜你喜欢
草稿中学生文章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The Inventor of Basketball
生命无草稿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16
跟踪导练(四)3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不能多写一个字
读者(2018年4期)2018-02-02 18:30:14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中学生(2015年34期)2015-03-01 03:4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