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静
(吉林省龙井市开山屯镇中心卫生院,吉林 龙井 133417)
脂肪肝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脂类物质的动态平衡失调致使肝细胞内脂肪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现代社会快节奏工作及随着人民生活条件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日益增加,给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脂肪肝是一种可逆性改变,给予正确处理或早期治疗可恢复正常。轻度脂肪肝一般无症状,中、重度脂肪肝可见乏力、肝区隐痛等症状,甚至肝功能损害,如长期不控制,将发展为肝硬化或肝坏死。过去的检测手段是以化验方法进行检测,操作繁琐,结果不准确。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B超检查以其经济、省时、无创伤,结果准确等优势被临床广泛应用,为提高脂肪肝的早期诊断率,探讨B超在体检中对脂肪肝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组1280例体检者均为龙井市开山屯镇中心卫生院2009年在社区合作医疗体检时B超检查者,年龄在45~70岁,平均57.5岁,其中男性528例,女性752例。平时均无明显不适症状。
B超使用ALOKA-280型超声诊断仪,腹部凸阵探头频率为3.5MHz。嘱受检者空腹,取平卧位和侧卧位采用常规方法扫查肝脏,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包膜、边界、内部回声光点强弱,肝内管状结构显示情况等。
2.1 1280例受检者中,查出脂肪肝242例,占18.9%,其中男性158例,女性84例。脂肪肝患者中肥胖者184例占76.03%。其中长期大量饮酒者84例。城镇居民脂肪肝发病率远高于农村。
2.2 根据肝内血管的走行及后方回声衰减程度将脂肪肝分为三度:①轻度脂肪肝122例,占50.41%,声像图特点为肝脏形态、大小基本正常,边缘较锐,前半部肝实质回声弥漫性增高、增密、分布均匀,后半部回声衰减不明显或轻度衰减,后缘轮廓尚清楚,肝内管状结构显示尚清,肝肾实质回声反差增大。中度脂肪肝65例,占26.86%,肝脏大小、形态正常或轻度增大,前半部肝实质回声增高、增密(肝缘略钝),后半部回声衰减,管状结构走行模糊,变细,但可辨认。重度脂肪肝55例,占22.73%,肝脏增大,形态饱满边缘明显变钝,前半部肝实质回声明显增高、增密,后半部回声明显衰减,肝内管状结构纹理不清,肝肾实质回声反应显著增大。
3.1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症状不明显。正常肝内脂肪占肝重的2%~4%,当肝内脂肪积聚超过5%时称脂肪肝。重者可达40%~50%。其中以三酰甘油为主,其病变基本机制主要为:①肝细胞内脂肪酸增多;②三酰甘油合成过多,如饮酒可改变线粒体和滑面内质网的动能,使а-磷酸甘油合成三酰甘油;③脂蛋白载脂蛋白减少,缺氧、中毒或营养不良时,肝细胞中脂蛋白合成减少,脂肪输出受阻而堆积于细胞内[1],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可有不同程度的食欲减退、恶心、腹胀、肝区不适等症状。
3.2 被检出的242例脂肪肝患者中,长期大量饮酒者84例,占34.7%,其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且实验室检查GGT增高明显,且超声图像多数为中、重度表现,个别有酒精性肝硬化趋向。由于长期饮酒使肝内脂肪合成增加,脂肪从肝脏中的排泄减少,同时酒精还能抑制肝细胞内脂肪活性,肝细胞合成脂肪的能力下降,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多数患者的酒精性脂肪肝是完全可逆的,一般情况下戒酒后脂肪逐渐消失。但如果长期过度饮酒,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最终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严重者危及人的生命[2]。
3.3 本次检查查出的242例脂肪肝患者中肥胖患者184例,占76.03%。由于生活条件不断提高,饮食习惯改变,饮酒和暴饮暴食,锻炼活动减少等,都是脂肪肝发病的潜在因素,应引起高度警惕。
3.4 脂肪肝是一种可逆性疾病,临床上多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在患脂肪肝后并不知道。尤其是轻度脂肪肝患者,一般都是在体检时发现。目前由于超声检查可检出脂肪含量达30%以上的脂肪肝。含量50%以上者敏感度可达90%[3]。同时由于超声对人体无损伤、无痛苦、方法简便、报告迅速等优点以被临床广泛应用。尤其是B超对脂肪肝的诊断更具有价值。本组检出的242例脂肪肝患者临床符合率较高且多数患者通过控制体质量、戒酒、合理膳食、控制高脂高热量饮食、增加体力活动和身体锻炼及对症治疗后脂肪肝逐渐消失。
因此B超检查已作为脂肪肝检查的首选。对脂肪肝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治疗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和意义。
[1] 李玉林.病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2-184.
[2] 薛金艳,李丽.浅析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6(8):187.
[3] 张青萍,李泉水.现代超声显像鉴别诊断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