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黄金秀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作文来自生活,但应该高于生活,作为教师应当让作文教学面向生活,让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润物细无声”中悟出作文的真谛——精彩的习作源自真实的生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农村中学作文指导虽然方法众多,但应“靠山吃山”,充分发挥山区农村乡土题材优势,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农村现实生活源泉中去寻找、提炼作文题材不可忽视。因此,笔者认为山区农村作文指导应带领学生走出校门,钻进“山门”;先入“虎穴”,后得“虎子”。把作文课堂延伸到自然和社会中去,让他们从实践中观察和体验,写出清新可喜、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作文指导的方法有三:一是开“源”建“库”,拓展题材;二是选点立项,导“游”领“访”;三是土洋结合,联“姻”交“盟”。充分利用本地山水美景、古迹圣地、典型基地、硕星企业、文明村镇、希望的田野、沸腾的集市、崛起农户……当好“导游”教给观察方法,做好“记者”,授好采访技巧。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把生活实践、乡土素材与阅读和写作知识紧密联结起来,相互促进,使教学过程更完美,习作也更加返朴归真。
“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鉴于中学生天性好动,教师可在习作指导课中注重创设情境、随情入境,从而达到玩中学、学中乐的佳境。中学生兴趣广泛,对绘画又特别喜欢,而作画的过程便是学生动手实践的体验过程:画“画”,使学生情操得以陶冶;说“画”,使学生审美能力得以提高;写“画”,则使学生的画中“话”得以再现。由于题材不限,学生视野开阔,立意角度也多,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无意识或有意识地通过画“画”、说“画”、写“画”来反映自己的童真、童趣、童乐。那么怎样才能画中生“话”呢?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画得“开心”,教师导得“有心”,学生才能写得顺心,即“绘‘画’——说‘画’——写‘画’”。首先,要诱发学生兴趣,有目的导画;其次,要以画促说,画中带“话”;最后导以方法,让学生画中生“话”,画“话”升文。例如:每年春、秋游,教师可让学生带画板、画纸,布置玩中有“画”的任务。学生置身于碧水青山之间,如同欢快的小鸟飞翔其中:蓝天、白云、远山、溪流、野花、奇石、绿树、碧草……在同学们心中是多么富有魅力和神韵,静态的、动态的都很神奇。几笔勾勒,融入童真;工笔细描,寄寓遐想;放笔开去,自然朴实。回校习作课及时引导,抓住学生思维与笔述凝聚的“感点”,提炼出形象真实的信息材料。写好“感点”辐射全篇,就解决了作文“避难就易”的困难。这种“用‘动’的方法,贯彻‘乐’的原则,达到‘爱写、乐写’的目的”。学生放笔开去,思路自然海阔天空,想象中的真景也就实然显现。
课堂中学生习作往往出现托腮苦想、难以下笔的现象,此时有些教师却急于快速入题,从而产生“以师代生”现象。于是形成“写人,千人一面;写事,大同小异;写活动,不离‘三段式’”的格局。因此,习作指导课,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引趣导作中,交给习作的金钥匙: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让学生在兴奋的状态下,始终处于一种期待思考,迸发思维火花,急于动笔的佳境中。通过“析题目、抓题眼、明要素”,再“定框架、探文路”中,去找准贯穿文章的“红线”,以开启思维,以石击浪。如指导《一件极为平凡的小事》习作,学生一下子被“平凡小事”束缚了思路 ,出现信息障碍。这时教师若把生活中的小事一股脑儿都“抛掷”与学生,其收效必定“雷同”。此时教师可随机创设情境,如碰落学生文具,道个歉;或见一纸屑俯身拾起;或刮大风伸手关窗。以此偶发事件,向学生提出问题:何谓小事?老师向学生道歉,显示老师坦荡和大度;片纸普通,却在拾起的瞬间,平凡中见精神。教师此举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波澜,动笔表达的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情感是实践体验的产物,有丰富的生活,自然会有喜、怒、哀、乐的情感。作文教学应注重把生活体验的触角向家庭延伸,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以此唤起学生投入生活,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的情感波澜,激发兴趣,写自己的童真、童趣和童情。
我做过这样一次尝试:今年的“三八妇女节”前夕,我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让每位学生给自己的妈妈洗一次头,然后把洗头的过程和心理感受写下来。开始学生似觉奇怪,随即我把一个人的成长,母亲含辛茹苦极其不易的经历,进行了动情的说明。听后,学生均明白:老师是借用一种方式让我们向妈妈表达一份孝心。
“三八妇女节”后的星期一,作文交上来了,我翻看了学生们那一篇篇稚嫩的习作,被深深打动了。我仿佛在读着他们一颗颗跳动的爱心。
有一位学生写道:我抚摸着妈妈的头,轻轻地洗起来,妈妈的白发又多了,我想起妈妈起早贪黑为我操劳;脸庞渐渐消瘦,可她却默默无闻地奉献,带大了胖乎乎的我……
有的写道:我给妈妈洗头、又擦下巴,洗着擦着,突然,一滴“水”流在我的手背上,我抬头一看,啊!妈妈哭了……
有喜有泪,有情有义;体验生活,融情于境;再现生活,情感奔放。是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体验、感悟、激励、唤醒。”我想,这就是融情悟真谛、创境导习作的魅力所在吧!
学生写作时应充分挖掘个人的内心感受,让生活的真实通过心灵的棱镜,让虚构闪烁着真实的色彩,而折射出七彩的生活色调。人物只有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才会活起来,事件只有在学生的情感牵引下才会具有迷人的魅力,让真情从学生的笔尖流淌,流淌到读者的心坎。
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心有所感,形成于文。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生活感受,才能使他们有勇气,有愿望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写出精彩的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