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提琴滑音所蕴含的“中正平和”的儒家思想——以马思聪《思乡曲》为例

2011-02-15 06:14文/王
艺苑 2011年5期
关键词:滑音中正小提琴

文/王 珊 陈 璐

一、 中国小提琴作品中滑音的重要性

小提琴是西洋乐器,但随着世界音乐文化的相互磨合、交融,小提琴以它典雅的造型、优美的音色征服了无数中国听众,中国小提琴作品的创作、演奏数量也越来越多。要怎样才能演奏出属于中国音乐风格,符合中国人审美理念的乐曲呢?中国作曲家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将民族元素、民族技巧巧妙地融入他们的小提琴作品中。滑音,正是作曲家们所探究出的能表达中国乐曲乐思的技巧之一。同时,滑音又是小提琴演奏中的一种特殊表现技法。在许多西方乐曲的演奏中,经常强调减少甚至是尽量避免滑音的出现。而在中国,滑音却是表现中国乐曲乐思的灵魂,加入了滑音,才能更好地表达出蕴含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的乐思,使小提琴演奏出的音色不再单一和缺乏内涵,从而表达出中国深刻的传统文化思想。

1.滑音的意义

《现代语言学词典》对滑音(glide)的定义为:“发音器官移向或移离某一发音动作的过渡音。”小提琴中的滑音指的是手指在两个音之间有意识地来回滑动,它以特殊的演奏技法对音乐进行包装润饰,属于过渡音。滑音生动流畅,变化多,表演性、抒情性强,恰当地运用可以提升乐曲的境界。如果说音乐是一种语言,那么,滑音就是含蓄、平和、婉转的话语,它与儒家对音乐内涵的阐述,是何其相似!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以“中和”为准则,而“审一定和”又为音乐所反映出来的重要形态特征。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和之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整个音乐美学史,它被作为中国民族音乐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而经常运用于民族音乐的创作之中。而这“中正平和”的思想内在、含蓄,富含哲理,正好与滑音所要表现的圆润、柔和的思想境界相通。儒家文化是中国古文化之瑰宝,所以,在演奏中国小提琴作品时,如果能了解儒家文化,并将滑音与之相结合,我们演奏的音乐才能更加具有民族特色,更加扣人心弦。

2.“中正平和”思想对传统音乐的影响

“中正平和”即强调不偏不倚、不刚不柔,“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儒家“中正平和”的思想反映在社会生活中,就是调和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而中国音乐也强调这种社会功能和教化功能。这种美学思想反映在我国的传统艺术上,对我国传统音乐独特风格的形成(诸如“滑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提倡追求恬淡、宁静、隐秀、和谐的意境,讲究象征与比喻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使含蓄的意境美成为中国传统音乐创作的至高境界。“具体来说,‘中和之美’主要是指内部诸因素适度发展、结构和谐的那种理想美。”[1]而小提琴演奏适度运用“滑音”正能表现这种理想。

二、 滑音在中国器乐曲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器乐曲强调创作中的“违而不犯,和而不同”。魏晋以来,器乐受传统文学、书法创作的影响, 注重追求声韵、音色、画面美,使得“高山流水”、“夕阳箫鼓”徐徐从乐人手指间流出。在这里,滑音技巧的运用非常普遍。在乐曲演奏中演奏者会自然地利用滑音技巧抒情达意。如古琴、二胡等乐器的演奏,在长久的历史演变中,受儒家“中正平和”思想的影响极其之大。它们的音色如此具有魅力,演绎表演能力如此之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滑音的应用。

1.二胡曲中滑音的作用

虽然说,小提琴音色与二胡音色相差甚远,但对于滑音的处理上二者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均能体现出中国悠久丰厚的传统思想。在二胡演奏中,滑音可以巧妙地连接乐音,可以模仿人、动物、大自然的声音,如幽静山谷中的鸟鸣声,赛马场中的此起彼伏的马蹄声,更重要的是滑音可以表现出浓厚的地方韵味、地方风格。

以江南地区为代表的乐曲如《出水莲》、《江河水》、《姑苏春晓》、《江南春色》等作品婉约自然,滑音的精妙使用是形成这一特点的重要因素。这些乐曲中滑音的滑动速度不快,少棱角,和谐、自然, 不矫揉造作,甜美的音色让人们很自然地就融入到这江南水乡的意境中。

2.古琴曲中滑音的作用

古琴为儒家圣贤最推崇的乐器,徐上瀛的《溪山琴况》阐述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他在开篇即写道:“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为琴。其首重者,和也。”[2]此书是针对古琴音色、技法而作,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作者对古琴的看法。“其首重者,和也”,是《溪山琴况》的精髓。作者认为,在演奏中国音乐作品中,“和”是居于首要地位的。

其实,归根究底,徐上瀛把中国儒家美学中体现审美理念的“和”与“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看作是古琴音乐艺术以及古琴曲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美学原则,而最能体现“和”的就是滑音。当演奏者演奏一个音时,这个音不会在一个水平线上单调地停留,而是会在音的左或右缭绕。这种通过左手手指按弦所奏出的滑音,余音绕梁,优美婉转,含蓄内在。

3.小提琴曲中滑音的作用

中国小提琴作品的创作同样离不开中国传统音乐。例如,小提琴与古琴的滑音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的发音都十分注重“音过程”,不是一个个单个的音,而是注重单个音上的音过程、音与音之间的连接。小提琴这种独特的“语音”,正好符合儒家的“中正平和”思想,是中国小提琴音乐的民族风格之所在。而二胡、古琴又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小提琴音乐的表现力与它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也必然反映中国儒家文化“和”的深刻思想。

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滑音在中国乐曲中的广泛应用,“为了更贴切地表现音乐形象,作曲家不仅采用了相关的民间音调,而且在小提琴演奏上,也借用了我国民族乐器(二胡等)的某些演奏技法和效果”。[3]这里所提到的演奏技法主要就是指滑音,不同的滑音处理把《梁祝》中的“爱情主题”、“十八相送”、“草堂结拜”、“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等这些艺术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三、以马思聪《思乡曲》分析滑音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含蓄和谐的意境美一直是中国作曲家所追求的。马思聪的《思乡曲》通过换把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类型的滑音,正是这些滑音的加入,使乐曲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意境和深度。

马思聪是我国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也是优秀的民族作曲家,“他的作品正如他的人,纯朴、 温和、高雅、有条理,热情而含蓄,爽朗而内在,他与人平易相处,但不善言谈,在人群中从不显露自己。”[4]而他的作品又如他的演奏风格一样,温文尔雅,重视内在。他的那些美学观念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艺术上的“中正平和”、“静远淡虚”、恪守中庸之道的思想。因此,本文将以马思聪的小提琴曲作品中所出现的滑音为例,全面、深入地探究儒家的“中正平和”思想。

引誉中外的小提琴作品《思乡曲》是马思聪的代表作之一,这首感情深沉的作品是于1937年创作的《绥远组曲》(有名《内蒙组曲》)中的第二首。作品以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为创作素材,在山西、内蒙一带风靡一时,此曲反映的是旧社会时期在外谋生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人们这样唱到:“城墙上跑马,掉不回那个头,思想起咱们的包头,哎哟我就泪旦旦的流。”

在音乐创作上,马思聪采用的是一首简短的内蒙民歌,并没有特意改动原调的思乡真意。他将这首深情绵长的绥远民歌的主旋律在织体、和声、节奏等方面加以变化处理,让优美的旋律款款地赞美着家乡的美,诉说着海外游子的悲,催人泪下。此曲为三部曲式,呈式部的主旋律与民歌大致相同,深深地渗透着对故乡的怀恋和赞美:旋律中蕴含着故乡的热土、故乡的亲人、安谧的草原和熟悉的驼铃……展开部为呈式部感情的升华,连续双音的应用使音乐情绪更为激动、热烈,他要尽情地抒发对家乡的深情厚意,他要用高歌来赞美自己的家乡,表达激切的心情。这里,他不是仅局限于绵长的愁思,有时还代之以明朗欢快的情绪来回忆自己纯真而美好的童年,这是从相对立的另一角度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再现部与呈式部旋律大致相同,但在将结束处加上了5小节的尾声,更是带来意犹未尽的感觉。马思聪不仅将原民歌的旋律与内涵发挥得淋漓尽致,还更进一步提升了乐曲的思想境界。这首曲子的音乐之所以能扣人心弦,令人回味,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它大量运用了滑音,如同指滑音、上行大二度滑音、换指滑音、连续式滑音等,从而带给人以“弦外之音”之感。

谱例一是思乡曲呈式部的开头部分,作者在短短四个小结内,通过换把运用了两种不同类型滑音(第一种为同指滑音,即第二小节通过二指从5滑到6;第二种为换指滑音,即第四小节通过三指和二指从5滑到6),开门见山地反映出了中国乐曲的民族风味,也让作品带上了民歌的腔调。滑音的运用,使听众的心更能迅速安静下来,融入到音乐的那份和谐中去,人们眼前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这样一幅美景:作者的家乡山清水秀,有着碧天白云、涓涓溪流、可爱的顽童,以及慈祥的老人,听众们的心很容易被这样的音乐打动。

谱例一:

上文所提到过的《姑苏春晓》的开头就与《思乡曲》开头十分相似,为了营造出祥和、宁静的气氛,在4小节内出现了多个明显的滑音,如谱例二。很多二胡演奏家认为这首乐曲的开头部分是整首曲子的精华所在,在演奏时应细腻地刻画,要特别注意对滑音的处理。这样的运用在中国乐曲中是很普遍的。但一定要注意对滑音进行有选择性地应用,如果演奏时没有深入分析整首乐曲的意境和内涵,就盲目地使用滑音,其效果只会适得其反,曲子会让人听起来感觉到“黏糊”,缺乏美感。

谱例二:

如谱例三,呈示部的第二段旋律转入低音区,从第一小节装饰音3到5、第二小节到1用了同指滑音,使旋律在低音区有节制地哼唱,更为深沉,但没让哀愁过分地溢出,在怀念遥远家乡的同时也不忘寻求那个“和谐”的平衡点。

谱例三:

在呈示部结束即将进入展开部时,有几小节的连接部分,如谱例四,这里滑音的运用,似乎是要把对家乡的思念与叹息流传下去。

谱例四:

谱例五为展开部的节选,由许多双音组合而成的展开部更丰富了乐曲的思想情感,标明的指法间接地指出这里运用滑音的必要。在这里,已不是呈示部所要表达的深沉哀伤,而稍显热烈,但滑音的运用频率与呈示部相比只多不少。例如,第一个音程是在第三把位用第二指和第四指按弦,第二个音程从第三把位滑向第一把位,同样是用第二指和第四指按弦,这样的演奏巧妙地连接了两个本毫无关系的音程。

谱例五:

再现部的旋律几乎是呈示部的原样重现,所有的音高八度进行,情绪也比呈示部高了一个层次。同样是运用了滑音,但为了体现对于未来的期盼,在演奏时再现部的滑音的速度应比呈示部稍快些,这也更证明了滑音不只用于慢、柔的部分。呈示部是在“平和”中怀想,再现部是在“平和”中期待,滑音的运用使音乐的情绪在“中正平和”下得到升华并更为丰满。

在乐曲将要结束时,作者采用了连续式换把,产生了连续滑音的效果。

谱例六:

由于连续滑音以及连弓的应用,音与音之间更加连贯,更加密切。虽然与展开部相似,这些滑音由双音构成,但在情绪上的表现更为深沉悠远:似乎有一个游子渐行渐远,离开家乡,一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伤感油然而生。在这里滑音又是持续上行的,表现在悲伤之余又有着对明天对未来的企盼、追求。结尾处滑音的速度应是全曲中最慢的,当演奏者对其进行二度创作时,须特别注意控制好滑音的速度,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那份延绵不尽、无边无际的思绪。

马思聪在小提琴曲《思乡曲》中这些滑音的应用,使作品优美缠绵,让听者如痴如醉。作品所体现的情绪虽然悲伤,却优美如歌,乐曲里包含的不仅是凄凉悲哀,更是一种对家乡的想往,对明天的期盼,这正好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中正平和”思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凡事不过分,不强求,“无过之无不及”,讲究那份和谐,马思聪通过滑音默默传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告诉我们这样的思想:和谐是一种美,自然的美,美在它的不经意间,这,其实才是最震撼人心的。

《思乡曲》是一首以民歌的旋律为主题而改编的小提琴曲,让人感到无比的清新自然,每一个音符都可以反映出淳朴的本质。从旋律中虽然可感受到乐曲的情感也有起伏,线条也有所波动,但总的来说,它并没有被过度渲染和强调,不失端庄和雅正。乐曲的旋律的对比是在一个较为统一的氛围中形成的。“每段旋律只是反映作曲家的某个侧面而已”。[5]而要形成这样一个统一的氛围,就必须巧妙地使用滑音连接音符,连接旋律,掩盖因情绪波动而出现的不和谐感。

作品之所以能如此打动人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作者深入了解并运用了中国的文化思想。而“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及审美情趣,历来深受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及融入道、墨、法、老、庄等文化思想的影响”。[6]孔子倡导音乐的“和谐”,他认为“和谐”才是音乐的根本,和谐的音乐才能陶冶情操,净化人们的思想,使社会和平、安宁,音乐讲究情感要表现“中正平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在这里,“中”指的是个体内心的一种平衡与和谐,即喜怒哀乐的未发状态,同时又被孔子赋予了方法论的意义,即要求“发而皆中节”。这样“中”与“和”就历史性地统一了起来,并进而从“人道之和”的范畴上升到“天道之和”的境界。滑音所演奏出的特殊音色,自然地连接了本身并无关联的两个音,很好地表现出了音乐中所要追求的“和谐”。我们认为马思聪创作的小提琴曲《思乡曲》是通过滑音把这首乐曲升华到了“天道之和”、“天人合一”的境界,达到了音符与人与自然的和谐。

滑音能充分体现出儒家的“中正平和”,是由于儒家向来主张“内在美、含蓄美,不张扬、不凸显”,而滑音柔和委婉,注重“音过程”,即从一个音到另一个音的进行。试想一下,如果在演奏《思乡曲》时,把滑音都改成没有痕迹的快速换把,这首曲子还会如此打动人心吗?这样,这首曲子也许就会变得面目全非,人们将不再被它感动,它也不会享有如今的盛誉了。

四、 结语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音乐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其中有许多关于音乐的经典阐述。我们认为,要想深入探寻中国小提琴作品的内涵,演奏出具有中国风味的小提琴音乐,就必须对儒家关于音乐的看法有着一定的认知,而“中正平和”思想又是其中的关键。滑音,是一种音与音之间的巧妙连接,有数不清的韵味在这连接之中。通过滑音,较容易找到那份“平和感”。

虽然说,滑音并不是中国小提琴音乐所特有的表现手段,在外国曲子中有时也可见到滑音的应用,如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圣·桑的《引子与随想回旋曲》,但中国“民族式”的滑音却由于蕴含了中国悠久绵长的儒家的“中和”思想,从而赋予中国小提琴音乐新的表现魅力。通过对《思乡曲》中滑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滑音在中国小提琴作品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其恰当的运用可将作品内容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因此,在演奏中,滑音虽然容易被人忽视,但实在不能忽视。

[1]赵晓鹏.儒家“中和”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J].新疆社科论坛,2009(4).

[2]王耀珠.《溪山琴况》探赜[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3]梁瑾.中国民族风格小提琴音乐中的滑音演奏技巧[J].枣庄学院学报,2009(8).

[4]张静蔚.马思聪的音乐风格与内涵[J].人民音乐,1985(3).

[5]邱进乐.浅析马思聪《绥远组曲》的创作特色[J].乐器,2003(11).

[6]刘鹏.中国小提琴作品的风格把握[J].福建艺术,2003(6).

[7]陈小莉.小提琴中国作品的演奏与初步研究[J].音乐研究 , 2004(3).

[8]周临舒.马思聪《思乡曲》创作中民族化的表现手法 [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3).

[9]罗旭.论马思聪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J].新西部,2008(6).

[10]蔡仲德主编.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11]马思聪.思乡曲(总谱)[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5.

[12]戴勇.儒家哲学思想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影响[J].文化学刊,2009(6).

[13]胡迪聪.浅析儒家乐论思想与中和论美育观[J].安徽文学,2009(8).

[14]冯燕.《溪山琴况》中以儒家为主的“和”的审美理想[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6).

[15]张前主编.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滑音中正小提琴
Hey Diddle, Diddle
偶遇一位拉小提琴的老人
无题(3)
魏晋时期的中正品评与考察乡论
声乐演唱中的“滑音”技术探讨
二胡演奏的“硬件”和“软件”
板胡演奏垫指滑音技术探微
Pear Conc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