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观

2011-02-19 03:26刘占军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本质马克思现实

●刘占军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

以人为本是当前党和国家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结论,也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观的新概括。以人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人为本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实践根据之上的,是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与时俱进的指导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

(一)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的思想是当前以人为本的理论根源,当前以人为本的本质内涵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的思想具有一致性和继承性。只有理解人到底是什么即人的本质,才能真正把握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本质就是为了人又好又快的发展;人的本质归根结底就是处在社会关系中、基于生命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保持其自身发展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劳动是为了人的生存发展,也只有实践劳动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源于实践,并且实现以人为本的根本途径是实践,没有实践就不会有一切财富,就满足不了人的根本利益,人就不会发展。人的类存在、人的生命存在的确认和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都根源于实践,也都统一于实践。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实质上就是实践的人本主义或实践的人道主义,也就是“人与物”有机辩证统一的实践,对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提出和践行有积极的重要价值。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一种手段。而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1]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使人的生产活动根本区别于动物的生产活动,使人拥有自然属性的同时,又拥有了能动性,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方式和内容,在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存在是现实的,是物质的,但不是孤零零的存在,也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处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马克思很明确地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在自然界获取资料的根本途径就是通过社会存在的方式进行实践,人通过劳动实践的手段向自然界获取自身需要的物质资料,保存自身的生命存在。人现实的生存需要是人类实践的动力,也是人与自然界接触的根本动因。马克思实践的人本主义,即以人为本思想,对克服“见物不见人”和“见人不见物”错误实践理念指明了道路,对当今中国以人为本具有新的重要的意义。

(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念

人作为世界的本体和主体存在,首先表现出人自身不断地创造和改变人的世界。人在改造和创造物质资料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同时,无形中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以及社会关系。自然界在变化发展,人的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在变化发展,人类社会也在变化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2]其次,人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自身。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也是人类改变自身的历史,人类是自己的主宰者和创造者。恩格斯说:“人类新的历史时期将从这种新的社会组织开始,并使人自身以及人的活动的一切方面都突飞猛进地发展”。[3]人自身不断地创造和改变人的世界。人是社会和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目的,是从价值观的视阈来说明以人为本的内涵的,马克思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2]可见,人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又好又快地发展。马克思指出,将来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4]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和执政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升华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民族和不同的地域,都有不同的思想内涵,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阶段,提出“以人为本”理念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也符合时代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具体运用。

二、以人为本的实践根据

以人为本是在总结国际社会发展实践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具体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当前,世界的主题已经是和平与发展,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是不可改变的历史趋势;中国正是科学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劲时期。世界全球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必然结果,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更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形成互促互进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导致和推动了资本主义向世界范围的扩张;同时,资本主义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当然,这就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看待世界全球化问题:克服全球化所带来的弊端,防止全盘西化,保持中国的特色和个性;坚决抵制资本主义对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侵犯,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不能全盘否定西方现代发展道路,应借鉴西方现代文明发展的成果。中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自身也产生了新的巨大变化。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加快了生产力发展、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的调整,上亿农民从农村走进城市,成为新的工业大军和重要力量;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群体和组织形式,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中国社会还依然存在问题和矛盾,例如,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资源开发问题、人民收入差距较大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医疗改革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百姓购房问题等等凸显严重,需要亟待解决。根据国际、国内的现实新变化、新状况、新问题,必然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以人为本的提出和落实,是为了解决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在工作中存在的孤立片面、不科学的发展问题。克服以往的发展就是快速发展经济,不顾人的需求和利益,甚至损害人的需求和利益,也就是“只见物不见人”的实践,实质上,是一种“以物为本”思想指导下的实践,严重地制约和破坏了人的长远利益。也要克服一种“见人不见物”的抽象的发展观,只看到人的重要性,而不为人提供切实的需要,也是不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实践。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新时期,我国发展实践呈现出新的特征,在具体建设实践中,科学技术、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也成为实践发展的核心力量和关键因素。然而,我国在发展实践的进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不可回避的,为了正确面对和解决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和本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三、追求以人为本的价值指向

当代中国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以中国的每一个公民为本,这最符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界定,是最高哲学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在实践的过程中,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具体现实的人,是中国每一个现实的个人,即中国的每一位公民,而不仅仅是抽象的“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人包括“人民群众”的整体指向,同时也包括个体指向,以“人民为本”或以“人民群众为本”是在政治或执政领域下的价值趋向,在实践中只能是人民整体中的个体,中国具体现实的个人,即中国的每一个公民,让每一个人得到“恩泽”和“实惠”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在实践中只能是中国具体现实的个人,人本身是物质的,人的生命存在就是客观存在,人就是一个客观事物。如果否定人的客观现实性,就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的人的确定。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的理解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像中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不受他们的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2]也可以说现实的个人就是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人。以人为本从人本身的价值来说是现实的个人,如果不谈现实的个人,那么以人为本的价值就没有存在的基础,更无法落实人的价值。是因为“现实是事物(或人)价值活动的立足点、出发点、归宿点,所有价值却是为了事物(或人)的现实发展。[5]以人为本的“人”在价值取向上定位于“全体人民”。以人为本的人是“现实的个人”与“全体人民”的统一,这样才能落实以人为本和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才能把“以人为本”落实到“你、我、他”之中,每一个人得到恩惠,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每一位公民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76,16,7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9.

[5]周树志.论价值是事物的现实的历史的发展[C]//价值学发展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10.

猜你喜欢
本质马克思现实
马克思像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漫画:现实背后(下)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