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仕英
(云南省大理市畜牧工作站,大理 671003)
当前全国性生猪市场行情继2007年后又一次出现大幅增长,2007年当地生猪最高价格为16元/kg,猪肉平均价格23元/kg,而现在生猪价格已达18元/kg,猪肉平均价格为25元/kg,并有继续上扬的趋势。面对持续上涨的生猪市场,各级政府及相关业务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寻找出现生猪价格过大波动的原因,并探索稳定生猪价格和保持生猪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畜牧科技推广工作经验,就近几年出现的生猪市场波动原因及应对措施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猪市场的周期性波动呈现“四年一周期”的波动规律,从近一个波动周期看,2006年8月生猪价格开始上涨,2007年12月达到高峰,2008年5月开始下滑,2010年6月滑至谷底,2010年8月开始持续上涨,目前达高峰并呈持续上涨趋势,由此验证了一个波动周期约为4年。在这个波动周期中,生猪养殖经历了“高峰期-平稳期-低谷期-高峰期”的严峻考验。由于生猪养殖具有生长周期短,繁殖快的特点,加之我国生猪养殖仍以千家万户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比例不高的实际,造成生猪市场价格高时养殖者蜂拥而至,价格低迷时一哄而散的局面,形成生猪产业发展的不稳定性,是造成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
一般年度内生猪价格呈“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即每年1~2月份猪价较高,3月份后开始下滑,5~7月份处于谷底,然后缓慢回升,在中秋、国庆节前后又恢复高价位,并持续到年末,春节前的价格达到最高,节后又开始下跌。而且消费者有每年腌制部分腊肉的习惯,每年国庆后至来年的2月份猪肉的消费量占全年消费量的一半以上,所以此期间猪肉价格一般趋于稳定并有所上扬。
除市场规律影响市场价格波动外,2007年以来中央实施的能繁母猪政策性补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性资金补助等项目及各地猪肉储备库的建立,可以适时调控生猪过度上涨和暴跌的现象,确保生猪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我国是生猪生产和消费大国,生猪、猪肉、猪皮、猪鬃、肠衣、火腿等都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出口物资,尤其是猪鬃、肠衣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占世界贸易量的50%以上,居世界第1位,而且价格高,收益可观,供不应求。因此,对外出口数量的变化不同程度波及市场价格。
生猪养殖的主要饲料为玉米、豆粕、麸皮等,其中70%左右为玉米,20%为豆粕,因此玉米、豆粕价格的变化影响生猪养殖成本,继而影响猪肉价格。
近年来,生猪疫病呈多发态势,常见病种类增加,特别是前几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对养猪户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一旦发生疫情,各地政府严格禁止生猪外调,也禁止从疫区调入生猪,消费者也对疫情带来的危害产生恐慌心理,消费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当地生猪养殖业发展,继而带来后继养殖青黄不接局面,生猪价格波动由此自然形成。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猪商品生产也要遵循价值规律。市场价格常因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偏离价值,从而导致生猪价格的涨跌,供求关系越紧张,涨跌幅度越大。因此,养殖者要有平稳的心态面对市场价格的涨跌。
(2)弄清生猪价格波动周期,掌握波动规律。树立信心,坚持长期发展。根据市场波动规律调整养殖规模和种群质量,合理安排生产,尽量避开价格低迷时期上市。
(3)要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成本。在市场价格低迷时更要加强饲养管理,做到生猪生产每个环节都不被忽视。
(4)要搞好疫病预防。疫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市场低迷时期更要搞好疫病预防,严格执行免疫程序,严格执行场区消毒制度和出入人员消毒制度,杜绝疫病发生。
建立准确的基础数据采集系统,定期进行信息发布和预警,是合理引导养殖户组织合理生产的重要依据,因此加强生猪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交流,有利于生猪产销衔接,合理出栏,均衡上市,防止由于过度补栏或过度出栏造成生猪供求失衡,产生价格大幅波动。
(1)2007年以来中央对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进行补助,不少自有资金流入生猪养殖产业,大批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建成并投产,对这些猪场要坚持长期跟踪和扶殖,不要让之随市场价格波动而起伏。大批规模猪场的建成促进了生猪养殖稳定健康发展。
(2)标准化规模猪场的建设,便于实施标准化、规范化养殖技术,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3)规模化养殖场有利于养殖污染的统一规范处理,可大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规模养殖场按照防疫程序组织生产,只要严格按照防疫程序逐项落实到位,不会发生较大疫情,即使有疫情发生,也容易组织扑灭。
面对千家万户的生猪养殖户,业务部门要发挥职能,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及时向养殖户提供供求信息和市场信息,宣传政府的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养殖户发展规模养殖,合理安排生产,规避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