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陈汉祥
评改学生的作文时,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绝大多数同学的作文,从题材到结构到语言大同小异。有时候,尽管老师在写前做了大量的辅导,可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那是我们的学生缺乏生活基础造成的。
现在,在应试教育和所谓的“素质教育”的社会氛围中,学生除了要学习文化课,休息时间还被各类辅导班、兴趣班所占领。这一现象,导致了学生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越来越小,生活面越来越窄,生活更趋于单一化,枯燥乏味。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环境中生活的学生,在他们的作文中,怎么会有丰富多彩的题材和自然亲切的语言?除了读书应试,他们的作文中还会有自己的思想吗?
要改变上述的状况,很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要为我们的学生松绑,多给他们一些自己可以任意支配的时间,留给他们一个能够张扬自己个性的空间。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释放压力,改善情绪。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投入到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良好的心情和个性,学习效率就会明显的提高,这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当然,在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的同时,作为我们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加强引导,教育学生要积极投入各种有益的活动,并从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得到锻炼,提高认识,增长才干,以丰富自己的生活基础。在这一前提下,再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认真体验,学习运用观察思考的方法,提高能力,使他们从生活中增长见闻,丰富感受,产生倾吐的欲望。在这样的基础上,着力引导他们交流汇报,练习表达。从笔者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可以体会到: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学生作文,才会变得更加精彩。
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完成应试的一个任务,这是我们作文教学需要追求的一个境界,我们知道,这两者由于目的的不同,由此所产生的效果也肯定是不同的。当然,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极参与,并指导他们学会在不断的积累中进行运用,逐渐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
作文心理研究指出:兴趣是直接推动儿童作文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而人的兴趣总是建立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上的。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任何人不管做任何事,都出于自己的需要,而任何需要都是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也就是一定社会和教育的要求或个体自身的要求下产生的对于一定客观现实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去把握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心理学研究指出: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尚没有明确学习目的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他对其它活动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使他满怀兴趣地投入学习活动。
四个比较调皮的学生,在自修的时候,结伴去校园的草地上捉虫玩,兴致很高。发现后,被同学报告了老师,本以为要挨批评,而老师却出乎意料地让他们再去抓一次,还要求他们“抓的时候,要认真看看,好好想想”,回来要讲给老师听听。上课前,这四位学生来了,向老师绘声绘色地讲了他们捉虫的经过,还讲述了各种小虫的外形和特点……一个同学讲后,另外同学还进行了补充。老师在最后适时地补充之后,让这四位同学写一写今天捉虫的经历。
这位老师的做法将他们对“捉虫”活动的浓厚兴趣,逐步“迁移”到“观察‘捉虫’”的活动上;“迁移”到“思考‘捉虫’”的活动上;“迁移”到“口述‘捉虫’”的活动上;进而又通过鼓励,将兴趣“迁移”到“写‘捉虫’”的活动上。这四名在全班朗读日记,又激起了更多的学生对“捉虾虫”活动的观察、思考和表达的兴趣,并由此而逐步“迁移”到观察、思考、说写“喂养、逗引其它小动物”的活动上。
这位老师抓住一个有效的契机,利用学生的情感迁移,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在不自不觉中,培养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当然,这样的契机并不只是在玩中才产生,在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都经常经历着,只要用心去发现,这种机会是时时能够捕捉到的。
要丰富学生的体验,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情感特点,有的放矢地充实学生积极愉快的生活,要多让学生参与各种体验活动,让他们体验大自然的美丽与纯真,让他们体验人际间的真情与关怀,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体验合作和交往的重要性,体验一个个成功后的幸福、失败后的悔恨沮丧,等等。只有让学生自己实践过,才会在他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体会出自己最真的感悟
如在家里,让他们当个好儿子好女儿,好孙女好孙子,给妈妈洗脚,给爸爸捶背,当爷爷的眼镜,当奶奶的牙齿、拐杖,星期天我来学妈妈当家等等。又如让学生走到社会上:今天我护绿,当一次小交警,当好小小调查员,进行采访,参与实践。在学校里,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布置教室,班中学生轮换当干部,当小主持人主持晨会活动,当个小小资料员上网找资料等。在休息天,组织学生去农村体验生活,当一次小农民,去田间拔草、施肥、种菜,割稻,晒谷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体验生活,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丰富作文的素材。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生活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去农村体验生活,访问军营,参加公益劳动,游览风景名胜,开展登山、划船、野炊、采集动植物标本等各种活动,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深入生活,指导学生从种种社会现象、自然现象中,从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中,逐步提高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以促进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和认识能力的发展。为此,我总是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活动,帮助他们组织好活动,教育他们热爱生活,认真实践,争当班队活动的积极分子,而不是旁观者。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既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又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同时也积累了作文的素材。
学生积极参加了活动,才会真正做到留心观察,认真体验。学生在活动中增加了见闻,得到了锻炼,才会有新鲜的收获,有真切的感受,才会觉得有意思、有趣味,也才会有倾吐的需要和欲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引导他们回忆叙述活动进行的情况,交流收获和感想,既活跃思想,沟通情感,又训练了作文。
所以,作为老师,尤其是我们语文老师,要深入到学生的中间去,深入到学生心灵中去,参加他们的活动,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有些事在成年人看来是乏味的、枯燥的,没什么意思,可是在孩子们眼中却是最要紧的,其中充满无穷的趣味。要知道,对于刚刚踏上生活浅滩的小学生来说,生活的汪洋大海,激流险滩,他们还缺乏实践也无法理解。他们能看到和能引起兴趣的,往往是浅滩上活蹦乱跳的小鱼虾和那些外观绚丽多姿的贝壳。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是从这里开始的,我们的作文训练也就不妨从这里起步。因此,凡是孩子们感到新奇有趣的事物,只要是健康的,就可以敏锐地抓住,并顺势引导他们去观察、思考、描述,让学生在观察、记叙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的实践中,逐步对观察、写作产生兴趣。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各种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而动机又产生于人们本身的需要。需要既是行为过程的起点,也是终点,是人的行为的基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人的行为。如果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的作文教学,我觉得至少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生活中有哪些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逐步达到“我要写”的境界。
教育学生热爱生活,认真实践,积极投入各种有益的活动,从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得到锻炼,提高认识,增长才干,而不是仅仅为了作文去搜集素材。
有位老师在教学札记中写道:“在一次春游活动中,天气较热,学生走了好长时间才到达目的地。一到那里,同学们唉声叹气,有的怨天气热,有的说累坏了,有的说走得腿都疼了。在作文时,我引导学生写出自己最深切的感受,并且引导他们懂得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不能仅仅体会到累,还有比累更可贵的,那就是锻炼。这么艰苦的锻炼我们都坚持下来了,真了不起!以后遇到比这更难的,我们一定会勇往直前!后来好多学生的作文都写得洋洋洒洒,情真意切!”这就是对生活真实的体验呀!正是有了丰富的体验,学生的感悟就真了,也深了,而我们教育的目的也达到了。
要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我们不能将作文教学拘泥于课堂之中,作文也不再仅仅是一种学习运用语言的纯练习。有很多老师的做法值得大家学习,如:指导学生写生活日记;建立自己的博客;举办一些主题沙龙;组织学生即兴演讲等等,让这些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事情,成为我们进行作文训练的最有效的抓手。
所以,我们要努力把作文训练与综合实践活动统一起来,与各科教学紧密联系,并渗透到校内外学生各自的个人生活之中,努力引导学生向自然、向社会接近,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触角延伸到生活的广阔领域,充分发挥作文的工具作用,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需要和有机组成部分。
做为老师,我们不要一味地强调作文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而是要让作文成为学生对生活体验的记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些内容在学生的生活中是不少的:课堂学习,课间游戏,参加体育竞赛,读有趣的故事,伙伴间的趣事,街头的景物,天气的变幻……孩子们从中长知识,受教育,得到启发,引起联想,感情的波澜自然而然地会激起他们倾吐的愿望。
对这些充满着学生真情实感的内容,老师只要不刻意地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去要求,那作文便真正成为学生童年的乐事了。我们不要让作文成为每一次活动的附属品,这样会让学生产生压力,导致他们在活动中不能尽情发挥。过分的要求,只会束缚了他们学生的手脚,抑制了学生的情感,禁锢了学生的想象,所取得效果也就不会明显了。
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所以作文教学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挖掘其生活库藏,从而触发他们的动笔欲望。
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有了丰富的积累,然后才能厚积薄发,写出好文章来。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堪称广积素材的高手。他曾指着自己做的几箱读书笔记和精言佳句对苏子荣说:“括四海之佳句,囊古今之心声”,向后人示教“厚积而薄发”。古人的训示不无道理。
对小学生来说,学习发展主要是以求知欲和成功为动力的。因此,当他们的作文的兴趣和欲望产生以后,教师应热情鼓励,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相对的成功。成功带来的喜悦能使他们产生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增强学习信心,促进需要的转化发展——由不自觉的好奇心向求知欲转化,由浅层次的感官满足向深层次的精神需要发展。随着需要的发展,较高层次的作文兴趣也就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其间,教师要善于把握指导的时机,对学生的作文要科学评价,以此调动学生对作文的积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