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 博 奇建成
(甘肃省礼县畜牧中心,礼县 742200)
为了全面掌握礼县畜牧业的现状,总结经验,查找存在问题,研究对策,为“十二五”期间加快礼县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集约化经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决策依据。对永兴、上坪、王坝、江口4个乡对畜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今后发展的方向进行了调研。调研通过听取汇报,分层次召开由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产业重点村支部书记;群众代表、养殖大户、农民技术员;龙头企业负责人;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等形式完成。
近年来,礼县畜牧业按照“夯基础、调结构、育龙头、强科技、攻难关、促增收、奔小康”的工作思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建设现代畜牧业为目标,紧紧围绕畜禽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养殖小区建设、畜牧业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完善等方面开展工作,推动了全县畜牧业由耗粮型向节粮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分户生产向集约化生产转变,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努力促进畜牧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10年底全县存栏牛6.35万头,比2009年增长3%。存栏羊9.37万只,增长3.2%;猪存栏10.66万头,增长6.4%;鸡存栏47.3万只,增长11%。肉类总产量14 187.26吨,增长14.5%。禽蛋产量1419 t,增长10.7%。牧业总产值26 746.86万元,增长15%。
全县新发展规模养殖场户103户,累计达到 289户;新建养殖小区4个,累计建养殖小区11个;新建养殖场7个,累计建养殖场146个;存栏畜禽 30.726 万头(只),出栏畜禽9.7704 万头(只)。
近2年,獭兔在礼县发展较快,礼县鸿旺兔业养殖场、礼县丰裕獭兔养殖场、礼县石桥镇金泽獭兔养殖场存栏德系、法系獭兔饲养量都在 1 000只以上,全县獭兔养殖户近20多家。以礼县盐官鸿业蛋鸡合作社为龙头的养鸡业迅猛发展,年存栏蛋鸡在万只以上的养鸡场全县有4家,去年红河乡草坝村由马科伟和马佩新建的2个万只鸡场现已建成投产,预计年收入都在70万元以上,盐官镇新合村村民蒲红娃牵头新办的礼县鸿业养鸡专业合作社,占地7.5亩,计划总投资160万元,蛋鸡饲养量达到5万只,现投资70多万元,新建标准化鸡舍2栋1 200多m2,采取封闭式管理、流水线作业,引用最先进的自动喂料、自动清粪等生产工艺。现养鸡2万多只,年创收入40多万元。
按照全市农业示范点的创办要求,并结合礼县的实际,全县共创办市级畜牧养殖示范点1个,为礼县上坪乡新农村藏羊养殖示范点,项目投资20万元,投资扶持养羊户16户,新建标准化冬暖棚羊舍16座,每座25 m2,引进良种藏母羊240只。共创办县级畜牧养殖示范点4个,包括礼县石桥兴盛生态养殖场、礼县红河石咀宝明养鸡场、礼县盐官泰丰养殖场、礼县鸿业蛋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牧局自建示范点3个,包括礼县宽川乡三和养猪场、礼县崖城乡山根村养牛小区、礼县固城乡恒康牦牛养殖场。示范点的创建加快全县畜牧业的发展。
通过近2年养牛大县建设项目的实施,新建黄牛冻配点8个,新建青贮氨化池11 500多 m3,新建养牛小区3个,完成黄牛冻配1万多头,从而大大提高了牛良种化的覆盖率。
礼县畜牧部门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特派员,实行包乡、包村等制度,深入养殖场、小区、大户指导群众发展畜牧产业,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使畜牧科技贡献率、入户率进一步提高,分别达到了26%和70%。
礼县动物防控工作全面落实“双轨”(行政轨、业务轨)、“三包”(包村、包场、包技术)、“两挂钩”(“三包”工作与业务技术人员的 年度考核、职称晋升挂钩)的工作制度,扎实有效地开展重大动物防控工作。全县共免疫各类畜禽121.95万头(只、次),其中:家畜W免疫注射29.85万头(只),禽流感免疫注射35.82万只,猪、牛、羊标识佩戴1 862头(只)。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但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投入的比重相当的低,以至于畜牧产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主要表现:(1)畜牧养殖观念落后,科技投入不足。礼县畜牧养殖观念还保持在传统模式上,偏重于养殖的数量,对科技的重视和运用不够,畜牧产品品质不高,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养殖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2)畜牧加工业滞后,带动作用发挥不够。礼县上规模的畜牧加工企业基本没有,其他加工企业规模小,经济效益不高,带动作用不强。
由于长期忽视对天然草场的管护、改良和建设,草场利用缺乏科学规划,特别上坪乡大河边草原,礼县、岷县存在草原勘界纠纷,一部分甘南藏民在礼县境内的草原上掠夺式放牧,对草原造成超载,草地生产能力下降,导致96%的草原退化,草原利用率不到50%。全县天然草场170.8万亩,可宜牧草场144.4万亩,大部分存在草原过牧、超载、退化现象。
礼县现在的畜牧兽医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据调查,礼县畜牧队伍中畜牧专业毕业生(前学历)仅占13%,畜牧队伍技术人员平均年龄达40.76岁。近几年来,礼县除去年全省统一招考16名本科、大专毕业的学生外,基层兽医站基本没进畜牧专业技术人员,畜牧兽医队伍人员年龄严重老化。现有工作人员对畜牧业呈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了解不够,解决方法不多,信息掌握不够。
结构单一,发展不平衡,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开发规模有限,形不成基地优势。有龙头无基地、有基地无龙头的问题仍很突出。
相当一部分农民仍存在”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的小农观念,对草畜产业发展前景及潜力认识不够,只把它作为家庭副业对待,舍不得投入,使草畜产业难以实现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影响了草畜产业的规模效益。
近年来,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礼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超过10万人,因为缺少劳动力而少养或不养畜禽的农户日渐增多,川坝河谷区和半山区表现最为突出,永兴乡捷村,主要产业是苹果,全村养猪户占70%,但主要是提供自给。由于外出打工人员增多,农村家庭养殖逐渐减少,养猪成本增加,使得礼县畜牧业养殖数量逐年下降。
政府要把畜牧业发展列入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研究出台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切实解决龙头企业的困难和问题,把企业做大做强。要加大县财政对畜牧业的投入力度,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以良种繁育、饲料和疫病综合防治为重点,加强畜牧业职业教育、畜牧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农民养殖技术培训,培养和建立一支有技能、有经验的科技推广队伍和一大批能运用先进技术知识的新型农民队伍,全面提高畜牧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和技术水平,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在产业管理上做文章,真正确立畜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以产业化改变畜牧业传统的经营方式,以科学技术改变畜牧业传统的生产方式。
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实施,依据《草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在加强天然草原保护的同时,积极编制规划,分步建设,以草定畜,恢复植被,逐步提高草地生产能力。(1)积极争取国家退耕还林还草项目,争取每年种植以紫花目蓿和红三叶草为主的优质牧草5万亩,将已垦草原逐年退耕还草,至2015年建成人工草地20万亩。(2)积极争取国家退牧还草项目,对重度退化的草原进行禁牧封育,补播改良,对中、轻度退化的草场实行有计划地轮牧、休牧和补播,进行草场综合治理,使退化草场全部得到改良。(3)积极推广各类暖棚舍饲育肥,加强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饲料品种,使配合饲料应用普及率达40%以上。(4)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技术,引进试验秸秆微贮技术,使60%以上的农作物秸秆通过氨化处理加工成精细饲料,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
实施“科技兴草、科技兴牧”战略,加强新型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大力推广牧草种子包衣、根瘤菌拌种等牧草栽培技术,优良品种引进、改良技术,草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重点推广“五良”(良舍、良种、良法、良料、良医)综合配套技术;推行”政府行为+科技人员”的技术推广新机制,健全科技推广和疫病防治机构,稳定畜牧科技队伍,用政策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他们搞好科技推广创造有利条件;建立较为完善的生产销售、科技推广、信息反馈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按照“大规模、大带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制;多种成份、多种经济组织并存”的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高起点地抓好饲草料加工和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建设,使之形成经营机制新、技术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市场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的经济组织。同时,要把发展草畜产业与实施名牌战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建一个企业,创一个品牌,实行由粗到精,由主产品到副产品,从正品到下脚料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
要积极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新挑战,抢抓机遇,把草畜产业作为礼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主导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中予以体现和加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予以重视,切实增强全县上下加快发展草畜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