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漓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27)
建设创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
樊漓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27)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需要不断的理论、实践和科技创新。创新型新农村的建设与城市相比,在技术、资金和人力资源方面比较落后,只有依靠创新的力量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培养创新型农民是建设创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发展创新型农村经济组织是建设创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需求,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建设创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动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创新型农民;农村经济组织;科技进步与创新
当前,创新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时代的最强音。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将其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八个着力点之首。相对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显得较为缓慢。与城市相比,农村在技术、资金和人力资源方面比较落后,只有依靠创新的力量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创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以技术创新、理念创新、实践创新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创新的迫切需要,把创新理念融入农民、农业、农村经济组织等各个方面。
历史经验表明,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是发展的源泉。在我国,城市发展远快于农村,东部农村发展远快于西部农村,除了资金投入和地理原因之外,很大的因素在于城市的创新力远大于农村,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的创新力远大于西部贫困山区。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求得发展的平衡,必须解决农村创新不足的问题,否则农村的贫穷将不可避免,新农村的建设也将遭遇重大的挫折。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创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之一。因此,农民是否愿意接受创新和有无创新的能力是建设创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二五”建设的初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迎来了攻坚阶段。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到现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由于长期以来新农村建设重视自上而下的投入,轻视对农村基层民众的培养,造成农民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较差,缺乏主动创业的精神,因此,农村的内源发展潜力受到很大限制,新农村建设的潜力也就没有得到彻底的释放。如何解决好上述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在当前农村创新资源(如技术、人力资本)相对匮乏的情况下走创新之路面临诸多困难,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农民虽然普遍创新不足,却依然具有创新的潜质,只要给予恰当的培养和激励,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育他们的创造能力,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值得期待的。一旦农民的这种创造力被激发出来,其能量之巨大恐怕要超出我们的想象,新农村建设也必将取得巨大的进展。因此,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恰当激发农民的创造热情,培养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内生动力,激发他们建设新农村的自豪感,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一直以来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其次要通过教育培训等各种途径提升农民的创造能力,变传统的“输血”为“造血”,增强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再次要建立健全农村创新人才培养和发现机制,重点培养那些具有创新意识的创业领头人,对他们正在进行的和准备进行的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应予以资助,并提供完善的创业辅导,积极帮助他们创业,帮助他们实现尽快致富,进而带动其他农民和周边乡村,实现共同富裕。总之,要通过全方位的培养培训活动,逐步壮大新型农民的队伍,夯实创新型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自从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农村组织也相应地进行了改制。一方面农民有了生产自主经营权,极大地调动了积极性,生产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有了很大改变;另一方面由于集体统一经营层次的断档,也形成了单个农户小规模生产经营的格局。这种状况很难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在信息不畅通的情况下,由于盲目生产导致农民的产品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部分农产品出现了销售难的问题,难以抗御市场风险。到20世纪80年代初,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能人,自发地牵头成立了一些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他们在农户自愿参加的基础上,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资金、技术、生产、购销、加工等互助合作经济组织。
这种创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它较好地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所带来的问题,使单个的农户小生产集中起来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生产的产品统一供应市场,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又降低了市场风险。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建立的,是对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发展而不是否定,它的建立使农民的利益没有受损。其次,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对象可以看出,它的服务对象为加入合作社的成员,即农户。它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通过这些有计划的行为,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好地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顺利对接。再次,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组织其成员统购统销,掌握了一定的市场话语权,较好地控制了农户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利润,保障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是新阶段农村经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创新型农村经济组织是建设创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农业的这种地位决定了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农业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经过多年改革与发展,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正是造就该成就的新动力,农业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可以说,没有科技的进步,就没有农业的大发展。因此,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创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样如此。
以科技进步与创新为先导引领建设创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打造好“硬件”,即制定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相关制度。各地应因地制宜制定有关制度,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倾斜和扶持,有关农业项目的研究,要支持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展开相关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其次要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即要在农村真正营造起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环境氛围。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要树立创新理念,大力宣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促进农村形成尊重科学、信赖科学、依靠科学的新局面。再次要加强农村与外部的联系,建立和完善农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由政府出资牵头,让科研机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定期选派研究人员到农村服务,分批次有目的的培养农村本土技术人才。同时,要引进新技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要按照发展“龙型经济”的思路,着力培育科技创新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明显的加工型骨干龙头企业,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帮助农村解决用地、融资等实际问题,不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
D0.0
A
1009-1203(2011)01-0102-02
2010-12-02
樊漓(1966-),男,河南灵宝人,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李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