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贤毕至 畅叙心声——《作文教学研究》创刊10周年浙江省封面人物笔谈

2011-02-19 14:01:37本刊编辑部
作文教学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教学研究浙江省杂志

编者的话:

从2001年开始的《作文教学通讯》到后来的《作文教学研究》,至今已整整10个年头了。10年来,《作文教学研究》在全国各地语文界的热情支持下,为课程改革推广尽了绵薄之力。作为“展示全国作文教研成果的学术长廊”、“汇聚全国作文教学经验的交流广场”,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当此创刊十年之际,我们对尊敬的作者、读者深致谢忱!

最近本刊编辑部组织了部分浙江省的封面人物就杂志创刊10周年进行了笔谈,现刊登如下:

我和《作文教学研究》的不舍情缘

杨丽佳——全国模范教师、浙江省缙云县实验小学副校长

要说我与哪一本教学杂志感情最深,当数《作文教学研究》。

2005年,我的作文教学《记一件成功的事》获得了全国作文教学一等奖,于是,从此喜欢上了作文教学研究。然而,内心总有那么一点空虚,因为翻阅着各种教学杂志,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却不多,这显然让我“吃不饱”。2006年,一位同行向我推荐了作文报社的《作文教学研究》杂志,并赠送了一本。一拿到,我便爱不释手。封面人物的突出事迹,大量的作文教学论文、案例,让我沉浸其中,潜心学习,并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在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

机会终于来了,而且来得如此惊喜。2007年8月,杂志社编辑老师向我约稿并索要我的教学实绩材料。将材料寄过去后,杂志社竟然不但要刊发我的作文教学论文,还要让我上封面人物!这让我简直不敢相信是真的!直到2007年12月,《作文教学研究》杂志寄到我手中,望着封面上那个一脸灿烂的杨丽佳,我才相信这一切是如此真实!

从此,与《作文教学研究》杂志的不舍情缘真正开始了。我不但自己订阅,而且还不断向身边的同事推荐。至今,我已在杂志上发表了两篇文章,我校的语文老师也积极向杂志社投稿,已有两位同事的论文被采用刊出。

2009年,我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还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去年还进了《作文报》浙江省写作教学研究与实践基地专家组。回想起来,与《作文教学研究》杂志带给我的知识和自信是绝对分不开的。

我想,对《作文教学研究》杂志的深情厚谊,这辈子我是永远也化不开了。

《作文教学研究》伴我成长

童丹绒——浙江省宁海县强蛟镇中心小学副校长

读师范时我就开始接触一些教学类杂志,参加工作以后,对教学杂志的关注就更多了。在琳琅满目的众多杂志里,说实话,《作文教学研究》并非我的初恋,但我坚信这份刊物会一直伴随我的语文教学生涯。

我与《作文教学研究》的结识是在工作十余年之后,当时正处于自己专业成长的转型期。我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些经验积累,也渐渐确立了自己的研究重点——阅读与习作的高效整合,但是苦于具体的方法指导,感觉迷茫、困惑,正所谓眼高手低,无从下手。就在这时我看到了《作文教学研究》,吸引我的最大的亮点是对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难点问题——作文教学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清晰地透视,该杂志集中了全国各地作文教学研究者最前沿、最成功的精华。在《作文教学研究》里既有理论层面的阐述和引领,又有实践操作层面的具体方法指导,这对一线老师来说,无疑就是遇上了一个强大的智囊团,既可以得到专家的引领,又能及时得到同行的指点。每期的《作文教学研究》一到,我就先翻看目录,寻找是否有我在教学实践中遇到困惑的相关问题的文章,然后迫不及待地翻阅、品读,每次总能有预期的收获,当然每期也会给我带来意外的惊喜。

阅读杂志里的好文章真是一种享受,尤其是读完后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感觉真是绝妙。这些年来,《作文教学研究》伴随我成长,相信《作文教学研究》还将给我带来更多的惊喜!

相识 相知 相伴

刘春文——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文教局教研室教研员

《作文教学与研究》,今年是您十周年的诞辰,除了兴奋则是激动。

现在,外面是绵绵的雨丝,天气也陡然降温了,想起曾与您一起走过的日子,依然历历在目。

认识您,是一种偶然,更是一份幸运。

刚工作的那几年,《作文报》是我那时结识的第一份也是唯一的一份作文专业报纸,虽来自遥远的内蒙古,却是如此亲热。我指导着学生细细品读,慢慢鉴赏。渐渐地,我指导着学生作文并修改,后来便自己掏钱试着将其中的优秀作文陆陆续续地寄往报社。终于有一天,样报穿过遥远的空间,从内蒙古飞到了学生身边,还伴随着5元或者10元的稿费,对当时的学生来说,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啊!我快乐着,为我的学生的作文发表而喜悦。当时我提出一个建议:比比谁发的文章的多,于是班级掀起了文学创作的热潮,“鉴荷”文学社的雏形也在那时渐露端倪。教学相长,可能就是这种感觉吧。

还记得那天,传达室多了来自《作文报》的信,里面是告知我的《x+全命题——掀起命题又一个冲击波》被《作文教学研究》杂志录用。带着一丝疑惑,拉开了我与编辑老师交往的序幕。编辑部的老师肯定了我论文的价值,更给了我很多建议,帮助我明确今后的学术研究方向。在此后的日子里,《考场作文失误谈》、《无痕化作文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走出迷失的课堂》、《问题生成与发现》等论文相继发表在《作文教学研究》上。2004年12月,本人又非常荣幸地成为第12期杂志的封面人物。

2005年,我考上了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硕士专业,于2009年顺利完成了学业。2010年公开招考入绍兴市越城区文教局教研室,担任初中语文教研员。近几年,也获得了一些荣誉:第三届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第六届“语通杯”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浙江省首届基础教学改革先进个人,第五届绍兴市学科带头人,2006-2007年度绍兴市教科研先进个人,县教坛新秀,绍兴市首届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成员,绍兴市中小学学科教研大组(学科教学研究核心组)成员,绍兴市“领雁工程”优秀导师。

感谢《作文教学研究》!感谢有您相伴的日子!

过去的日子,我将深深地珍藏!未来的日子,我将依旧与您携手同行!

与《作文教学研究》这些年

王红霞——浙江省杭州市四季青小学教导主任

《作文教学研究》杂志10周岁了。从2005年与她相识,相依相伴竟已走过了六年。回想刚与她相识相知的这些年,不禁感慨万分。

与她相识是缘于一次漫谈式的交流会。那一次,学校请来了《作文教学研究》杂志的编辑老师与学校骨干教师座谈。轮到我发言时,我谈了当时在教育科研上的一些困惑。当时我刚完成“新课程下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目标的有效达成”的研究,一时之间,竟找不准接下来该做些什么。编辑老师听后让我把那篇文章交给他看看。看后,他指出其中的“情境创设”一点还可以更深入地进行探究。查阅文章,课堂实践,整理文稿,终于《情境创设与情感目标的达成》一文全新出炉,发表在《作文教学研究》2005年8月刊上。当月我就拿到了这刊印着我生平第一篇发表文章的《作文教学研究》,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2009年,我非常幸运地成为当年第5期《作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的封面人物,论文《借鉴文本细节描写,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做为首篇发表……

干净单纯的色调,潇洒干练的刊名,自然亲切的封面形象,丰富多彩的栏目荟萃……《作文教学研究》总令我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在《作文教学研究》这块净土上,我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学习,一起交流,一起谈感受,一起悟真谛。几年来,我们学校不下十位老师的文章在《作文教学研究》上发表,既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老师们开始有意识地对以往都是绕道而走甚至退避三舍的作文教学进行尝试,进行探究。

我没有高深的理论素养,也没华丽的文字表述,但我以一个小学普通语文教师的身份,用平白而质朴的话语来表达我以及我的同事们对于《作文教学研究》的由衷的赞美和真挚的祝福——

《作文教学研究》,生辰快乐!

植根基层 活力无限

柴冬青——浙江省特级教师、宁海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2001年,我有幸成为浙江省小学作文教学研究协作组成员,在嘉兴平湖市召开浙江省小学作文教学研讨会时,认识了《作文教学研究》(那时还是《作文教学通讯》)的编辑老师,从此结缘。而今,我寻找自己与《作文教学研究》同行10个年头的踪迹,我搬出了:一堆教案,一稿、二稿、三稿……多已泛黄;一叠教学随笔,大多涂改的只有我自己才看得明白;一大摞笔记——我的貌似垃圾的精华;还有那剪贴本、复印材料,以及满是记号和旁注的各类教学刊物、书籍……教学躬耕与《作文教学研究》刊物相依,在行动中研究,研究中学习,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反思。我的心血、我的快乐、我成长的足迹……全在其中。

与《作文教学研究》同行的10个年头中,我和教师们以学校为基本研究单位,结合中国写作协会青少年写作研究专业委员会搭建的《作文报》写作教学研究与实践基地学校交流平台,我们上研讨课、写论文、开展教学技能比赛,区域合作,优势互补,解决了许多教师在教学上的盲区。我的多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宁波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宁波市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省教育厅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成果逐渐向省内外辐射。近三年,我校学生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作品40篇,省市级165篇,69人的作品分别获全国性优秀作品一、二、三等奖。并结集出版学生发表作品精品集《遗惠拾珠》两本。教师发表与获奖论文国家级的有77篇,48%的教师应邀外出上课、讲座,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这种多元交往,立体交流的过程,不仅促进了教师们的专业成长,成就了我自己,也提升了学校的品位。

或许人们会感叹,区域合作,优势互补,教师互动互学,传播、分享、研讨的过程,确实太重要了。是的!但这里还涉及另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脱离了一线教研的刊物,即无根之木 无源之水;一线教研若无相依的刊物,又似水之无池,没有了栖身之地。《作文教学研究》植根于一线教学实践,它与一线教学研究相依相伴,让一线教学研究尘埃落定、栖身回家,又进一步为教学一线服务,从而促使《作文教学研究》更富活力。

一本杂志的力量

黄吉鸿——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人民小学副校长

七年前的夏天,我遇到了《作文教学研究》。那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一位同事手中见到了这份杂志。

那时,我正在琢磨“幽默作文”,于是,我将写好的论文投了过去。不久,我便和《作文教学研究》杂志的编辑相识了。

我的论文经编辑老师悉心的点拨,精心的修改后,终于在《作文教学研究》上发表了。一行行文字散发着油墨特有的芳香。手捧样刊,我心里有着说不出的亲切、舒服。看着经由自己心灵淌出的文章得以发表,这绝对是一件幸福的事。

每一位老师都有自由言说的内在欲望,同时,我们又深深渴望自己的言说能够形成文字,能够发表。正如潘新和先生所说的,文章是不死的。发表文章能够让老师体会到一种生命的尊严,能够唤醒事业的激情。《作文教学研究》像一支火把,点燃了我的梦想。

梦想之门已经打开,心灵悄然醒来,我把握机会,笔耕不辍,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多篇发表在《作文教学研究》杂志上,还荣幸地当选为“封面人物”。

一本杂志唤醒了一个人——我。也让我得以结识一群非常优秀的人。

这份精彩的教学杂志,召集了一群有着相同生命密码的人,因为对作文教学的思考,集结在一起。在这儿,言说是自由的,个性是张扬的,文字是灵动的。就在这个平台上,许多同行和我一样,经历了这样的角色转换:先是观察者,然后是欣赏者,最后成为参与者。对于里面的文章,我们也历经了这样的审美过程,惊讶、赞叹和爱慕。终于,产生了一种“见贤思齐”、“心向往之”的激情。

因了这本杂志,我们成立了“浙江省《作文报》写作教学研究与实践基地”,我们有了组织,有了活动,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这些朋友中,有小学同行、中学同仁,更有大学教授、专家和编辑部老师和教育部门的领导。围绕着共同的话题,我们自在坦诚有益地开展了对话交流,探索实践。

一切,都是因为有了《作文教学研究》。

《作文教学研究》是你、我、他作文教学之路上真诚的伴侣和师长。

走在作文教学的路上

邓中肯——浙江省嘉兴市名师、平湖中学副校长

早在1988年我就开始进入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只是孤人小旗,单枪匹马,左冲右突,虽也有业绩(学生考场作文得分率提高,发表与获奖习作颇多,文学社团红火,教师本人论文,作品不少)但不成气候,影响也有限。

走在作文教学的路上,最大的感受就是寂寞无助。哪怕就是自己所在的教研组,基本上无人对作文教学的研究感一丁点的兴趣;所谓的作文教学,大家也基本上处于无序、无效、无奈的状态之中。尽管我孜孜不倦,企图鼓捣出点什么名堂,但无人响应,也无人喝彩。一路上,四处探望,终不见杨柳依依的缱绻,也不闻翠鸟啾啾的脆音,只依稀听得见自己零碎又零乱的脚步声。就这样子地闯荡了十几年。

2001年结识了作文报社的《作文教学研究》(原本是《作文教学通讯》)以及《作文报》,尽管是来自北方大草原的朔风,但身处江南和煦之风的我,分明感受到了一股清冽的空气。不久我就率整个教研组的全体成员,以子课题的方式加盟,融入了这股令人企盼的劲风。我们以“大语文教育下‘新写作’的研究与实验”为引擎,推动这个以青年教师为主的全组成员的专业化成长,以创新写作课、下水作文、教师文学、原生态阅读等教研活动为银针,对准穴位,刺激研究,萌生作文教学的多杆绿枝。

几年下来,虽艰难困苦但终究玉汝于成。目前组内已有10位教师加入了县市级乃至省级作家协会,有4位教师先后出版了个人专著,有9人被评为各级名师……本人有幸成了2004年第1期的《作文教学研究》上的封面人物。

而今,走在作文教学的路上,直感芳草萋萋,落英缤纷,美不胜收。

一江活水源头来

俞国平——浙江省特级教师、乐清市育英学校副校长

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思想的发酵是慢的过程,是来自阅读实践的过程。优质的阅读源就如同一泓清泉的滋养,读之,品之,思之,思想的细胞在穿行,在分蘖,在萌动,在拔节……于是,一棵芦苇在成长。

帕斯卡尔说,这是一杆会思想的芦苇!

芦苇,随风而荡,若飘若摇,却止于其根;思绪无限,悠远恍惚,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十年前,在一次省作文教学研讨会上,我认识了《作文教学研究》的编辑,从此也与这份远在内蒙古的写作类专业杂志结下了不解之缘!读着一期期飘洒着油墨清香的文章,聆听着思想者的声音,感受着杂志编辑们的一丝不苟,真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缘,情之所至,感慨万千。

2004年,我有幸成为杂志的“封面人物”。此后的几年中,我的论文《作文教学回归本真》、《“儿童语文”的价值追求与建构》等陆续在杂志上发表,也有幸成为《作文报》浙江省写作教学研究与实践基地专家组成员。与《作文教学研究》杂志相识的十年来,我从编辑们的身上汲取到许多,无论是为人还是为学。通过杂志、基地等平台,我也结识了江平、赵世勋、童承基、费蔚等一批浙江省知名的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在交流中我更新了教学的观念,更加辩证地认识了自己的教学方向。在这当中,我有更多的机会面对全省各地的同行进行教学实践,从绘本读写课《爱心树》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教学,到《金色的脚印》读写结合,我无不在思考、在尝试。

三千多个日子仿佛弹指一挥间,但是,因为有了《作文教学研究》的活水的滋润,十年的教学中我不断地汲取,也不断地绽放自己的精彩——感谢《作文教学研究》!

期待再次出发

张秋达——浙江省绍兴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嵊州市第二中学教科室主任

《作文教学研究》地处边陲,却目光深邃而四射,胸怀大江南北。想当年,我在山城的一所高中里默默耕耘——教书、读书、写作。一次偶然的投稿,结识了编辑老师。尽管与编辑老师至今尚未谋面,2004年的5月,他来了一个电话,说根据我的教学实绩要将我推上封面人物。就这样,我上了2004年第7期杂志的封面。

这些年来,我看到浮躁、功利的教育现象,常心生怠意。但想到我背后期待和鼓励的目光,想到在封面人物介绍中我说过的一句话:“期待有一天,在学者型教师的征途中,踏平坎坷成大道”,就又低头耕耘,不断地收获。如今,我已公开出版专著两本,发表文章逾百篇,字数达一百余万,其中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发表四十余篇。被评为绍兴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连续两届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回眸《作文教学研究》办刊十年,引领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提携了一个又一个类似于我这样的语文教师,可谓功德无量。

展望《作文教学研究》今后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任重而道远。当前,语文教学正经历着危机。教师的职业倦怠日益严重,导致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的案头,除了教材、教参、备课笔记和学生作业本和讲义之外,是很难找出另外一本书的。在课堂上左手握教材,右手拿教参;只提倡学生读书写作,而自己又不身体力行。自己懒于读书,惰于写作;不思践行进取,只求旁观守旧。随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语文教师渐渐老去,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老师不断增多,要实现语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当务之急,也是治本之策。从这个角度说,《作文教学研究》大有可为,大有用武之地。要积极引导教师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才有可能让教师真正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探究的合作者,发展的引导者,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新课程的建设者。

面对下一个十年,我期待着《作文教学研究》在新的起点上再次出发。

有你的日子,真精彩!

曾宣伟——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副校长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一生中从求学到踏进语文课堂再到别离语文课堂,将近50年。人的一生有几个50年啊,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在课堂里度过的,语文课堂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每一堂课就是生命的脚步,就是生命的存在方式。

然而,每次中高考阅卷,当你面对一篇篇作文的时候,我们何等痛心:有多少学生竟然不能写出一篇文从字顺的文章,而他们付出的是长达12年的语文学习时光!人生中又有多少个12年?

每每想起这些,我们的灵魂深处是否涌起难以言语的痛楚?是否涌起承担变革的勇气?是否在每一节课中努力践行?当然,你我的呐喊,声音过于微弱;但是,千百个你我的呐喊,汇成小溪,千万个你我的呐喊汇成江河,滔滔奔涌……而这离不开汇成小溪、汇成江河的平台。《作文教学研究》就是这样的平台,这里有作文教学的精彩、感悟、探讨、批判、交流、思索、呼吁……

感谢《作文教学研究》,篇篇文章承载着作文教学的故事,沉淀着作文教学的人生意义。

如果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话,那么写作教学应有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即主要体现工具性的实用性写作和主要体现为人文性的文学性写作。而实际教学中,“记叙文”让写作教学走入歧途。比如1998年高考卷中有人写“用脚写字参加高考,战胜脆弱”,很多人写“父母双亡”,被痛批为“假、大、空”,引起作文的大讨论。这里有个常识问题:难道文章中的“我”指的就是作者个人吗?如果是,那么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又怎么写?这不是“造假”吗?而实际上“记叙文”这一文体混淆了“真实”与“虚构”等一些写作的根本性问题,导致写作教学指向“我”的“现实生活”的当下的经验世界,而忽视了更为深广的历史世界和自然世界,这是导致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内容空洞”、“缺少真情实感”的重要认识论原因。我认为当前写作教学变革的首要任务是:实用性写作和文学性写作分离,特别是实用性写作必须有相应的教材和评价。变革是唯一出路,只有在变革的践行中,我们的语文人生才获得意义。

但愿,所有的你我更加热爱《作文教学研究》这片土地,把探索作文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为重要方向,继续努力耕耘,播种下属于你的那颗美丽的种子。

猜你喜欢
教学研究浙江省杂志
《初心》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杂志介绍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中等数学(2018年7期)2018-11-10 03:29:10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中等数学(2018年4期)2018-08-01 06:36:36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中国扶贫(2015年6期)2015-05-15 17:33:04
杂志收纳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