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春
近年来,达县供销合作社致力于改革、创新与发展,按照“开门开放办社”原则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重组社有企业19个,其中基层供销合作社13个、县直属公司5个、万头生猪养殖场1个,初步形成了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服务体系,设立各类经营服务网点1368个,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177个。2010年,全系统实现购销总额8.75亿元,上缴国家税费325万元,社会贡献总额1100万元。成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首批县级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县、全省发展合作经济示范县、全省县级供销合作社先进社、市级最佳文明单位,连续9年在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综合目标考核中名列前茅。党政重视、上下着力,成为供销合作社改革成功的关键。
重视供销合作社机关队伍建设。自200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从党政、县级部门选派4名优秀领导干部到县联社任职,并在全县供销合作社系统选派5名骨干充实到领导班子,把县联社主任配备为县委委员。在组织、人事部门指导下,先后对12名中层干部进行了充实调整,并通过考试等形式充实了3名公务员到县联社工作。同时,还从社有企业选了3名优秀管理人员到县联社锻炼,给供销合作社的领导班子和机关干部职工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支持供销合作社改革。2003年底,县委、县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改差额预算为全额预算,解决了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2010年,按照国务院要求,改事业管理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彻底解决了县联社的职能和身份问题。2000年以来,县人民政府出台专门文件,对全县社有企业全面改制,共改制企业21个,其中基层供销合作社13个、县公司6个、独立核算商办企业2个,按照“出售资产、安置职工、了断身份、企业解体重组”的企业产权制度,累计变现资产9000多万元,安置各类职工3343人,协商偿还银行债务878万元,偿还社员新股金2000多万元。在改革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解决了1200多件沉积多年的矛盾纠纷,实现了“减少了企业人员、沉重负担、繁重债务;转换了企业机制、职工身份、联社职能;留住了优秀人才、优良资产、优势网络”的“三减三转三留”改制目标。
重视解决供销合作社遗留问题。县委、县政府本着“尊重历史、解决疑难”的原则,解决了2名同志因竞聘到企业任职涉及企业改革而要求回机关工作的问题。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将供销合作社系统44名军转干部待遇全部纳入财政支付,并拨专款25万元,解决了29名伤残军人的一次性安置补偿问题。此外,由政府兜底,使社有企业1048名退休(退养)职工由大病统筹全部转为医疗保险,将5个破产企业 600余名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全部移交社保局。同时,对原供销合作社代管的农村合作商业系统1008名老职工进行了妥善安置,其中近700人按最低标准补交社保费,参加了社保,其余300多名老职工则全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
召开现场办公会议解难题。自全县供销合作社企业重组改革以来,县委、县政府十分关心下岗和重组职工的生活,近十年来,先后拨付解困和慰问资金100多万元。2005年6月,县委书记、县长带领十多个县级部门领导到县联社召开现场办公会,妥善解决了南外供销合作社经营门市因修建通川大桥被占八年而未能解决的历史疑难,以及县联社南迁、困难企业安置、下岗和重组职工解困等具体问题。
重视供销合作社工作就是重视“三农”,支持供销合作社工作就是支持“三农”。因此,县领导班子经常到供销合作社调研,多方给力供销合作社企业重组发展。
支持培育烟花爆竹连锁经营配送服务体系。2000年以来,达县烟花爆竹市场实现了由供销合作社统一经营、统一管理。为满足市场需求,2005年,县委、县政府根据县人大提议,将全县烟花爆竹经营网点由88个增加到220个,由县日杂公司和基层供销合作社联合实行烟花爆竹连锁配送服务,直配各经营网点。同时,由县政府批准、县编办行文,批准县供销合作社成立烟花爆竹稽查队,并制发专门文件明确了供销合作社是全县烟花爆竹的经营主体和安全管理责任主体,保证了全县烟花爆竹的安全、规范经营。2008年,县政府再次给予优惠政策,由供销合作社投资350万元,建立了占地达10亩的达县烟花爆竹配送中心,对全县288个网点实行直接配送。
支持培育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2004年,达县人民政府出台文件,由供销合作社对全县再生资源经营网点实行“八统一”服务,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共建立和规范再生资源经营网点232个。同时,县委、县政府领导和相关县级部门领导亲自到省上有关部门汇报,使县供销合作社所属的达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取得了国家报废汽车拆解资格。2010年,该公司与达州市两家报废汽车拆解企业合作组建了达州市三强报废汽车拆解有限公司,县政府为公司在化工园区解决土地30亩,通过自筹资金2000万元,建立国家商务部批准的报废汽车标准化拆解中心。今年以来,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达县人民政府制发文件,明确了供销合作社主抓农村垃圾的分拣处理,在全县64个乡镇分别占地5—10亩建立再生资源分拣分中心,形成再生资源收购、建材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村科技和农民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镇级农村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目前,此项工程已在石板镇试点实施。
支持培育农村现代流通网络。2005
年,县委、县政府出台文件,支持供销合作社实施国家“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五年来,共争取国家项目补助资金达500多万元,自筹资金1000多万元,新建和改造农家店712个,建成仓储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品种达800余个的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1个,改建仓储为2万吨的农资配送中心1个。自2008年以来,由财政每年贴息,县农资公司承担了政府化肥储备任务,县日用消费品公司承担了政府部分救灾和防洪物资储备任务。对供销合作社主抓的烟花爆竹、农资市场监管、农家店建设,县财政还预算了专门的工作经费。
支持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县委、县政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专题研究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并出台文件,明确了供销合作社的职能职责,提出了供销合作社在新时期的目标和任务,并给予相关的政策扶持。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达县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在乡、镇人民政府设立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办公室。一年来,通过党政重视、部门参与、供销合作社主抓,有力推进了全县农业社会化服务。由供销合作社牵头,村支两委参加建立村级社区综合服务社,成功地探索出了村级“两委一社”的发展模式,实现了村支部、村委会职能的转变。目前,已建立村级社区综合服务社100个、庄稼医院100所,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8年,县委、县政府在达县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中,明确了供销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任务。通过几年的努力,供销合作社创办的特色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异军突起、独具特色,比如:达县安云红辣椒专业合作社采用“五统一”服务,仅2010年就为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社员人均增收500元以上;达县天禾茶叶专业合作社发挥“龙井”技术品牌优势,以龙会乡张家山茶场为基地辐射带动其他5个茶场,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万亩茶园基地建设,不仅合作社运行态势良好,而且解决了2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必须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合作制原则;必须大力推进经营、组织和服务创新机制,构建运转高效、功能完备、城乡并举、工贸并重的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才能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从而有力推动供销合作事业健康发展。近年来,达县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创新实践,真正体现了“党政助力,供销合作社创新发展”。
体制机制创新。县联社把县直属企业重组为全资企业或控股企业,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交经营股本金、经营风险金和经营责任金。对基层社重组的经营网点,则实行“门店式经营、合作制管理”和“独立经营、自纳税费、自谋发展、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实行统一办证、统一店招、统一培训、统一报表、统一纳税、统一代办社保和医保的“六统一”服务。
用人形式创新。自2003年以来,根据届期和资产管护目标,对县属企业法定代表人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聘制,对企业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对企业重组人员实行双向选择制。
管理方式创新。县联社与公聘的企业法定代表人签订届期目标责任书,建立岗位责任制,做到职责分明;把社有资产收益与经营收益分离,杜绝了改制前“吃社有资产”的现象发生;实施绩效工资制,在年末对企业进行效益审计,根据审计结果计发绩效工资和考核奖励。
合作联合创新。采取有效措施,引进或公聘高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能人到社有企业任职;采用加盟方式,整合农村经营网络和配送企业,实施合作联合,引进民间资本;实行县基合作,形成了“龙头公司+基层社+专合组织+经营服务网点+农户”的农村现代生产流通模式,实现了龙头企业与基层供销合作社网点的对接。
资产管护创新。坚持“三不变、三公开”原则,做到原企业资产的权属不变、资产收益不变、县联社管理不变,建立健全了监督制约机制。在资产处置中,实行企业申报、县联社审查,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处置资产,增大了资产处置的透明度和公信度,明确了社有资产收益的开支范围及报账程序,建立健全了资产收支明细账。同时,县联社还制发相关规定,实现了社有资产规范化管理。
联社职能创新。县联社对所属企业认真履行“领导、协调、服务、监督、管理、考核”的职能,坚持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增强对所属企业的控制力,逐步建立健全社有企业资产管理、经营管理、目标考核、绩效工资、安全责任和风险防范体系,确保了所属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进一步深化县联社机关改革,对股室人员实行优化组合,定岗、定员、定责,实现了人尽其才。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助力下,通过改革、创新、发展,达县供销合作社真正实现了农村经营资本、经营人才、服务网络的有效整合,形成了强大的经营服务优势,为履行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进入市场、农民特色专业合作社、农村现代流通、农超对接的工作职责打下了坚实基础。不断创新发展的达县供销合作事业,已真正成为达县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