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凯涛
(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普通放射科,广东 中山 528403)
周围型肺癌通常指支气管末端至呼吸性细支气管间发生的肺癌。腺癌、鳞癌为常见类型。胸痛是本病早期症状,局限在胸部,有时疼痛放射至肩部,常无压痛点,轻度胸痛不一定伴有胸膜侵犯。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基本特征主要有分叶样、毛刺样、空泡样、支气管充气样、胸凹陷征、空洞、钙化样等。大多数周围型肺癌可以根据其病灶的大小、形态、病灶边缘特征、内部特点及其周围组织的CT表现,做出诊断。故X线胸片与CT诊断对于此病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21例周围型肺癌病例的资料,探究该病X线与CT诊断典型影像学表现,从而为以后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2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周围型肺癌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分布为38~76岁,平均年龄51.5岁。病理分型:12例支气管肺泡癌,6例鳞癌,3例腺癌;临床主要表现有刺激性咳嗽,声音嘶哑,咳嗽伴发热,肩痛伴有手指麻木,伴或不伴有眼睑下垂,体重下降,气促等。2例痰中带血丝、1例胸痛,1例肺内转移。
X线:采用西门子Vertix FD直接数字化 X光机[1],取常规正侧位,使用固定滤线器,焦距180cm.正位15~20mAs,80~85kV;侧位30~40mAs,90~95kV。CT:选择西门子 Emotion16 螺旋CT机。先以常规10mm层厚,层间距10mm,自胸腔入口扫至膈面,再以1.5~3mm层厚对病灶局部进行减薄扫描,全部病例均使用肺窗与纵隔窗对病灶进行观察[2]。
所有患者病灶<3cm,结节型12例,轮廓不清,分叶征3例,毛刺征者3例,胸膜凹陷征者6例。斑片型6例,密度增高影,密度不甚均匀,边缘不清。空洞型3例,空洞以偏心性,壁厚而不规则,无或少有气液平面。
21例中直径1cm以下者4例,1~2cm者17例。其中16例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小结节状影,5例呈小斑片状密度增高影,17例病灶边缘毛糙,有细短毛刺边缘不平整,18例有明显的分叶征象,11例呈空泡征,14例有胸膜凹陷征,另15例血管集中。
结节型、浸润型及空洞型,绝大多数为结节型,其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为孤立结节,有分叶,边缘毛刺,肿瘤阴影密度不均匀,其中可见小透明区(小泡征),肿瘤阴影于胸膜之间可出现线性或幕状阴影为胸膜凹陷;浸润型X线表现呈无特征性的边缘模糊阴影;空洞型在X线上表现为壁厚薄不均匀之小空洞,其边缘可有分叶。
①早期常见小结节影,难以分辨,但结节有无钙化及密度有诊断价值。②多可见边缘分叶的肿块,鉴别良、恶性可根据其深浅。③病灶边缘常有不规则的多发棘状突起。其内可有不规则低密度区生,进一步查低密度区可代表瘤内坏死组织。④小部分有空洞,其内有气体,洞壁厚而不规则。⑤早期常见充气的细支气管影,实质为细支气管被肿瘤组织所包围有轻度扩张的现象。⑥部分肿瘤内有钙化现象,实质为被肿瘤包绕的肉芽组织或是肿瘤发生的钙化现象。⑦邻近胸膜处可见胸膜凹陷征或胸膜皱缩征等,其主要形成是由于肿块外缘与胸膜间连接的线状影。⑧邻近胸壁受侵,发生骨质破坏,当胸膜受累,发生肿瘤胸膜转移时,出现胸腔积液。若晚期,可转移至肺门纵隔淋巴结。
结核球影像学上可见病灶边界清晰,可有包膜,密度高,时有钙化,周围有纤维结合灶,若有空洞形成也多为中心性空洞,洞壁薄且规则。
错构瘤边缘清楚,其内有脂肪密度或钙化灶,爆米花样钙化是错构瘤的特征性表现。肺炎性假瘤①肺炎性假瘤周围多见浸润均表现纹理束增粗、边缘不光整,周围肺小叶的密度增高。周围型肺癌上述症状不明显,以气肿、阻塞性炎多见。②胸膜层多呈月牙状增厚、粘连。腔内局限性积液,个别延伸至胸壁层。增厚的胸膜层2~4mm。周围型肺癌伴感染亦增厚,其厚度不及炎性假瘤明显,积液量多于炎性假瘤。③纵隔内淋巴结增大,炎性假瘤表现低而模糊,直径常<1cm,伴粘连征、周围型肺癌淋巴结直径1cm以上,串珠样、呈囊实性密度、融合状[3]。
周围型肺癌又称肺野型,指在肺段末端支气管到细小支气管间发生的肺癌。肺癌是目前世界癌症死亡的首要因素。而且主要发病人群为40岁以上,发病的高峰年龄在60~79岁。种族、家族史与吸烟是其相对的危险因素。其临床症状通常出现较迟。早期症状主要在胸部,或者局限于胸、肩某一部位,甚至无任何表现,临床上常见轻度胸痛患者不一定发生胸膜转移。但当出现严重胸痛时患者多处于晚期,且此时伴有胸膜转移。通常于晚期时,根据病灶的形态、大小、病灶边缘特征、内部特点及其周围组织CT表现,可以对绝大多数周围型肺癌做出诊断。 但于早期诊断有一定的难度。胸片检查约有40%的肺部与心脏、纵隔、横隔等组织重叠,同时胸片也缺乏密度对比,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灶的发现率较低。除此之外,若胸片发现异物,也缺乏明确定位、性质及分期的鉴别等。CT通过显示组织薄层横断面三维结构图进行检查,有效避免了胸片出现的与心脏、纵隔、横隔相重叠的现象能够发现肺尖、脊柱、靠近胸膜、心脏后、纵隔、横隔等部位,可以发现胸片未诊断出的早期肺癌。同时CT具有较高密度与分辨率,能够发现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灶的具体位置。诊断早期周围型肺癌的优势与胸片相比更加显着。 综上,X线可以对早期周围型肺癌做初步筛查与普查但缺乏对病灶的定性与分期,应结合CT检查明确诊断病灶。不明显者,应当及时对病灶应当加强CT扫描,还不能够诊断者行CT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或支气管镜下肺部活检,防止周围型肺癌的误诊和漏诊。
[1] 韩顺良,韩福刚.周围型肺癌的X线片与CT检查结果对比[J].研究西部医学,2009,21(6):92-993.
[2] 杜玲玲,早期周围型肺癌的X线胸片与CT诊断[J].职业与健康,2006(24):55.
[3] 崔书君,朱晓龙,朱月香,等.周围型肺癌的CT诊断及治疗分析[J].河北医药,2009,31(18):2397-2399.