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李斌
(重庆大学,重庆 400030)
截至2010年底,我国大陆已建成投运核电机组13台,在建核电机组28台。根据我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要形成运行4 000万kW,在建1 800万kW的规模。核电企业必须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各环节和强化设备管理工作,确保核电运行安全。
为确保核安全,核电站的设计遵循“纵深防御、多重保护和多样性”的原则。关键的控制系统和仪器仪表都同时有两套或两套以上,一套发生故障时,另一套立即自动投入运行。反应堆运行出现异常时,快速停堆系统立即起作用,使反应停堆。发生事故时,完善的专设安全设施自动投入运行,可从各方面限制事故的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核电高速发展的时期,将同时或者陆续建设多台核电机组,因此必须十分重视设备的安装质量,使其不因追求发展速度而降低。
我国核电设施应该做好严格的监测和维护,严格禁止这些设施出现超期服役现象,而且不管在怎样的紧急情况下,电站内都必须拥有稳定可靠的多路供电系统。我国目前正在运行的核电站,已经有严格的监测和维护机制,当监测出问题时,必须及时处理,确保安全。
对于核电这种含有潜在高风险的行业,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应按照功能分析、功能故障、故障模式、故障影响与后果等,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对于一些有着潜在危害性的设施,管理者更应当加强事故处理和应对训练,特别应加强针对极端情况发生时的模拟演练。同进实施核事故应急演习,以保证人员安全和保护环境。
《核电站质量保证安全规程》对核电站预防性维修提出了明确要求:运行单位负责制定预防性维修大纲,以保证整个核电站运行寿命周期达到设计性能。应根据系统设备的功能需求及设备故障模式、故障影响、故障后果进行综合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性维修策略、完善的维修管理工作流程;建立完整、规范的设备台账管理;完善多层次、多角度的设备管理绩效指标体系;建立系统化的设备故障管理体系、系统化的设备维修策略,加强设备监测手段、建立能够识别设备故障原因的系统;及时优化定期检修计划,强化针对关键设备的系统化预测性技术和手段,建立可持续改进的设备维护管理工作平台。应建立故障代码标准体系,同一个故障不同的维修人员可能会有不同的描述,不便于统计分析,建立故障代码后,认清代码就可有效减少差错,统计出什么故障出现的频率高、什么故障维修成本高,就可以集中技术力量和精力加以解决。同时还应制定一些预防性或者预测性措施来避免设备失效,使这些故障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提高设备可靠性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将标准的设备管理相关数据融入到规范化、流程化的管理制度中,形成一个共享的知识库。
综上所述,全面有效的设备管理对保障核电运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