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春雁 路 瑜 田丰伟 应 坚
重庆市中医院(重庆400021)
咳嗽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按中医理论,本病从病因病机来说可分为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从病程病史来讲又可分为急性咳嗽与慢性咳嗽。《内经》是中医经典之首,首立专篇论述咳症,将咳嗽按其兼症进行脏腑分类,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并在治疗上言针而不言药,主张治咳宜用针灸。笔者于2010年初至瑞士进行针灸医疗,运用其治疗急性咳嗽,疗效颇佳。
1.1 针刺治疗急性咳嗽 Straub Patrck,男性,40岁。形体略偏矮胖,壮实,肌肉丰隆,患糖尿病3年,平时定期针刺,锻炼调理,血糖控制在5.6~6.8mmol/L。2010年6月9日来诊:4d前感冒,咳嗽剧烈,干咳,咽痛,咳嗽连头顶痛,鼻塞,不怕风不怕冷,血糖6.5mmol/L,脉左寸口脉浮急,右手脉平和,右中府,尺泽,压痛,左侧无压痛。患者左侧脉病,用内经巨刺疗法,走罐左侧膀胱经以督脉为界,刺激量中等走罐至皮肤发红微暗,不留罐,针左侧中府,尺泽,泄法,提插捻转30s,局部酸胀为度,治疗1次后咳嗽消失,咽痛消失,脉象正常,随后再巩固1次治疗痊愈。
按:巨刺为九刺之一。《灵枢·官针》曰“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即人体一侧有病而选取对侧经穴治疗的刺法。《素问·缪刺论》云“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岐伯曰:邪客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指出巨刺用于“邪客于经”的病痛,并“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本法与缪刺二者均于痛处对侧取穴,但刺巨刺刺经,缪刺刺络。巨刺必然有脉象改变,缪刺没有脉象变化,该患者咳嗽急迫,左侧脉象明显变化,右侧中府,尺泽压痛,正合巨刺之法,故依法而刺取效。
1.2 针刺走罐配合放血治疗咳嗽 Erni Pia,女性,60岁,餐馆工作。2010年11月18日来诊。形体肥胖。患感冒,咳嗽1周,始畏寒,现畏寒,咳嗽明显,胸痛,黄痰,流鼻涕,喉咙痛,脉滑数,服用感冒药和抗生素时好时坏。考虑肺气不宣,痰热内蕴。走罐背部,针风池,肺俞,风门,心俞,留针15min,正面双侧尺泽静脉隆起处放血黑血数滴,针印堂,人迎,曲池,通里,鱼际,合谷,迎香,丰隆,行间。每周针刺2~3次。针4次咳嗽减轻大半,共针7次咳嗽消失。
按:《素问·咳论》言“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其病机关键为内外寒气交攻,上逆于肺致咳。有部分患者,肺气闭郁,或者本来素体火甚,容易入里化热,转为外寒内热的症状。故治疗应当解表泄肺热。五脏六腑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背腰部上。《灵枢·背腧》云“五脏之腧,出于背者”。故选用相关五脏六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背俞穴,首先走罐开宣表气,用平刺法疏其经气,引气归原,调其脏腑,一般轻症咳嗽自愈,但本例患者内热较重,恐常规治疗力量不够,故在尺泽放血,尺泽为肺经合穴,合主逆气而泄,且肺经五行为金,尺泽五行为水,泄尺泽依从补母泄子原则可以更好泄肺经之热。临床以放血血色由黑变鲜红为度,即内经所言血变为止。再针丰隆,曲池,行间调节肝,胃,大肠,肺气得衡,咳嗽自愈。
1.3 内伤咳喘急发 Haupt Irene,女性,54岁,2010年2月23日初诊。患者咳嗽哮喘气急发作2周,咳嗽哮喘史10年,冬天容易发作,随身携带平喘喷雾剂控制,患者不愿长期使用西药特来就诊。现症见气急,呼吸困难,咽痛,咳嗽气急,咳甚带喘,张口抬肩,面白唇紫,肢冷,苔白,脉浮紧。自述有受寒史。双肺可闻及哮鸣音。证系风寒引动伏饮,上干于肺,壅塞气道而发哮喘,治当拟祛风散寒、肃肺平喘为先。取穴双孔最,鱼际。先针鱼际,1寸毫针,随咳直刺进针,以局部酸胀痛为止,孔最1.5寸毫针直刺,针尖略向上,施以导气法,使针感器肺经向上传。针下3min后,患者喘气已平,肺部哮鸣音已基本消失。留针1h,期间30min行针1次,每周治疗2~3次。针刺6次后患者已基本不用平喘喷剂,连续针刺10次症状消失。嘱其防止受凉,夏天来艾灸巩固治疗以防冬天发作。
按:鱼际穴传统取穴在第1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主治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属五腧穴之一,为手太阴肺经经穴,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说,另鱼际穴在五腧之中为荥穴,对咳嗽喘促有良效,笔者临床发现,部分患者尤其是咳喘时间较长者鱼际穴应该源着肺经上下推循,找按压最痛最胀一点疗效方佳,部分患者有针下喘止之功。孔最穴属手太阴肺经之郄穴。郄者,气血深聚之空隙也。本例患者取肺郄孔最穴,既可祛风散寒,又可肃降肺气,故可使哮喘消失。笔者体会,取孔最穴治疗急性哮喘,最好能使针感向胸传导,用导气法,针尖指向所要导向的部位,进针得气后,重按轻提,重按时大拇指向前推,并辅以循法,如能气至病所,疗效显著。
1.4 针刺加艾灸治疗风寒咳嗽 Heini Doris,女性,55岁,超市售货员。2010年11月23日初诊。患者于5d前受风寒后患外感咳嗽,近日来咳嗽加重,乏力,腿软,夜间尤甚,咯痰清稀色白,微恶寒,曾略出汗,身痛,舌质淡苔白薄,脉象浮紧,久按无力。证属风寒咳嗽,肺气不足。取大椎、风门(双)、肺俞(双)。大椎直刺,大椎穴向棘突方向直剌,风门,肺俞先直刺进针0.5寸左右,捻转找针感,得气候退到皮下肺俞向风门方向平刺留针,风门向大椎方向平刺留针,然后点燃艾条一端,对准施灸部位温和施灸风门、肺俞2穴,施灸时间每次30min。隔日1次,每周治疗2次。经第1次治疗后,患者当晚咳嗽减轻约一半,经4次治疗后咳嗽基本控制。
按:大椎、风池针刺治疗咳嗽是杨甲三的临床经验,大椎穴为“三阳督脉之会”(《针灸甲乙经》),故内可通行督脉,外可流走于三阳,既能调节本经经气,还可调节六阳经经气 。督脉阳气不足.则易感外邪 肺合皮毛,《针灸大成》谓“大椎,主肺胀胁满.呕吐上气,五劳七伤,乏力”。《行针指要歌》亦云“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 ”。百劳是大椎穴的别称.说明大椎穴有温通督脉,扶助阳气,驱邪外出,止咳平喘的作用。肺俞风门为治咳要穴,针刺得气后平刺透穴为笔者临床经验,能加强刺激,交通经气。明·高武著《行针指要歌》曰 “或针嗽.肺俞风门需用灸”。唐·王焘谓“火艾之功,过半于汤药”。风门穴乃膀胱经在背部之腧穴,为治疗风寒咳嗽之要穴。故(玉龙歌)载“腠理不密咳嗽频,鼻流清涕气昏沉,须知喷嚏风门穴,咳嗽宜加艾见深”。肺俞穴是肺脏在背部之俞穴,艾灸肺俞穴对风寒咳嗽有显著疗教。笔者治疗风寒咳嗽伴见肺气虚无力托邪外出者,取风门、肺俞2穴合用,针后加灸,以助阳解表,疏风散寒,调理肺气,故咳止嗽逝。
外感是急性咳嗽发病的主要的病因。咳嗽外因是外感风寒等邪气,由皮毛而入,合于肺而为病。《素问·咳论》谓“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还详细论述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胜复的变化对咳嗽产生的影响。如谓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素问·气交变大论》),“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发热恶寒而症……疮疡颏唾血”,“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地……民病……”(《素问·至真要大论》)等,均说明咳嗽与气候变化相关,气候变化,皮毛不和,肺气冲逆是咳嗽的主要病因。内伤咳嗽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素问·咳论》更将内伤咳嗽分为五脏咳与六腑咳。而内伤咳嗽一般机体处于低平衡状态,突然加重多数都是外邪引动,这时处理和外感咳嗽原则大致相同,临床要照顾患者个体的五脏虚实体质情况,区别对待。对于大部分急性发作咳嗽,针刺临床疗效肯定。《素问·咳论》提出了“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的治疗法则。在临床上还必须根据具体病情灵活掌握,变通运用。针刺主要作用于穴位经络,有双向调节作用,外邪作用人体,根据人的体质偏性不同,产生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变化,治疗的关键是去除外因,补虚泄实。肺合皮毛,主气,膀胱经主表,背部膀胱经走罐能开宣肺气,调和营卫,故为驱邪关键,肺气不调,咳嗽气急,针刺肺经腧穴能较好的调理肺气,治疗急性咳嗽选穴原则围绕调理肺气为中心,兼顾胃,肝,其中,郄穴治疗急证疗效颇佳,对于邪气深入化热化火应考虑放血,从血脉去其邪热,对于素体阳虚气虚,肺气不振,正邪相持,不能抗邪外出的,又可以用灸法温通阳气,这样脏气可调,咳嗽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