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伟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列宁的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吴建伟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接手的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他认为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列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构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其物质基础,加强无产阶级的政权建设是其政治保障,文化革命是其重要内容,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是其重要动力,合理利用资本主义是其必要条件,其根本落脚点是人的现代化。
列宁;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现代化的思想有着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发动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在革命成功后领导苏俄人民巩固和建设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此期间,对于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列宁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新的思想观点,并在实践中初步实施。虽然后来的历史发展给人们留下了很多遗憾,但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考和实践,无疑初步展示了一幅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崭新图景。发掘和研究列宁的这一精神遗产,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早在19世纪,虽然学术界并未明确提出现代化的概念,但马克思、恩格斯就已经对“现代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由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深邃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以来的经济社会形态称为“现代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自产生以来,曾经起到过非常进步的作用,推动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由于工业化的发展,资本主义时代“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277这种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推动了人类交往,打破了各地区各民族的封闭状态,促进了城市化,“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1〕277并形成了现代民族国家。但是,资本主义由于其自身的固有矛盾也带来了其自身无法解决的严重问题,而这又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束缚。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激烈批判资本主义,并科学地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客观规律。
列宁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和寄生性,进一步科学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说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只是对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这一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作了初步探索的话,列宁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列宁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和孟什维克关于俄国经济文化落后、资本主义尚未充分发展,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因而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错误观点,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当着革命形势来临的时候,不必经受资本主义发展的阵痛,而通过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可能的论断。
显然,在列宁看来,既然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造成了如此深重的灾难性后果,那么在具备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尚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完全有可能以一条新的途径实现现代化,而这一途径就是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特别是国内战争结束之后,列宁得以从实践上领导俄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列宁对于如何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作了极为深刻的思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关于在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列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构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列宁十分重视生产力的发展,他把能否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成败的关键。在布列斯特和约签订不久,苏维埃革命政权刚刚赢得极不稳固的和平,列宁就提出了全力发展国家经济的任务,后来他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指出经济建设是革命胜利后党和国家最主要的政治。“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2〕586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关键的就是发展大工业的物质基础——现代重工业。列宁认为,现代重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没有现代重工业的发展,就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足够的现代化装备,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独立,也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他尖锐地指出:“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2〕666
其次,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列宁认为:“经济的真正基础是粮食储备。”〔2〕391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撑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如果农业不能为工业提供足够的粮食,那么工业的发展就不可想象。对于像俄国这样落后的小农国家来说,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的、有决定意义的、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使我们开始建设的新经济……同千百万农民借以为生的农民经济结合起来”。〔2〕619
第三,大力推进先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列宁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实现国民经济的基础由小农经济过渡到现代经济,“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把国家经济,包括农业在内,转到新的技术基础上,转到现代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2〕399为此,应该在全国和各行各业尽可能地采用最新的机器和技术进行生产。基于这一认识,列宁还提出了他的著名公式:“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2〕399因此,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和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二)加强无产阶级的政权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障。列宁认为,无产阶级的专政是保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因此,无产阶级必须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无产阶级若不在国家内占统治地位,社会主义也是无从设想的,这也是一个起码的常识。”〔2〕508对于像俄国这样的小农经济占有极大优势的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只有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并使无产阶级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才能使小农逐步走向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也意味着超越资本主义的政治现代化。而这种现代化借以实现的形式就是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苏维埃民主制。在这种民主制下,由于被选举人是广大劳动群众,由于废除了选举上一切官僚主义形式的手续和限制,由于真正让劳动群众自己管理自己,因而它是比资产阶级民主制更高类型的民主制。在政权建设上,列宁尤其重视对国家机关的的民主监督,把这视为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健康运行、防止官僚主义的根本保证。在列宁看来,只有政府同广大工农群众保持密切的经常联系,无产阶级政权才会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东西。而这恰恰是确保无产阶级民主和形成对国家机关有效的自下而上监督的根本保障。
(三)文化革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列宁认为,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进行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一场文化革命,即通过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与新社会相适应的新的精神文明,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作为欧洲最为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俄国的文化发展状况是十分恶劣的。即便在国内最为发达的欧洲部分,直到1920年识字率也不过才达到1/3。因此,列宁认为,不要说无产阶级文化,就是资产阶级文化在俄国的发展也是十分糟糕的。在文化上即便要达到西欧一个普通文明国家的水平,苏维埃政权也要进行许多繁重艰苦的工作。列宁指出:“当我们有文盲的时候是不能实现电气化的。……我们……应该努力扫除文盲。……劳动人民不但要识字,还要有文化,有觉悟,有教养”,〔2〕400所以,必须努力使俄国无产阶级在已经赢得的胜利的基础上真正达到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水平。
为此,列宁特别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列宁高度重视教育。即便是在当时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列宁也要求缩减其他部门的开支,增加教育支出,把教师地位提高到资产阶级社会里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地位,并使其成为苏维埃制度的支柱。另一方面,建立和加强城乡联系。列宁认为,建立和加强城乡联系,形成城市工人和农村劳动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无产阶级的先进文化带动农村地区的文化发展,在小农经济占有优势的国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有决定性的意义。
(四)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动力。与资产阶级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同,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动员广大工农劳动者,发挥全社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实现的。因此,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列宁指出,在苏维埃俄国战胜了国内外的反革命武装干涉之后,在建设战线上面临着一个更为困难、更为长久的战争,“要在这个战线上获胜,必须使更多的工人和农民变得主动、积极和忠诚”。〔2〕385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列宁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发挥全国各地以及党和苏维埃机关所有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党和苏维埃机关的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培养和唤起各地方在经济建设事业中的较大主动性——省里的要大;县里的更大;乡和村里的还要大”。〔2〕527其次,“在活跃工农业间的流转方面,应全面、大力、坚决地发挥地方的主动性、首倡精神和独立性”。〔2〕539最后,要“竭力帮助劳动群众,接近他们,从他们中间提拔成百成千的非党工作人员来做经济工作”,〔2〕540从事各种管理和监督工作,从而大大激发劳动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使得隐藏在劳动群众中的极大潜力得到发挥。
(五)合理利用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由于无产阶级革命没有像马克思所预想的那样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而是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爆发并获得胜利,虽然在俄国建立了更为优越的政治制度,但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列宁认为,“……不利用大资本主义所达到的技术上和文化上的成就,社会主义便不可能实现……”〔3〕555由于资本主义在组织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夺取政权的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没有理由不去向资本主义学习,“只有那些懂得不向托拉斯的组织者学习就不能创造或实行社会主义的人,才配称为共产主义者。因为社会主义并不是一种空想”,〔3〕555“没有建筑在现代科学最新成就上的大资本主义技术,没有一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最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2〕508
针对俄国当时面临的艰难情况,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进一步提出了在一定限度内允许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经济政策。列宁认为,由于俄国无产阶级国家紧紧掌握着政权,一切有决定意义的大企业和铁路等主要的经济力量都掌握在无产阶级手里,在一定范围和一定限度内允许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非但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地方,这反而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社会主义实现得如何,取决于我们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机构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3〕511只有合理利用资本主义一切进步的成果,社会主义才能够全面超越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够真正实现。
(六)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落脚点是人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不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人。列宁把人的因素看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方面面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在发展社会化大生产问题上,列宁强调必须提高苏维埃国家管理人员和劳动者的素质,学会精确地计算和监督,学习现代管理知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只有实现国家管理人员和劳动者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才可能成为现实。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上,列宁也把机关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同人自身的现代化联系起来。他要求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应该不断转变观念,通过不断地学习充实和提高自己,学会在新的条件下从事管理工作。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断提高人们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机关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在纪律、观念、技能等方面能够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接手的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列宁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以及形成的学说,为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对于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理论财富。
两次世界大战以来,许多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实现了政治独立,并开始进行自身的现代化。在现代化过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选择了参照西方资本主义模式。不可否认,有少数国家确实基本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但从大多数国家的情况来看,由于资本主义现代化自身的缺陷和局限性,使得这些国家在致力于现代化的过程中,非但远未实现现代化,反而产生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不少国家腐败横行,经济文化长期滞后,社会动乱不断,甚至重新沦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列宁的现代化思想和方案,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选择。实际上,即便抛开列宁现代化思想中关于政治革命的成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列宁关于国家要紧紧掌握有决定意义的经济力量和发展重工业以保持经济自主权,推进新型民主建设,高度重视教育和文化革命,建立和加强工农业的联系,大力推进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等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于正处在现代化关键时期的中国而言,在如何顺利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如何合理利用资本主义的有益成分等方面,列宁的现代化思想无疑能够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在相当大程度上,由邓小平倡导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经济政策,是列宁重视发展生产力和合理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此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是不容否认的。但是,我们也应当冷静地看到,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许多老的问题进一步凸显,许多新的问题开始出现。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在体制机制改革、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民主法制建设、先进文化发展等许多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列宁关于加强和改进无产阶级政权建设,推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的思想,对于我国在新时期预防和打击腐败,防止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作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列宁关于加强工农、城乡联系的思想,对于我们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思路。列宁推进文化革命的思想,特别是他高度重视人自身现代化的思想,对于我们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先进文化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列宁关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思想对于激发发展创新潜力也值得我们借鉴。
在列宁逝世六十多年后,由他领导创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解体。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向来是曲折迂回的,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复杂的,我们不能因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而忽视在苏联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正确思想。对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进行有益的借鉴,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有着重大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Contemporary Value of Lenin’s Thinking on Modernization
WU Jian-wei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Russia was a backward country in economy and culture after the October Revolution.At that time,Lenin thought of it as a vital task for the country to accomplish modernization.According to him,efforts must be made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with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s as the material basis of modernization,consolidation of the proletarian state power as the political guarantee for it,cultural revolution as its main content,fully arousing enthusiasm of society as a whole as the motive power,putting capitalism to rational use a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and modernization of man as its ultimate aim.
Lenin;socialism;thinking on modernization
A82
A
1009-1203(2011)01-0023-04
2010-12-08
吴建伟(1973-),男,河南舞钢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8级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周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