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清任的经络实质研究及其影响*

2011-02-12 00:30李素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5期
关键词:医家脏腑经络

李素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理论与方法学重点研究室,北京 100700)

王清任(1768~1831),字勋臣,直隶(今河北省)玉田县人,清代医家。他敢于怀疑经典,并冲破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对人体脏腑、血管等内在结构亲自解剖观察,以此改正古书所述脏腑形态错误及矛盾之处,历经40余年努力,著成《医林改错》一书。该书记载了他通过解剖观察所形成的经络认识,并附有相关解剖图谱。

1 经络是“气管”、“卫总管”

王清任试图通过实地解剖观察描绘经络的实际形态结构,在《医林改错》一书中先指出古人认为经络是血管是错误的,继而阐述了经络是气管和卫总管的观点,具体内容见《医林改错》“脏腑记叙”、“气血合脉说”、“亲见改正脏腑图”等篇[1]。如《医林改错·脏腑记叙》上卷曰:“(古人)其论肝,左右有两经,即血管,从两胁肋起,上贯头目,下由少腹环绕阴器,至足大指而止。”《医林改错·气血合脉说》上卷曰:“(前人)论经络、三焦,未定准是何物;并不能指明经络是气管、血管;论脉理,首句便言脉为血府,百骸贯通,言脉是血管,气血在内流通,周而复始……古人并不知脉是气管,竟著出许多《脉诀》,立言虽多,论部位一人一样,并无相同者。”以上内容中经、经络、脉等词混用,表达意思一致,即王清任认为古人将经络(或称“脉”)当作血管是错误的,他认为经络应该是“气管”。在《医林改错·亲见改正脏腑图》中他还专门绘制了“卫总管、营总管图”,并有图注曰:“古人言经络是血管,由每脏腑向外长两根,惟膀胖长四根,余亲见百余脏腑,并无向外长血管之形,故书于图后以记之。”《医林改错》一书又提到王清任的胞侄来京,见王清任所绘制的脏腑图,认为其所绘经络均是气管,发源于卫总管,王清任对此持默认态度,据此进一步证实王清任主张“经络是气管”。

《医林改错》“会厌、左气门、右气门、卫总管、荣总管、气府、血府记”、“脑髓说”等节中对气管、卫总管的发源、走行、分布都有详细记述。如“左气门、右气门两管,由肺管两傍,下行至肺管前面半截处,归并一根……名曰卫总管,对背心两边有两管,粗如箸,向两肩长,对腰有两管,通连两肾,腰下有两管,通两胯。腰上对脊正中,有十一支管连脊。此管皆行气,行津液。”“咽喉两傍,有气管两根,行至肺管前,归并一根,入心,由心左转出,过肺入脊,名曰卫总管,前通气府、精道,后通脊,上通两肩,中通两肾,下通两腿,此管乃存元气与津液之所,气之出入,由心所过,心乃出入气之道路。”

王清任通过实地观察对人体动静脉血管、气管等内在组织进行了仔细观察和细致描绘,已经亲自对经络的实体形态开展了最早的实证性探索研究,虽然他的研究结果受当时条件限制,是很粗糙的,并夹杂着很多错误,但客观上却开创了经络实证研究的先河,打破了以往经络理论研究中一贯奉行的以经证经、注疏思辨的传统模式。

2 将动脉血管误为“气管”、“卫总管”

实际上,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气管”不同于现代医学中主呼吸之气进出的“气管”,而是指现代医学血液循环中的动脉,“血管”则对应为静脉。这可以通过《医林改错·气血合脉说》的具体论述得以明确:“气府存气,血府存血。卫总管由气府行周身之气,故名卫总管;荣总管由血府行周身之血,故名荣总管。卫总管体厚形粗……荣总管体薄形细……气管近筋骨生,内藏难见;血管近皮肉长,外露易见……头面四肢按之跳动者,皆是气管,并非血管,如两眉棱骨后凹处,俗名两太阳,是处肉少皮连骨,按之跳动,是通头面之气管;两足大指次指之端,是处肉少皮连骨,按之跳动,是通两足之气管;两手腕横纹高骨之上,是处肉少皮连骨,按之跳动,是通两手之气管。”此段原文中,王清任详细叙述了2组对应名词“气府”与“血府”,“卫总管”与“荣总管”,“气管”与“血管”。王清任认为,人体气血独立运行,运行系统的组成分别是气府-卫总管-周身气管、血府-荣总管-周身血管。文中对“卫总管”、“荣总管”、“气管”、“血管”形态、分布特征有详细论述:“卫总管体厚形粗”、“荣总管体薄形细”、“气管近筋骨生,内藏难见;血管近皮肉长,外露易见”。具有现代血液循环知识的人都能看出,王清任此处叙述的“气管”与“血管”特征分别与现代医学之血管中的“动脉”与“静脉”特征非常吻合。文中又有:“头面四肢按之跳动者皆是气管,并非血管”,并举例“两眉棱骨后凹处”、“两足大指次指之端”、“两手腕横纹高骨之上”之跳动进行说明。众所周知,只有动脉才能在头面四肢体表处摸到跳动,静脉是没有跳动感的,所以王清任所说的行气之“气管”,可以确定应是动脉血管的误认。

在将动脉血管误认为只行气,为“气管”的基础上,王清任进一步认为经络为“气管”,其循行规律就自然归属于他所提出的“气府—卫总管—周身气管”行气系统,并且在《医林改错》“辨方效经错之源、论血化为汗之误”一节中详细描述了经络系统由孙络、阳络、经、卫总管、左、右气管组成,并按表里次序贯通,沟通内外。

缘于王清任所观察到的都是死尸,血液均瘀积于静脉中,动脉中已没有血,所以王清任误以为动脉管只行气,为“气管”。对此,清代中西汇通医家朱沛文在《华洋藏象约纂》[2]一书中早已有过详细辨正,现代学者也有很多分析,在此不赘述。

3 清以后经络实证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是中国医家较早尝试运用解剖、实证方法研究人体内部构造的范例,该书在清中期刊行以后,对当时医家的影响很广泛,这从当时较多中医著作援引或论述该书内容的状况可以得到印证,尤其是清代中西汇通医家大多对王清任《医林改错》有过专门研究,这一点在经络理论内容上也表现得颇为突出。

如清代医家陈定泰认为,古人未明经络形质,转而求助西洋解剖书与王清任《医林改错》中寻求“真经络”,在将王清任《医林改错》与西洋医书对照研究之后,他另有发挥,撰成《医谈传真》[3]。该书“脏窍经络之生”篇对经络有专门论述,提出“二经、二络”的观点:“二经者,营为一经,卫为一经。卫经者,精气之所藏也。营经者,血气之所蕴也。两络者,血自为一络,精自为一络……考真脏腑,而后知营、卫为藏气血之管及经络也,大者为经,小者为络。”陈定泰认为,经络分成二经,分别为营管和卫管,这明显受王清任“气、血由卫管、营管分别运行”观点的影响,也误以为卫管(即动脉)只行气,营管(即静脉)只行血,并直接将解剖形态上的管状结构与中医经络对等。《医谈传真》中陈定泰还仿王清任绘制了营总管、卫总管图。当然,陈定泰对经络的认识与王清任也有区别,王清任认为经络只是人体的行气系统,对应的是卫总管、气管;陈定泰则认为经络囊括了气血两大系统,包括营管、卫管二经以及连接它们的两络。

清·罗定昌、唐宗海、朱沛文、高思敬等中西汇通医家也受王清任较大影响。罗定昌所著《中西医粹》[4]将英国人合信译著的《全体新论》、《妇婴新说》与王清任《医林改错》进行了“合璧”式的对照研究;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5]、高思敬《五脏六腑图说》[6]均引用《医林改错》的脏腑图;朱沛文在《华洋藏象约纂》中则对王清任的错误有专门辨析。唐宗海将经脉与血管互参,并认为任脉是总脉管;朱沛文则将经脉、络脉、孙络分别与血脉管、回血管、毛细血管对应。清·王学权《重庆堂随笔》[7]在1855年正式刊行时,附有聊城李志锐、徐石然等学者对《医林改错》的评论,各立一篇,题为“书《医林改错》后”,书中李志锐将人体督、任、冲三脉分别对应于“总气管”、“总血管”、“总精管”,很可能受王清任经络是“气管”说的影响;清代学者胡琨也受《医林改错》影响很大,认为脉络与血络分别对应“卫管”、“营管”。

从上述内容可知,清代中西汇通医家,一方面受当时传入的西方医学解剖、实证思想的冲击影响,一方面受王清任解剖革新实践的深刻触动和感染,大多改变了以往尊经崇古、以经证经的传统经络理论研究方法,开始注重探究经络的实体结构,并仿效王清任提出的经络是“气管”、“卫总管”之说,采用动静脉血管解读经络实质形态,这成为清代出现的一种新的经络理论研究动态,并由此进一步引发了近现代经络研究思路、方法向实证方向的重要转型。

民国初期,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以后,人们更为主动接纳西方文化,西医开始在中国更大规模地传播,经络研究受西方实证、科学等思想影响越来越大。另外,这一时期我国针灸学发展受日本影响很大,大量接受了日本对经络实质研究的许多成果与假说,采用神经、淋巴管、细胞间质等各种形质阐释经络实质。在以上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运用实证方法开展对经络实质的研究,成为我国近数十年来经络研究的重要内容,并一度成为国内针灸研究领域重点资助的方向。可以说,经络实证研究方式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主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但鲜为人知的是,经络实证研究的产生,是由清代医家王清任所倡导的,且受清代中西汇通医家们的重视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王清任这种通过解剖实证方法探寻经络实体结构的做法,虽然其结论是错误的,但对当时医家的影响很广泛,一些医家开展了一系列经络实证研究,这与明清时期传入的西方解剖知识一起,促成了经络研究方法由传统形式向近现代实证研究的重要转型。

[1]清·王清任.医林改错[M].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光绪扫叶山房刻本,1879.

[2]清·朱沛文.华洋藏象约纂[M].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光绪佛山刻本,1893.

[3]清·陈定泰.医谈传真[M].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光绪绿云洞天刻本,1875.

[4]清·罗定昌.中西医粹[M].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光绪刻本,1894.

[5]清·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M].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上海书局石印本,1895.

[6]清·高思敬.五脏六腑图说[M]∥高憩云外科全书.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天津华新印刷局铅印本,1917.

[7]清·王学权、王国祥.重庆堂随笔[M].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光绪上海书局石印潜斋医学丛书本,1905.

猜你喜欢
医家脏腑经络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经络考证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
中医脏腑与西医内脏之比较分析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