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胡鞍钢
中国的发展已经对全球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形成巨大冲击,不仅是世界最大煤炭消费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电力消费国,也是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国,此外中国还是世界第一大有机废水排放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生态赤字国之一。
中国仍处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凸显时期,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传统增长方式有可能没有根本转变,加剧了资源压力,国内和进口需求增大,生态基础十分脆弱,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气候变化影响凸显,人与自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那么中国“十二五”规划绿色发展的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是什么?绿色发展如何成为“十二五”规划最为突出的亮点?如何以水利绿色现代化促进绿色现代化?中国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转向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不但是自身发展模式转型的要求,也将对全世界作出重要的绿色贡献,绿色发展的目的是要实现绿色现代化,而水利绿色现代化也将大大促进中国的绿色现代化。
“十二五”规划的国际背景,既是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更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从本质上宣告了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排放的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研究,工业革命之前全球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大约为280 ppm(百万分之一),2008年已上升至385.2 ppm。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最新研究,如果人类不加以有效控制,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长期浓度将超过1000 ppm二氧化碳当量,那么,全球温度将比工业革命前升高6°C。人类若沿着1750年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轨迹延续下去,世界的碳排放将持续增长,并进而造成全球气候的进一步变暖,从而给全人类带来灾难性的损失。
这意味着人类开始进入到世界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即绿色工业革命。前两次工业革命中国都失去了机会,第三次正好是对外开放,我们从“落伍者”变为“追赶者”,第四次我们要成为“领先者”,甚至是“领导者”。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求我们先行一步,主动转型,占领有利地位。
从1750年以来,由西方国家主导的三次工业革命都属于“黑色工业革命”,即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碳排放相应增长,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人为因素。与前三次工业革命不同的是,这次绿色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要根本改变1750年以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实际上进入21世纪,世界正在酝酿和准备发动一场前所未有的能源与环境革命,就是要使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旨在不久的将来使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开始“脱钩”,并在2020年达到高峰,而后迅速大幅度下降。其本质就是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降低污染排放,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甚至非碳化经济)。
绿色发展是绿色工业革命的必然产物,也是这一革命的旗帜和方向。我们只有充分地认识绿色工业革命的性质和特点,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绿色发展以及怎样成为绿色工业革命的领先者。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新的工业革命时代的黎明时期或发动时期。可以说这一次全球减排,就是绿色工业革命的标志。中国要成为这一次绿色工业革命领导者、创新者和驱动者,与美国、欧盟和日本共同发动这场革命。
中国工业化转型的基本方向是新型工业化,即加速转向绿色工业,发展低碳经济,使用绿色能源,推动绿色消费,实现绿色发展。
“十二五”时期,中国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知识信息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基础设施现代化继续快速推进,经济将继续保持8%~9%的高速增长,中国将保持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
从绿色发展来看,“十一五”时期取得了重大进展。能源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单位GDP能耗下降19.06%,基本实现规划目标。环境保护综合效益显现,大气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初步改善,2005—2010年间,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Ⅲ类比例由41%提高到59.6%;空气质量标准达到二级以上城市比例由59.3%提高到82.7%。生态环境保护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36%,自然生态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自然湿地保护率由2005年的45%提高到49.6%,生态退化现象逐步得到治理和恢复,水土流失面积、草地“三化”(退化、沙化、盐渍化)面积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荒漠化土地面积开始减少。这标志着中国从数千年以来的生态赤字,包括农业社会的过度垦殖,工业化时期的高污染排放、生态破坏,开始初步转向生态盈余。
当然,就水利而言,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43.5%,超额实现规划目标,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实现规划目标。与此同时,“灌溉用水零增长”没有实现,增长了将近2%,这需要作一个说明。
与此同时,资源环境依然是我们所遇到的一个最大的挑战,无论是能源的消费,还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的排放,中国都已经是全球第一,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污染排放国和肮脏能源消费国,这不但对全球造成了巨大的负外部性,同样也严重脱离了我国人均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国情,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发展模式的转变来回应全球的绿色革命。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不久前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最大的亮点是绿色发展,这也表明中国的发展将从“十一五”时期的初步纳入绿色发展轨道到“十二五”时期的全面纳入绿色发展轨道,从“十一五”时期的初步转向生态盈余到总体转向生态盈余。
“十二五”规划首次以“绿色发展”为主题。专篇论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明确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发展战略也形成了六大支柱,为此规划分为六章专门论述: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量,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十二五”明确提出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目标。制定了到2015年减少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的直接相对减排的量化指标,以及增加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新增森林面积的直接增强固碳能力的量化指标。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特点。
“十二五”规划明确了绿色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首次将深化资源型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第四十九章)作为五年规划改革攻坚的方向。要求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把绿色发展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
“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实行“生态安全”战略。对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保障生态安全,明确国家生态屏障布局,实施专项生态修复工程,呵护960万km2国土的生态环境,为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绿色家园。
更为突出的是“十二五”规划绿色发展量化指标比重大幅度上升。绿色指标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不包括人口指标,资源环境指标由“十一五”规划的7个提高到“十二五”的8个,占总数比重由27.2%提高至33.3%。如果以实际指标数来看,共28个,其中资源环境指标12个,占了42.9%。另外,还有5个间接绿色指标,包括产业结构从工业为主转向服务业为主,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以及4个教育科技指标。这些指标都会促进绿色发展。
总之,“十二五”规划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发展规划”,这标志着中国进入“绿色发展时代”,也是中国发动和参与世界绿色革命的重大历史起点,还是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方案。这将在全世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在“十二五”规划绿色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如何来进行水利发展的定位呢?要通过水利安全促进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一,是要确保居民的饮水安全。特别是“十二五”明确提出来要全面解决3亿人的饮用水不安全问题。第二,是粮食安全问题,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第三,是生态安全问题,大幅度提高生态用水比例,保障生态安全。第四,是国家安全问题,通过水安全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的总体安全。
水利发展要为国家“十二五”总体战略提供重要支撑。第一,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支撑。通过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效率,降低万元农业增加值用水量等措施实现,为现代农业提供支撑。第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撑。通过增加投入,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机制,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支撑。第三,为发展现代产业提供支撑。以提高水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提高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为现代产业提供支撑。第四,为区域发展战略提供支撑。明确水资源在区域发展中的资源约束性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通过控制用水量、提高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区域发展提供支撑。第五,为主体功能区战略提供支撑。按照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功能区发展秩序,控制开发强度,通过控制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供支撑。
中国的现代化目标是绿色现代化,水利需要提前或者率先实现基本绿色现代化。如何理解中国绿色现代化?很重要的标志,就是中国人口和经济在增长,但是主要资源消耗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开始脱钩,总量不再增长进而下降。什么叫水利绿色现代化呢?我们的设想同样也是,中国人口和经济在增长,但是与水的用量开始脱钩,进而总量开始下降。这就是所谓的“脱钩论”。
总之,中国需要积极参与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即绿色工业革命,实现从黑色发展向绿色发展模式的转变。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成为中国第一个绿色发展规划,成为中国本世纪上半叶实现绿色现代化的历史起点。中国的绿色现代化需要水利绿色现代化,水利绿色现代化是中国绿色现代化的基础。中国需要水利率先基本实现绿色现代化,以支撑中国的绿色发展和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提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