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怡,包 蕾,彭君梅,戴 铭△
(1.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南宁 530001;2.泰山医学院附属青岛医院内分泌科,青岛 266109)
《儿科推拿辑要》(下称《辑要》)为广西近代针灸医家罗兆琚所著。罗兆琚(1895~1945),晚年号篁竺老人,广西柳州人,为广西近代著名的针灸学家和中医教育家,著有《实用针灸指要》、《新著中国针灸外科治疗学》、《儿科推拿辑要》、《针灸秘钥》、《中国针灸术诊疗纲要》等16部医学著作和教材[1],其中《辑要》撰于1937年,现存民国时期手抄本。现对该书之学术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罗氏敏悟绝人,长于针灸推拿,于中医儿科和小儿推拿方面造诣颇深。他广搜群籍撷其精,参以他学择其粹,在《推拿诀微》、《按摩经》、《幼幼集成》、《按摩术》、《推拿广义》、《幼科铁镜》、《小儿诊断学》等历代儿科著作的基础上采摭诸家之善,并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撰成《辑要》,全书整然不繁,颇切实用。
譬如罗氏在论及小儿指纹诊法时引陈飞霞之论谓:“指纹之两头弯向中指为内为顺症,为外感风寒;指纹弯向大指为外为逆症,为内伤饮食;若纹入掌中,邪侵内脏,乃中气虚寒也,故为腹疼。”[2]又引滑伯仁之言:“纹见下节风关为轻,纹见中节气关为重,纹见上节命关为危,直透三关为险。以其所现之长短,审病势之浅深。[2]”罗氏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临床体会进一步阐发,概括总结出小儿指纹辨证纲要:“纹在初关,虽重无妨;中关已险,末关宜防。三关直透,症多夭凶;形如弯弓,内外有别。纹向内弯,外感风疾;纹向外弯,内伤饮食。纹入掌中,甚腹痛剧;势有背内,亦宜辨识。纹势向里,病犹为顺;纹势向外,证必为逆。[2]”由此可见,罗氏潜心涵泳于前贤医书,不仅继承发扬了“风轻气重命危”的三关测轻重指纹诊断方法,且融个人之心得而演为歌诀,咸以取便记诵,示后人以规矩准绳。再如罗氏还曾援引清代名医夏禹铸之说:“若论纹色,则当以青紫分寒热,红黑判吉凶,淡滞定虚实。[2]”同时通过临床实践逐渐领悟了其中要旨,研究归纳出辨纹色要诀:“小儿指纹,原是青络。浮络本青,何关病毒。隐隐红黄,上为常络。鲜红深红,热窜血络。紫为热炽,黑乃血尽。指纹淡淡,先天素怯。脾胃本虚,慎防攻削。关纹涩滞,邪气久留。或通或攻,临证推求。[2]”罗氏自幼研读儿科医著经文,探索历代名家遗训,集思广益,兼采众长,采摭群言,自立要领,其理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多为后世取法。
小儿疾病的诊断是由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决定的,因小儿不能表达或表达能力差,问诊多为间接性而不甚准确,切诊也可因小儿易于哭闹而影响气血等,诚如罗氏在序言中强调“此科治病之难,难在识症,识症之难,难在诊断”。鉴于此罗氏十分重视望诊,其中望颜色、审苗窍、辨表里寒热虚实诸法为其独具之秘。且为了便于记诵易于传授,罗氏将其以歌赋的形式总结记载下来,包括面部察色歌、命门部位歌、眼色察病歌、额印堂山根察色歌、年寿察色歌、鼻准察色歌、口唇察色歌、承浆两眉察色歌、太阳察色歌、金匮风门察色歌、面上诸穴审察歌、辨色歌等。这些歌赋是罗氏在医疗实践中撮学术之精、取治疗之验编辑而成,言简意赅,充分表明了罗氏对望诊的重视程度。
罗氏认为,小儿之病于内者必形诸外,外者乃内之著也,故其将望诊之法一一胪载,纤悉必详,以示其施济之意。以“面色察症要诀”中五色之一的黄色为例:“黄为脾色,病在肠胃,脾伤面黄,消化不良;面黄光润,痰多湿热,面黄枯暗,寒湿食积;面黄而肥,胃有痰湿,面黄而瘦,胃有蕴热;面黄似橘,食伤吐泻,面黄若熏,阴疸脾湿;面黄色淡,胃气已弱,面黄色枯,胃液将涸;面黄而青,肝脾相克,面黄而黑,脾肾衰竭[2]”。他还认识到若小儿面黄带白常系疳积之证,面黄而浮多为癖积之患等等。罗氏依据五色与面部脏腑部位相互结合来指导小儿疾病的诊断,还根据色泽的荣夭对疾病的新旧预后作出了判断,准确而详尽地阐述了小儿面色望诊的内容,对后来者起到了用昭未悟、指点迷津的作用,值得反复研读推敲。罗氏也擅长通过详察目、舌、口唇、鼻、耳等五官的变化以了解其相关内脏的病变,例如“眼色察病歌”:眼内赤者心实热,淡红色者虚之说;青者肝热浅淡虚,黄者脾热无他说;白而混者肺热侵,目无精光肾虚诀。[2]另外罗氏为了解析文中言而不能尽其意之处,还附有三幅面图和后头图,构图清晰,线条工整,图文并茂,准确直观。凡此等等皆示罗氏精于望诊,以五色主病,五官辨病,望面、色、目、耳、唇、齿、鼻、舌、头、发、指纹等以察病位及轻重缓急,如此临证方能见微知著而不致偾事。此皆罗氏辨证论治之妙,不可不察。
罗氏曾在编辑大意中明确指出:“治疗法中乃以简而易行、施而有效者为主脑,其无效者或某部位应推拿百数十次之法,与类似者,则尽行删汰,俾免贻误后学。”基于此罗氏记载的推拿手法皆遵循简而精的原则,归纳起来只有推、掐、揉、拿、运5种,至于当时儿科推拿流派中流行使用的其他纷繁庞杂的手法则未述及。罗氏选用的穴位有70多个,但常用的仅30余个,且临证取穴少,一般不超过3个穴位。值得一提的是,罗氏特别注重用“独穴”治病,即只取一个穴位多推久推,以得效为度,颇有小儿推拿流派之一的三字经流派代表名医李德修之风。
罗氏喜用独穴,所载独穴达25个,如掐阳池穴,止头痛,清补肾水,大小便闭塞,或黄赤,眼翻白,又能发汗[2];推外劳宫,通一身之气血,开脏腑之秘结[2];掐外劳宫,和脏腑之热气,遍身发潮热,肚起青筋,揉之效[2]。其中阳池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穴,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清代医家夏云集在《保赤推拿法》中称掐此穴可治风痰头痛,二便闭塞赤黄。现代小儿推拿研究证明,阳池穴具有清热通络、通调三焦、益阴增液的功效,用拇指甲掐或指端揉该穴能止头痛、通大便、利小便,特别对大便秘结多揉之效果显著,还可用于感冒头痛和小便赤涩短少。这说明罗氏对阳池穴的掐法运用和古今研究结果是完全契合的。罗氏对外劳宫这一经外奇穴也是运用自如,外劳宫位于手背侧第2、3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中曾记载该穴主治粪白不变,五谷不消,肚腹泄泻。现代研究表明,此穴性温,能发汗解表,为温阳散寒升阳举陷之佳穴。揉外劳宫可治一切寒证,主要包括外感风寒、鼻塞流涕、脏腑积寒、完谷不化、肠鸣腹泻、寒痢腹痛、疝气等证。罗氏主张推掐外劳宫穴以通气血和脏腑,实为其独有经验,是罗氏善用独穴的表现。据以上论述可见,罗氏取穴独具匠心,风格精简独特,疗效立竿见影,是罗氏在临证上的一大成就。
罗氏有感于小儿脏腑柔嫩,精气未充,不堪受药或不愿服药,因此屡求其他捷易方术,极工推拿之法,以手代药。其于推拿之道详加玩索,执简驭繁,归纳总结出推、掐、揉、拿、运5种推拿手法,这其中尤其重视推法和掐法。他强调实施推法时必须以绳墨之直行,毋及斜曲,恐引别经之气而招他患,据此可知,罗氏擅长使用推法之中的直推法。所谓直推法就是用拇指桡侧缘或食、中两指罗纹面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直线单方向移动,具有清泻散热、平衡阴阳、解肌发表等功用。罗氏直推外八卦、四横纹、虎口、总筋、外关、间使、外劳宫等穴位以和上下气血、清肠胃湿热、除脏腑秘结,颇有良效,屡获奇功。罗氏对掐法更是青睐有加,频频使用。掐法又称爪法,是用指甲按压穴位,用力较重而刺激面积较小,为开窍解痉的强刺激手法,常用于晕厥、惊风等病证。如罗氏记载:“凡遇惊痫危症,人事不省,手不抽掣者,迅掐精威二穴,如患者无声,即重掐肺俞。[2]”精威二穴指的是威灵穴和精宁穴,主治小儿急慢惊风、痰壅气促、急性腰扭伤等证。罗氏运用掐法的穴位有27个之多,所治病证达几十种,往往呼谷传响,卓有成效。罗氏推掐齐驱,多法并重,充分反映了他精深的医学功底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后辈多有启迪。
罗氏在“推拿穴之功用”一章节中总结了推拿穴位共计75个,其中用掐法的穴位有27个,用推法的穴位有14个,用揉法的穴位有11个,用运法的穴位有5个,另外他还列举了18个穴位用以实施艾灸之术;罗氏在“推拿捷诀”中也载述了大量施灸的方法,足见其重视灸法。诚如罗氏所言:“治病除施用推拿手术外,并可助以灯火艾灸,此乃起死回生之诀法,远胜于药物多矣。[2]”他记载的这些施用灸法的穴位当中,有的单纯用灸法治疗,如灸“尾关骨上三寸陷中”可治小儿疳瘦及脱肛,或体瘦渴饮,形容憔悴,诸方不效;有的推拿和灸法结合,如揉“小天星”可清肾水,灸之又治婴儿头软;有的随病情发展间或使用,如掐“涌泉穴”治痰壅上,重则灸之。罗氏运用灸法治疗的疾病病种当中惊风占据首位,像上星、涌泉、少商、印堂、攒竹、神庭、瘛脉、尺泽、昆仑、肺俞、中庭、长强等诸多穴位皆是以灸法治疗急慢性惊风的重要穴位。另外章门、命门、胃俞、天枢等穴位用艾灸之法还可以治疗癖气不消、四肢懈怠、肩背不举、泻痢体重、疟来寒热、黄疸、吐乳等小儿常见病症。由是观之,罗氏以推拿见长,藉艾灸之助,养正祛邪,调卫和营,诸法悉俱,利济非轻。故四方求治者日益众,四方从学者日益繁,此乃罗氏精湛医术的写照。
幼科自古有“哑科”之称,然罗氏集各家之秘,本历年之验,尽其玄妙,多所发明,编撰而成《辑要》一书,为儿科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林 怡,戴 铭,彭君梅,等.银针飞渡,妙手仁心—记广西近代针灸学家罗兆琚医师[J].中国针灸,2010,30(6):513-516.
[2]罗兆琚.儿科推拿辑要[M].桂林:桂林图书馆馆藏抄本,1937.
[3]林 怡,戴 铭,彭君梅.近代针灸学家罗兆琚生平著述考略[J].中国针灸,2010,30(3):245-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